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沪剧现在该走一下回头路
[打印本页]
作者:
爱的慌
时间:
2012-6-1 14:26
标题:
沪剧现在该走一下回头路
杨飞飞的去世,标志着沪剧一个时代的结束。老一代沪剧演员的辉煌,反衬着现在沪剧的萧条。
目前沪剧不景气,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主要还是沪剧届本身的原因。我是沪剧爱好者,喜欢沪剧,但我越来越不想看现在的沪剧:缺少乡土气息,没有上海语言味道,缺少沪剧特有旋律,伴奏不伦不类,演员嗓音一个个毫无特点。整个沪剧走进了死胡同。就是和越剧比起来,也有不小差距。不要怪沪剧缺乏观众,是沪剧现状逼走了观众。我想,很多人的想法和我一样,
我并不守旧,并不是反对沪剧创新。但创新要在继承条件下的创新。离开沪剧本源、沪剧特点、沪剧传统,再多的创新不仅不能带来兴旺,反而是沪剧的灾难。
杨飞飞的艺术生涯,是传统与创新的真实写照。思考一下杨飞飞沪剧以及那些老沪剧为何受欢迎,对沪剧的发展有很多的启迪。
1、沪剧就要姓沪。要有上海生活气息。上海生动语言。现在沪剧缺乏这些,一味追求高雅,所谓档次,反而弄得像白开水。
2、唱腔要有旋律。这一点沪剧迷意见最大。现代沪剧越来越像沪语歌剧,没有了沪剧唱腔特有的旋律和韵味。弄得沪剧迷不过瘾,年轻人也不感兴趣。要知道,戏剧旋律是多少人积累下来的,是经受时间考验的精粹,任何戏剧离开传统旋律,都是死路一条。
3、伴奏要有特点。老沪剧的伴奏,有着浓重的江南丝竹韵味。这是沪剧重要特色,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在沪剧伴奏贪大求洋,就差点上交响乐了。殊不知,费力不讨好。必须牢记,不喜欢江南丝竹的人不会喜欢沪剧的,你伴奏弄得再洋,再摇滚,他还是不喜欢。
为了沪剧的振兴,为了让更多的观众不再远离沪剧,沪剧介需要反思,拨乱反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走一点回头路。让演员、乐队多学多演传统沪剧,把老沪剧的旋律、唱腔、伴奏继承下来,打实基础。先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再逐步创新。别想一步登天,创造什么惊天动地的新作。老一代演员的经验告诉我们,戏曲创新不是容易事。就是创新,也是在老曲调上的改良。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2-6-1 15:12
回复
爱的慌
的帖子
几点看法不无道理!
作者:
matsongye
时间:
2012-6-1 15:21
LZ分析很有見底,入木三分。沪剧就要姓沪,吐字绝对用要用上海地方音!
作者:
归晓华
时间:
2012-6-1 17:06
说得好!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2-6-1 17:55
沪剧现己变祌为歌了.其味其是四不像.再渗入交响.那音乐让人讨厌.沪剧乐队本身只需八-九只加生.要大乐队无非是坛加排场.其效果也不过如此.以前的雷雨.大雷兩.等等.不是挺好听吗.为何要弄得不洋不相呢.要实在的效果.不要排场.要味道.而不是洋腔怪调.
作者:
yuki21899184
时间:
2012-6-1 18:45
作者:
飞向新世界
时间:
2012-6-1 21:48
深有同感。沪剧就是要姓沪,唱腔设计一定要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回顾各大流派的产生,都是老艺术家在基本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嗓音和前辈老师唱腔发展而来的。就拿《石榴裙下》一戏来说,原大世界沪剧团的版本就比沪剧院的版本来的好。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6-1 22:05
演员嗓音一个个毫无特点。
——既然如此,何能产生新流派呢。
作者:
feng-ye
时间:
2012-6-1 22:29
创新是沪剧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回到田山歌时代是不可能了。
作者:
阿杜
时间:
2012-6-1 22:31
深有同感。沪剧姓沪,方言特色绝对不能忽略。老戏为什么深得人心,久久流传不衰,我认为其中运用了许多土里土气的"乡下"话,生动有趣,让人难忘。现在的戏,编剧恐怕也没有生活基础,写不出这样的,都是"官话"。还有,作曲的水平是高了,但针对演员嗓音条件好坏没区别对待,千人一面,动不动飙高音,学唱难,群众不会跟着流传。定腔定谱固然新鲜好听,没识谱能力的就无法自学。所有沪剧沙龙,必须备用一大摞谱子才能对付。
作者:
小荷花
时间:
2012-6-1 22:53
作者:
申渝
时间:
2012-6-1 23:01
作者:
鸣鸣
时间:
2012-6-2 07:21
“沪剧就要姓沪”说的好!场面越大,开销越大。恶性循环,原创戏怎么排的起呢!
作者:
大懒猫
时间:
2012-6-2 07:25
严重顶一下!
