沪剧网

标题: 流失严重的演员队伍 [打印本页]

作者: 晓明    时间: 2009-7-9 15:40
标题: 流失严重的演员队伍
本月,戏校沪剧班的一批学生要集体亮相了。欣喜之余不免有些担心。今天,二三十位小演员站在舞台上。明天又能有几位继续坚持呢。
回首以往,茅善玉那一届近50位毕业学员,如今还在台上的已经不足10位。五分之四的演员走了。同样,朱俭他们那一批也走了一大半。再后来,王丽君等出来了,本来就不多的人员中能经常看到名字的也就那么3-4位。特别是能挑梁的男演员更是稀缺。朱俭要分别和几代女演员演对手戏也真够累的了。
应该说,人才培养的步子从没停过,但如何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看来已是迫在眉睫的事了。要不然只会是前功尽弃。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09-7-9 17:53
同意楼主的担忧!
一批戏校学生毕业出来,出类拔萃、能挑大梁的也就极少数几位,绝大部分只能是配角和龙套,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当配角和龙套的要守得住寂寞和清贫,特别是当今社会在物欲横流戏曲市场又不景气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就更难了。即便是一些已有名气演员也是如此。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09-7-9 19:44
给他们提高待遇,使其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比公务员还牛。
作者: 艾立波    时间: 2009-7-9 21:03
沪剧院留不住人哪.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7-9 22:41
沪剧院留不住人,那么看看长宁的前景会好吗?只有陈甦萍一个人在独撑,长宁所演的戏全都是为她度身定做,是根据她的年龄来定做,等到她一年一年老去到60岁了,那么长宁推出的戏中的主角年龄也会一点一点变大也就再也没有以年轻人为主角的戏了,等到陈变成老太了,那么长宁也就寿终正寝关门谢客了。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7-10 00:25
前景堪忧呀。现在各个戏曲都不景气,只有越剧和京剧还好点。我个人不太喜欢京剧,但是上海很多人喜欢京剧,这是为什么?沪剧应该是乡音呀。
作者: 贝贝    时间: 2009-7-10 08:46
同意楼主的担忧!
作者: 晓明    时间: 2009-7-10 09:16
[quote]沪剧院留不住人,那么看看长宁的前景会好吗?只有陈甦萍一个人在独撑,长宁所演的戏全都是为她度身定做,是根据她的年龄来定做,等到她一年一年老去到60岁了,那么长宁推出的戏中的主角年龄也会一点一点变大也就再也 ...
5楼说的很好。现在长宁也好宝山也好就是两位中年当家花旦在撑着,所有戏都是为她俩在度身定做。可能是因为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能接替挑梁的青年演员。一旦两位当家人步入老年了结果也就可想而之了。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7-10 11:19
对于演员自然流失问题,有很多很多的原因。笔者以为,大背景戏曲不景气,特别象沪剧地方戏,它的历史地位要低于京剧和越剧,受众面稍窄,政府不会情由独钟用大把钱财来扶持沪剧,演员的收入一部分要靠演员自己挣,这样就必然有一大部分演员(二三流,也有还没有机会冒尖)的收入要低于自己的估值,他们觉得唱戏可能不会改变他们的命运,这样也就流失了,这当中不乏以后会冒尖的演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大浪淘沙。不论音乐,还是戏曲,演员的天赋很重要,沪剧院有一大批跑龙套的演员,他们有那么好的条件可以成才,但是由于天赋不够,成不了才,所以我觉得,演员流失很正常,如果每一批中有几个冒尖,应该不错了。我觉得当今沪剧院的最大问题是小生缺乏,除了钱思俭,朱俭,没有好的小生冒尖。以上这些是我的观点,希望和戏迷.票友共同探讨。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7-10 21:16
特别是能挑梁的男演员更是稀缺。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7-11 15:08
补充一下
我漏了一位,吴争光,现在唱解派,以前看过很多,基本是跑龙套。前几个月在宛平剧院看了罗汉钱,他演张木匠不错,有前途,希望沪剧院多给他压压担子,早日成为汪华忠老师的接班人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09-9-8 17:52
沪剧界老的即将退休.年青的很少担重.也很少演出叫人们怎样知得谁好谁差.现在好的传统剧也不演
现在演的沪剧渗入了电声交响真叫难相信这是沪剧.像是沪歌.脱离了沪剧真正的剧味.
像施悦胖子这样年轻又有传统味的不知去了那里?沪剧界应重视接班人的培养.使其发扬广大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09-9-8 20:04
青黄不接,令人担忧。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9-9 01:15
流失的原因和其他领域一起参比的话,就是内聚力差粘结度差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太富有吸引力以及自身的“热爱”程度不够---远远没有达到痴迷的程度。
作者: 古龙    时间: 2009-9-9 09:19
演员队伍流失严重,观众群也日趋老化,这的确是个令人头疼的现状。
沪剧的现状,说得隐晦点叫不尽人意,直白些说是在走下坡路,前途堪忧。对沪剧前景持乐观态度也好,悲观情绪也罢,这取决于各人的心态,用一句我们常常在聊天室说的话:“只要我们自己现在拥有、开心就好!”窃以为,其实也是一种阿Q式的解嘲和自我安慰而已!
我们应该感谢沪剧前辈和他们的传人的不懈努力,使我们对沪剧艺术的明天依然抱有希望,而热爱沪剧的朋友也在这期盼中积极参与的同时,注视着戏曲戏如人生的舞台动态。要想扎扎实实享受得到唤发着上海本土芬芳的沪剧带给我们的快乐,就得关心演员队伍,就得给予他们一切必要的支持。
愿沪剧传人守得住那份暂时的寂寞,不断扩大自己的“观众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沪剧,在困境中生存,是否会在困境中崛起?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yuanbigui    时间: 2009-9-9 11:30
同意15#楼主的观点。其实乐观也好,悲观也罢,都是出于对沪剧这一本土艺术的厚爱和期望。
作者: 吴语越音    时间: 2009-9-9 15:29
人都是现实的,所以沪剧要崛起,要发展,要吸收和产生好的队伍,主要还是看沪剧的发展,如果观众众多,自然加入的人就会增加。
作者: 极品蛀虫    时间: 2009-9-9 19:47
说句不中听的话,各个沪剧院有没有给年轻的,或者是名气不大的演员机会呢?唱主角的永远把主角这个位子霸占着。说沪剧没有接班人,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原因,听沪剧人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其实就是文娱界特有的现象。
新生力量是需要培养,关键是培养出来一个新人后要给机会上台。
作者: liuchao    时间: 2009-12-9 16:36
政府不是有钱吗?让他们拿出来补贴呀!工资提高了,谁想走!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09-12-9 21:12
对于沪剧来说,光提高薪水就能发扬光大吗,错矣,这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演员的专业技术+演员对本专业的人爱程度+演员的艺术涵养+演员的生活素养+主管部门的合理运作和对沪剧的热情+适合沪剧的市场运作的氛围,等等,等等,这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但,朱俭???恕我直言,他每月你给他三万元的基本工资(注意,是基本工资哦),也很难有突破性的提高,至少在沪剧上,至少在这几年。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09-12-9 21:21
再加上一句,沪剧要出戏出人才,只有采取国家剧院、团要实行私人化,国家也不要给他们钱,也就是“老板管理制”否者,死路一条。老一辈艺术家是怎么练就的,说白了就二点:“1、师傅逼的,2、迫于生计。”就这么简单。现在的演员,都是什么呀,只要电视上一作专栏了,就认为自己是大牌了,“朋友帮帮忙哦!”记住,侬差远啦。
关键一点,就是体制的问题:领导看上哪个听话的,就给这个演员多多的上电视的机会,这简直就是在强奸沪剧爱好者的民意,是害观众害演员。
作者: liuchao    时间: 2009-12-9 23:13
青黄不接,令人担忧。
娄江沙子 发表于 2009-9-8 20:04

