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沪剧领军人物 茅善玉 道出她内心的那根紧铉目前得到宽松
[打印本页]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2-11-16 12:06
标题:
沪剧领军人物 茅善玉 道出她内心的那根紧铉目前得到宽松
前不久,上海沪剧院将70后、80后和90后的三代青年演员集结到一起,在天蟾逸夫舞台举办了两场名为“上海的声音”沪剧嘉年华。除了朱俭、程臻这样成熟的70后演员和王丽君、赵玥等也已小有名气的80后演员,观众们同样把热情的掌声给了洪豆豆、王祎雯、钱莹、王森、丁叶波、金世杰等一批初露锋芒的90后新苗。看着台上“小不点”们像模像样地唱沪剧,又看着台下观众席里成片的荧光棒,站在侧幕的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手摸胸口,激动地对记者轻声说:“我心里那根弦绷了10年,现在好像可以松一松了。”
10年前,茅善玉出任上海沪剧院院长,她说的那根弦,在走马上任第一天就绷上了:看到花名册上,包括马莉莉、陈瑜和她自己在内,全院仅有25名演员,她头皮发麻:“这还是堂堂的上海沪剧院吗?我们老了、退了,以后谁来唱沪剧?”那会儿,上海沪剧院排演大戏,竟常常连龙套都凑不齐,更难找能给名角配戏的优秀小生。
在外地孩子里寻觅好苗子
戏曲院团的演员,一般以10年一茬的节奏培养,沪剧也不例外。茅善玉1974年进沪剧学馆学戏;1987年,上海戏校招进了朱俭、程臻等70后;1997年,上海戏校沪剧班再度招生。然而,此时的戏曲正处在最低谷,上海人家谁肯送孩子进这个“看不见未来”的行业?那一年,报考沪剧班的寥寥无几,结果只招到13名学员;而毕业时,8名男生“全军覆没”,几乎都倒在了变声期(梨园行称“倒仓”),仅冒出王丽君、赵玥两名旦角新秀。演员断层,给沪剧拉响了警报。上海沪剧院兴盛时,一年演出300多场;可渐渐地随着演员流失,勉强演200场都撑不住,到了前两年,一年只能演170场。土生土长的沪剧,经常缺席上海中心城区的舞台。
压力还来自于兄弟剧种的风生水起。2006年,“越女争锋——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在上海举办,200多名“越女”参与角逐。一时间,满城争说越女红。比赛期间,茅善玉、马莉莉等沪剧名家也被邀请做评委。点评着舞台上一个个青春靓丽的越剧新秀,马莉莉忍不住冒出一句:“真叫我们唱沪剧的羡慕啊!”有人问茅善玉:“接下来是不是搞个沪剧新秀大赛啊?”问得她心痛:整个上海滩,能上台唱一出的沪剧青年演员,满打满算不足20人,谈何比赛,如何“争锋”?
就在那时,戏校更新了招生政策:学生可以免费入学,沪剧班可以向外省市招生。唱沪剧,自然是上海人学来最容易;但死守上海招生,眼看死路一条。于是,上海沪剧院去江苏、浙江、安徽甚至山东招生。“招山东小孩学沪剧?”一时间,这事成了梨园行一大笑谈。茅善玉哪里顾得上这些冷嘲热讽,抓紧从上海和周边省市招了26名90后学员,其中籍贯不是上海的占大多数。
讲好上海话是必须过的第一关
“新上海人”学沪剧,首先必须过语言关。沪剧班的吴素秋、陆敬业、凌月刚等老师,用了整整一年教孩子们说上海话、练沪剧念白。老师上课都用上海话,初来乍到的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所云,好在还有几个上海孩子可以“同声翻译”。十二三岁孩子学语言的能力惊人,几个月下来,竟都已能听懂。可开了口还是不行。有一回,学唱小生的王森去食堂打饭,对阿姨说:“要一个‘差’包。”见阿姨发愣,王森忙指指菜包,自个儿先红了脸。
老师们给学生下死命令:“任何时候都必须说上海话!”可在上海戏校里,京剧班、昆剧班甚至木偶班的同学,全说普通话,沪剧班学员如何能“自说自话”?老师出狠招,让他们用沪语读报纸,而且选的都是拗口的文字——足球明星“厄齐尔”、“皮耶罗”,用上海话说!
那阵子,老师们很怕放长假:学生本来已经说得蛮像样,可过完一个假期,把家乡口音带回来了。老师直跺脚:“这个赵海东,回了一趟山东,嘴里又全是山东口音,又得纠正好些天!”
消除乡音,是一场持久战。去年,上海沪剧院排演新版沪剧《雷雨》,王森演周冲。排练场上,他念台词:“姆妈给你一百块。”话音刚落,满场大笑。看王森莫名其妙,扮演四凤的洪豆豆提醒他:“你的‘一百块’,口型太大,成苏北话了……”
为了这批小苗的成长,沪剧院的前辈们花了许多心思。就说洪豆豆,在台上,她是花旦,在台下,却是个老嫌高跟鞋夹脚的女孩子。看不过洪豆豆“不修边幅”,一次上海沪剧院去南京演《雷雨》,茅善玉和陈瑜拣空逛街,看到一条漂亮裙子,两人赶紧掏钱买下。她们把裙子塞到洪豆豆手里时,不忘数落几句:“唱花旦的,哪能好不把自家打扮得漂漂亮亮呢!”
上海沪剧院专门为这批新苗单独成立了一个青年团,让他们排演了《胡锦初借妻》、《大雷雨》、《陆雅臣》、《庵堂相会》等4部大戏,并且在一年间连轴转地演出了上百场。在剧院上上下下悉心呵护下,这批新苗茁壮成长。“沪剧嘉年华”舞台上,洪豆豆和王森演《瑞珏·洞房》,观众们惊喜:“这不是小孙徐春、小茅善玉吗?小生唱得糯,花旦唱得甜。”这样的惊喜议论,接连不断:花旦钱莹的灵动、花旦王祎雯的清纯、小生丁叶波的英俊、小生金世杰的阳刚、老旦朱麟飞的老辣……都让观众津津乐道。沪剧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剧种,因为有这批90后“新上海人”接班,又将迎来一个春天。
本文来源:文汇报
作者:
lee1126
时间:
2012-11-16 12:31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2-11-16 13:25
感谢上海沪剧院,感谢茅善玉和老一辈演员培养了沪剧新一代!
作者:
小鹿
时间:
2012-11-16 19:40
喜欢您这篇中肯的文章!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2-11-17 18:55
嗯,这班小囡真的非常不错,今天上午刚刚看了他们主演的大戏《陆雅臣》,的确很棒!加油吧孩子们,好好地努力吧!
作者:
浦东原住民
时间:
2012-11-17 23:26
回复
金色的沪剧
的帖子
用心良苦,希望能出人再出戏,并能留住他们。
作者:
浦东原住民
时间:
2012-11-17 23:27
回复
金色的沪剧
的帖子
用心良苦,希望能出人再出戏,并能留住他们。
作者:
浦东原住民
时间:
2012-11-17 23:27
回复
金色的沪剧
的帖子
用心良苦,希望能出人再出戏,并能留住他们。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