作者:
ABCDFG
时间:
2012-6-2 08:44
作者:
沪梦缘
时间:
2012-6-2 10:27
回复
爱的慌
的帖子
我非常赞同您对沪剧目前状况的看法并且支持您的观点。但有一点我与您的看法不同,那就是杨飞飞老师的离去并不能说一个时代的结束。目前还健在的姑苏姐弟王盘生老师和小筱月珍老师,他们的艺术回顾演出不就在本月的17号吗!现在是一票难就啊!再说王派的唱腔艺术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沪剧界称之为“一代宗师沪剧泰斗”!还有小筱月珍老师如今是93岁的高令,她创始的沪剧钢派艺术至今可以说无人能全部做到呀!因此说我个人认为说:“沪剧的一个时代已经结束”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应该要像爱护宝贝一样来爱护二位一代宗师!
作者:
老克勒
时间:
2012-6-3 08:02
严重赞同,韵味韵味,沪剧的韵味到哪儿去啦。沪剧界的大腕们,请你们考虑一下广大戏迷的意见和感受吧,你们让沪剧迷们太失望啦。编导以及沪剧界的领导们,不要老想着教育人民!!!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6-3 09:39
沪剧姓沪.这句话永远是正确的。怎样才能永保姓沪?创作方法有待讨论,认识的方法也有待讨论.由于观众的欣赏层次各不相同.要求也不相同。阿必大,借黃糠传统戏能用中西乐配器大乐队吗?用民乐小乐队即可。演江姐用民乐队五六个人明显也是不合适.缺乏气势。观众一定会感觉不满足。为啥?戏的题材所需,观众审美要求也不同。曾有一个例子.二台大戏罗汉銭与星星之火,是同一位有名的大作曲家一一刘如珍所作,罗汉銭他坚持全部用民乐.星星之火就略有不同。题材不同写作手法也就不同。我们既要保留特色也要创新。二者不矛盾。社会上出版的名家名段碟片,大部是经过作曲者的配器而录制的.比起原始的唱实才是好听多了.这是进步,不可否认。某些唱段而且都是演员主动提出,协作帮忙写曲.著名大牌名家也不例外。说明作曲还是要的,关键是演员同作曲要更好的合作。楼主提的倒退一步用意能理解.即沪剧要姓沪.但具体问题需作具体分析,一分为二来看问题,保留与创新,不同观众有不同看法,各方都不必偏执一面,一加一等于二才是更为全面。
作者:
明辉
时间:
2012-6-3 10:08
非常赞同各位的评论,有这么多人关心沪剧本人从心底里感到宽慰,说的好啊,一个人要是忘了自己姓什么那就无药可救了,除作曲不说,现在的演员自身也有很大问题,他们连沪剧的基本曲调都不懂你叫他怎样唱好呢,有的还是一级演员,可想而知沪剧一级职称的含金量?所以今后的沪剧流派只有一个,那就是“作曲派!
作者:
文化站
时间:
2012-6-3 10:35
本帖最后由 文化站 于 2012-6-3 10:37 编辑
沪剧能有现在的成果,实际上走的就是一条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道路。沪剧目前的不景气有着多种因素的作用,与创新没有根本关联。上海是座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袭是导致沪剧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同时,政府对沪剧的不闻不问也助推了沪剧的日渐衰败。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作为国粹的京剧,也已今非昔比,因为有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尚能苟延残喘。而沪剧作为上海的地方戏,肯定得不到像京剧那样的支持,所以走下坡路也就不足为怪。说句不中听的话,如果让沪剧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那沪剧将死得更快。现在还有一批老年人戏迷,再过30年呢,还有多少人会喜欢沪剧?
作者:
思索
时间:
2012-6-3 12:38
说得都有道理.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2-6-3 17:56
回复
明辉
的帖子
严老师讲得正确.有的演员.唱的沪剧简直是在糟塌.还是好好练练基本功再讲.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2-6-4 09:17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2-6-4 10:36
顶一个!!!
作者:
小月
时间:
2012-6-4 15:31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2-6-5 09:23
陈树伟 发表于 2012-6-3 09:39
沪剧姓沪.这句话永远是正确的。怎样才能永保姓沪?创作方法有待讨论,认识的方法也有待讨论.由于观众的欣赏 ...
我是在共舞台看的<星星之火>现场演出,应该是第一版了.
由于自己业余参加戏曲伴奏,所以特地看了下乐队(坐在台下观众席前).规模不小,约20人,但印象中没有看见有西洋的木管\铜管\小提\中提,是民乐队的编制.
假如说有变化,wg后的复排版,加入了西洋管弦乐器,变成了中西混合乐队,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既然院里有这样的资源(搞编配的老师又在音乐学院进修过),不用也是一种"浪费".
作者:
戏迷人生
时间:
2012-6-7 20:02
回复
明辉
的帖子
严老师您说的很在理,本人非常赞同您的观点,现在的演员自身确实也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演员就连沪剧的基本曲调都不懂叫他怎样唱好呢,特别是有的演员各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不知什么原因就急于定为一级演员,可想而知沪剧一级职称确实存在严重的含金量问题,这样绝对不利于沪剧事业健康发展,值得深思和关注!
作者:
黄开新
时间:
2012-6-7 21:25
深有同感,沪剧定要姓沪;这样才能有人听。顶!!!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2-6-10 08:35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