你就像个跟屁虫一样,在这个坛还混到个太阳,晕,你自己看看自已在这个坛,有什么贡献,贴没发几个,还信口开河。我看过这坛像你这样混的少数。以后有自己主见了才说,别像个跟屁虫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09-12-9 23:36
11# 范学莘


哈哈,我个人认为这句“接汪华忠的班”错矣,严格地说,接解派的班,要是像汪华忠一样的话那就早早地完蛋了。你看他,和王盘声比年龄他还不能比,但现在再去听听他的唱,不是拉毛就是枉腔枉调。汪啊!!!!!盘声老当年和他那样的年龄,还在舞台上认认真真地演着戏呢。
作者: 英英    时间: 2009-12-10 06:28
支持古龙老师!
许多戏种由于种种原因现在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也在尽力留存,我们沪剧同样如此。  
我认为一个戏种,一台好戏,能编出一些广大观众喜听爱看的好段子,是延续这个戏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想当年京剧的今曰痛饮庆功酒,黄梅戏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沪剧的金丝鸟!
明年世博会在上诲召开,媒体能把沪剧名唱段在关健场合,黄金时段多多播放,那才是功德无量啊!!!!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2-10 11:30
你就像个跟屁虫一样,在这个坛还混到个太阳,晕,你自己看看自已在这个坛,有什么贡献,贴没发几个,还信口开河。我看过这坛像你这样混的少数。以后有自己主见了才说,别像个跟屁虫 ...
liuchao 发表于 2009-12-9 23:13

