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驾一只小舟在“申湖”边遨游(十六)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只手    时间: 2012-6-17 23:55
标题: 驾一只小舟在“申湖”边遨游(十六)
                                                                  
一次演奏失败的提高   
    怎么又是失败又是提高?话得从一次沙龙拉奏沪剧说起,当时我兴致正浓的时候,有人在旁这么说:照普拉的好有啥稀奇,传统会么了?一时让我语塞。诶!是的,这些唱段都是从传统沪剧演变过来的,不熟悉沪剧的传统到是不行的,虽然当头挨了一棒很纳闷,话也有点那个,但是我很冷静。道理是对的,客客气气平常过,这样反到激起我学习的劲头。于是我特别偏爱老沪剧,找了许许多多的老沪剧段子听,辨别各个时段主胡演奏的风格、小垫指路头和弓法手指法的一些窍门,有简的,有繁的,有的先简后繁,有的先繁后简,有的先简后繁再简,虽然还理解不了为什么这样的排列意思,但听多了在实际演奏中会慢慢地流出来一些。有一次跟刘银发老师的妹妹拉奏‘求岳母’,跟张杏生老师拉奏‘十二花名’,赵慧芳老师知道我喜欢拉传统的,有意唱‘西厢开篇’‘寿字开篇’让我拉,收益匪浅,引来老师们的啧啧称赞。能得到他们的美誉,说明我的学习有成效阿。下面这个跟唐老师演奏的‘陆雅臣’录像,也是我的一种学习方法,但是很难拉,速度之快根本跟不上,不信各位行家试一下,那么快,手指已经不听使唤了,可见当年唐老师的功力。!何为提高?我把谱子详细地记下,又跟着演奏了一遍,虽然不好,同样学到了一些跟腔、垫指法、弓法和手指法的一些重要表现手段,这就是提高,就是收获。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dvHQy2WlgI/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2-6-18 09:44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2-6-18 10:36 编辑

就我个人体会,沪剧基本调伴奏的一般规律是:速度越快,"字眼"越少.
<阿必大>-"笃笃叫,慢慢能",过门只要: (5i i2 | 35 6) | 就行了.而"必大自叹"(慢中板)过门里却有不少16分音符.后面"兄妹会"(快中板)的起腔"短过门"是(5i 63 5.6 i5 | 6 2 3.2 15 | 6i 3.5 66 0) |.
"叹五更"这段视频基本上是王派的快中板,只要照上面后一例操作.兴之所致时可以来点16分音符的过门或在第二把位操作.
看唐先生的视频,完全是即兴式的自由发挥,在一定情景下,只要熟悉了基本伴奏套路,随腔即兴伴奏你我之辈及其他许多同好都是可以做到的.每次都伴得有些不一样,自己\演员和观众都会产生"新鲜感",我觉得这正是戏曲伴奏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当然,您是教二胡的老师,总希望有个统一的"标准版",象昨天下午的"姐弟情"演唱会,全部都是传统老戏,但都定了谱,连前奏几小节都"敲煞了",方佩华在"回娘家"出场第一句的失误原因就在于此:谱子上还没有到唱,她冲口而出几个字以后又停了下来,等谱上"规定"唱的地方再重唱.电台直播噢,这个"洋相"真是出得勿大勿小.
其实她当时索性"将错就错"继续唱下去不要停,难道还怕乐队不跟自己"走"?!
i
作者: 双王今易木    时间: 2012-6-18 11:50
欣赏了,非常好!向您学习!
作者: 阿杜    时间: 2012-6-18 18:56

作者: 老番三    时间: 2012-6-19 09:39
      传统与定腔的区别在于传统伴奏是自由的,在曲调的板式中(包刮抽板)用字眼可以自由发挥的,任何一个主胡在伴奏传统唱腔中如果让他重复拉同样一段唱的伴奏中肯定不可能拉得同前面一模一样,它的自由度很高,也不必强求字眼一模一样。在wg前我们在伴奏中还刻意的去研究字眼,仔细聆听专业主胡和业余中拉得好的主胡演奏中的用字,为我所用使之伴奏更有个性。
    章老师现在的方法也很好,对熟悉沪剧传统伴奏也是有帮助的,我认为伴奏传统的唱腔要灵活的应用,切忌刻板化的应用。在熟悉伴奏中最好还要去熟悉曲调的名称和板式结构,这样才能对传统沪剧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这只是个人的愚见。
作者: kakaka    时间: 2012-6-23 08:38
前辈之言,经验之谈,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2-7-30 21:48
听听几位伴奏老师交流对学唱的也受益匪浅哦!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