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我们基本保持每年新创一部大戏、复排一部大戏。 ”? [打印本页]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2-11-2 14:28
标题: “我们基本保持每年新创一部大戏、复排一部大戏。 ”?
地方剧种群众基础厚 “集体缺席”艺术节惹遗憾
新创地方戏再上台阶需打磨
    本报讯 (记者 李峥)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开票以来,负责优惠票销售的查国伟常接到观众的咨询——“今年艺术节有没有越剧演出? ”“沪剧票什么票价?”查国伟只得耐心解释:“今年艺术节没有越沪淮剧演出。 ”
    一直以来,越沪淮在上海颇有市场,名列沪上五大剧种之内。此次“集体缺席”艺术节,不免让不少观众心里打了个问号。

越沪淮三大剧种集体缺席
    “在优惠票销售过程中,不少年长观众,尤其是长三角一带的,很关注越沪淮这样的地方剧种。”查国伟说,“往年这类演出,票子也卖得格外快。 ”
    “越沪淮演出缺席艺术节,有各种原因。”市文广局艺术总监刘文国介绍,“艺术节演出早在年初就已定下,有些院团的新创剧目还没排出来,就赶不上申报艺术节了。再比如,我们也找过茅威涛,但她的演出档期只能排到11月底,只好遗憾地错过艺术节了。 ”刘文国表示,为弥补地方剧种缺失的不足,今年艺术节特别选取了外省市几台豫剧、锡剧优秀剧目,明年也会争取寻找好看的戏曲剧目演出呈现给观众。

艺术节戏曲演出逐年减少
    真的只是因为档期原因吗?翻开近五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剧目表,可以清晰看到,这三个剧种的参演剧目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2008年,仅越剧一个剧种,就有《韩非子》《简·爱》《西天的云彩》三台剧目入围;2009年,有越剧《李慧娘》《千古情怨》、沪剧《日出》、淮剧《华蓥山传奇》参演;2010年,除了越剧《秋色渐浓》与《状元未了情》,还有淮剧《马陵道》;去年,只有新编越剧《狸猫换太子》;今年,放眼所有剧种,参加艺术节的上海戏曲只有昆剧《景阳钟变》。
    是不是地方戏创作数量不多?上海越剧院、沪剧院及淮剧团都予以否认。 “我们基本保持每年新创一部大戏、复排一部大戏。 ”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演出频率也非常高,10月已经演了30场。但我们有时卡不上档期,有时是没有合适的剧目申报。”淮剧团原团长陈忠国表示,去年及今年都曾拿新创剧目申报过艺术节,但最终都落选了。“艺术节选择节目时注重国际化,地方剧种不占优势。 ”

新创剧目还需进一步打磨
    对于上海淮剧团近年新创的作品 《家有长子》《小裁缝》,陈忠国表示:“戏曲院团新创剧目进入艺术节,是通过这一平台提升人气的好机会,但要入选,还要打磨。”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周利众也表示,这两年越剧院先后拿了《蝴蝶梦》《新拜月记》申报艺术节,但均未入选。“《新拜月记》毕竟是新创作的,没经过打磨,存在不足。 ”
    一位艺术节相关人员表示,艺术节的演出剧目选择标准并不在剧种,归根到底还是戏本身说话。 “说现代戏不如古装戏受重视,我们请了话剧《红旗渠》;说新编戏更讨好,今年也有豫剧经典《清风亭》入选;说地方戏不如京昆大剧种吃香,我们选了锡剧《二泉映月》。质量,才是我们挑选剧目的主要标准。我们也想在几个热门地方剧种里选几台好戏收入艺术节,但不只是本地院团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新创作戏曲出挑的实在不多。 ”
    (摘自《解放日报》)

    今年沪剧院新创的是哪部戏啊?请知情的朋友透露一下。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11-2 19:42
现在上海菜市场上的芋艿头是洋芋艿.

本帮特色的五香豆早已不吃香了.

马兰头只好做做头台,小菜一碟.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11-2 19:51
新戏是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文章中透露的关于敦煌一位女同志事迹编写,为此院长还亲自参观了敦煌.

不过至今未听到开排的消息---有业内人士不妨报道一下花絮.

复排的大戏恐怕就是陆雅臣了.---青年团新作.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2-11-3 08:49
上海举办的艺术节,上海的沪剧入不了围。真为上海沪剧院感到悲哀,为沪剧院领导的大话感到无地自容。举办方的话够清楚了,艺术节节目要的是质量,沪剧院你有吗?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2-11-3 09:22
"质量,才是我们挑选剧目的主要标准。我们也想在几个热门地方剧种里选几台好戏收入艺术节,但不只是本地院团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新创作戏曲出挑的实在不多。"

关键性的问题就在于此.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2-11-3 12:23
“我们基本保持每年新创一部大戏、复排一部大戏。 ”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演出频率也非常高,10月已经演了30场。但我们有时卡不上档期,有时是没有合适的剧目申报。”
没有新剧目何谈合适的剧目申报?2012年马上就要过去了,期待新剧目......

作者: 双王今易木    时间: 2012-11-3 13:53
缺少了本土标志性剧种,冠名于“上海”的国际艺术节怎能健全?主办者面对"集体缺席”的无动于衷和心安理得才是最大的遗憾和悲哀!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2-11-3 17:06
回复 双王今易木 的帖子

精辟。
作者: 骏良    时间: 2012-11-5 14:17
赞同“双王今易木”的观点。打了上海的旗号,却没有上海剧种,尤其是沪剧,实在说不过去。艺术节要保证质量,无可非议。看来上海搞文化的人要努力,要争气啊!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