“跟屁虫”这词不雅。观点可以不同,但是注意挫词。大家是网友,亦是朋友。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12-10 12:03
“跟屁虫”这词不雅。观点可以不同,但是注意挫词。大家是网友,亦是朋友。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2-10 11:30

支持版主的观点!
作者: liuchao    时间: 2009-12-10 12:44
支持版主的观点!
白水 发表于 2009-12-10 12:03

我承认是不雅,但似乎你们都同意我的看法了。
作者: 宋高歌    时间: 2009-12-10 19:52
沪剧如何才能兴旺?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在于政府的扶持,可是现在的领导大多不是本地人,听不懂或者也不喜欢,怎么可能来扶持呢。唯一的出路要民间自发,就像自发创办中国沪剧网一样,多办一些沪剧戏迷协会,通过戏迷协会来影响观众、来拉动专业剧院,经常的走进社区走入乡村,通过演出把沪剧观众从电影电视中拉回来。光由剧院来传承恐怕只能慢慢没落的了,因为这些剧院从现状来看非常缺乏公关人员、销售人员,要知道现在在市场经济的状况之下任何一个单位缺少了这行当的人才,要取得市场就是一个“难”字。而在我们广大的戏迷之中,这类人员大有人在,因此多组戏迷协会不啻是一条在艰难之中的阳关之道。要向北京菊声京剧社和北京湖广会馆京剧票友学习,干出一点大事来。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09-12-11 18:57
沪剧界不采取有效措施.很让人担扰.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09-12-11 19:02
开放以前有多少个沪剧团.现在一花独放.一花能让一屋香吗.我看还是返回原来的状况.让群花并放.这样比一花独放香多了.否则像炎日下的冰块.慢慢的全洋化掉了
作者: 方晟    时间: 2009-12-15 09:53
12# 映春成林
我很赞同12楼主的看法,乡音口味太淡了。
作者: 方晟    时间: 2009-12-15 10:06
15# 古龙


我很同意古龙的观点:“只要我们自己现在拥有、开心就好!”
作者: 3141595243    时间: 2009-12-15 17:56
大浪淘沙,人各有志,船到桥门自会直,车到山前必有路,不必杞人忧天,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周期性,沪剧不会消失
作者: 邵国鑫    时间: 2013-1-3 20:53
演员窝在一起没戏演不走人才怪呢!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1-4 10:15
这虽然是几年前的一个帖子,至今看来还是一个现实问题。网友的观点都很正确,希望有关部门领导静下心来认真看一看。上海毕竟是国际大都市,需要拥有自己的本土文化。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3-1-4 11:49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6-20 15:54

作者: mgh1008    时间: 2013-6-22 20:26
同意以上网友观点,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又是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发展项目,沪剧人才理应挑起重担,希望沪剧院领导乃至高层领导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 婉君    时间: 2013-6-22 20:40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6-22 21:16
树挪死人挪活。

但看舒悦黄丽娅徐俊。

舒悦现在是和院长一起并肩谢幕,贵为艺术家,代表上海滑稽界参与舞台姐妹情。

黄丽娅是永远的尹雪艳,为白先勇认可。要知道他这个原著作家昆曲推手名将后裔很挑剔的。居然千里挑一,黄丽娅出线!

徐俊是梅花榜首剧作的导演,虽然不站在演出第一线本身不是梅花奖演员,但是足够笑傲江湖。对照沪剧界至今没有人申报梅花——不要说初选入围——,即使他留在沪剧界能有梅花突破吗?值得怀疑。首先剧本就不是为男一号占领舞台打造的。

和原先传统剧目比如杨乃武和小白菜,显然杨在前;新编大戏陈化成和甲午海战,赵春芳张清绝对主角,老丁也就客串一个大绿叶——还有野马,以及逃犯,战士在故乡等等;

即使近期有比如那个消防队故事,肯定只不过桃花绝不是梅花,连玉兰都不是。

很长一段时间,优秀剧本都是围绕金花不是围绕金草。

男孩子还得承担更重的生活压力,没有平台谈何容易。

因此,一向以来给沪剧界男演员从钱思剑黄爱忠等算起带来遗憾的破局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作者: 沪剧白痴    时间: 2013-6-22 21:32
沪剧的接班人少了,沪剧戏迷也少了,也许归功于普及普通话,自从孩子上学后,我都跟着开国语了,对沪剧我早就成了白痴,偶尔听听。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