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试问,沪剧什么时候能有全国巡演? [打印本页]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9 03:34
标题: 试问,沪剧什么时候能有全国巡演?
全国巡演,注意这个巡字。

不是跑到上海以外的某处,就算是巡演了。

巡演巡演,一定得是巡行才是。

不说绕场一周,也得能绕上一回。

越剧明星版梁祝全国巡演还不算,索性巡演到了美国。

黄梅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后来居上,新编现代戏严凤英有了巡演。

最新消息,小冬皇才卅开外,即将开始全国巡演——

请看连接:http://enjoy.eastday.com/e/20120307/u1a6410548.html

回到家乡戏,本土海派,沪剧这一剧种——

谁能全国巡演,哪个剧目适合全国巡演呢。

百思,百思,再百思——。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2-3-9 18:56
沪剧院就在本地一年能演几场.别讲巡廻演出了.别咸相鱼脱落眼球了.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2-3-9 19:20
过去有长江.努力.勤艺.时常去苏州演出的.自从併为一院后就看不到了.
作者: ABCDFG    时间: 2012-3-9 19:44

作者: 2yd    时间: 2012-3-10 08:24
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2-3-10 08:30 编辑

      数年前广州杂技团编了个杂技版天鹅舞,四小天鹅舞改用四小青蛙,公主用脚尖独立在王子头顶上,用杂技语言演绎传统天鹅舞情节,颠复了杂技只炫技巧疏漏情节的传统表演模式。该团赴天鹅舞发源地俄罗斯商演,引起轰动,俄罗斯人由此对舞剧版天鹅舞失去信心,自此中国杂技在海外影响力巨增,巡演签约也巨增,由此可见,先要有不同凡响的创意,再有眼球一亮的好作品,辅以精心到位的演出组织,最后才会有成功巡演的邀约。
      依当今沪剧创意、策划界的思想活跃度而言,相对死气沉沉,这种状况不改变,出现震世、传世大作品的可能性不大,因而楼主所言的热闹巡演的场景不会出现:没有具有实力的作品,谁愿掏腰包呢?如果国有大团意识到自已肩负的振兴沪剧的历史重任,做些扶持老编剧、培育新编剧的实事,引导编剧们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发现动人动情的故事,用人性、情感的方式而不是僵硬说教的方式去演绎这些故事,让伟大的改革历史出现伟大的文艺作品,那沪剧就不会象今天这样死气沉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沪剧统帅的观念转变:把追求的重点从让自己站在舞台中央转移到让沪剧站在舞台中央上来。
作者: 上海小步    时间: 2012-3-10 10:14
2yd 发表于 2012-3-10 08:24
数年前广州杂技团编了个杂技版天鹅舞,四小天鹅舞改用四小青蛙,公主用脚尖独立在王子头顶上,用杂技 ...

   第一自然段表述的記憶猶新,第二自然段表達的是些奢望······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2-3-10 10:54
2yd 发表于 2012-3-10 08:24
数年前广州杂技团编了个杂技版天鹅舞,四小天鹅舞改用四小青蛙,公主用脚尖独立在王子头顶上,用杂技 ...

“把追求的重点从让自己站在舞台中央转移到让沪剧站在舞台中央上来。”
借用老人家当年一句话:说得何等好啊!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2-3-10 12:07
就是在上海,演得也不多呀,谈不上全国巡演了。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2-3-11 13:55
巡演的可能性要看是否沪剧有好本子。先不要谈吴语的区域局限性,这样会给自己找很多借口。也不要多炫耀上京去向首长们回报一事。沪剧根本的问题还是文化根基底子薄,写本子人从来也没有上外,复旦英美文学系毕业的人。沪剧院里更少人知道曹禺的偶像是英国十六世纪大文学家莎士比亚。他们俩(一西,一中)跨越 三百年不同时代的人物,不但是剧本作家(palywriter),更是舞台上的演员呢。

沪剧院06 班的小生最近想读大学来改变自己,但因为学校不明确,热心的好友劝他去更好的学校--上海戏曲学院读书,出发点仅仅希望小生毕业后能对今后评级有好处,而没有把学习的中心放到使让自己进入更高的作品和观众层次。

上大的赵教授讲了好,搞这一行的最后还是拼文化哦。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2-3-11 14:24
本帖最后由 金色的沪剧 于 2012-3-11 00:25 编辑

今天商务局的经济报告的数据中提到中国20 年来第一次在外贸中出现逆差。中国人喜欢购买国外产品比外国人进口中国产品的多。这个跟陈先生提到的“和平演变”是否也有关系呢?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2-3-11 17:57
有的人到香港去买手表.谁知都是返销货多.都是广东生产的.就是款色好看些.这都是迷信外国货.国友们醒醒吧.
沪剧亦可利用外国剧目为中国而用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么.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2-3-11 22:09
有几个滑稽戏2009年9月获得晋京演出的殊荣.据说有的戏为了尽量减少"语言障碍"而更改了方言(让北方人比较听得懂),也有剧团行前祈求"上海人来多点"(否则因为听不懂演员放的"噱头"而下头不笑,则就使台上演员"比死还要难过"了).
由此想到,倘使沪剧搞"全国性巡演",即使有了好本子,这"语言关"哪能过,便是首先必须妥善解决的大事情!
须知,会演\评奖或"纪念演出",只是演给专家看;而巡演的观众"目标群体"却是普通老百姓呵!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11 23:52
越剧是浙江嵊县方言,在山西我们厂子里放映电影红楼梦时没有一个人说听不懂,女孩子们更是如痴如醉。

组干科一位男性科员更要求我把全部唱词背给他听。没法子,只好从头到底哼了一遍让他再过过瘾。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2-3-12 20:54
chen9001 发表于 2012-3-11 22:09
有几个滑稽戏2009年9月获得晋京演出的殊荣.据说有的戏为了尽量减少"语言障碍"而更改了方言(让北方人比较听 ...

滑稽戏与沪剧是有区别的。
前者以说、噱、逗为主,后者是以唱、做、念为主。
滑稽戏与北方的相声同属语言类表演,其具有只能意会无法替代、浓厚的地域性文化内涵,比如七十二家房客、十三人搓麻将要是都简化成普通话,那还会滑稽吗?还称得上“滑稽”吗?去年我去北京特地到天桥郭德纲的德云社听了一次相声,北京人听了哈哈大笑,我听了茫茫然,这是一样的道理。
而沪剧越剧京剧之类戏曲则是属编导演音舞美的综合艺术,唱词台词不会无轨电车乱开,至少不会即兴发挥台上见,旁边有字幕显示还怕听不懂在唱些什么?语言不是个过不去的坎,关键应该是要有个好剧本支撑、好演员压台,要有好的唱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京剧《王子复仇记》不是还演到外国去了吗?
目前的沪剧专业队伍萎缩老化不整齐,非但不能与越剧京剧黄梅戏相比,我看是从各方面来说还远远不如江苏的锡剧来得繁荣呢。
得了,先别提巡演不巡演了。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13 02:03
语言不是个过不去的坎,关键应该是要有个好剧本支撑、好演员压台,要有好的唱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京剧《王子复仇记》不是还演到外国去了吗?
目前的沪剧专业队伍萎缩老化不整齐,非但不能与越剧京剧黄梅戏相比,我看是从各方面来说还远远不如江苏的锡剧来得繁荣呢。

——叶子,很干脆!

锡剧有周东亮,有沈惠兰,有——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13 02:48
叶子不听侯宝林马季姜昆大山的相声?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2-3-13 14:21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12-3-11 23:52
越剧是浙江嵊县方言,在山西我们厂子里放映电影红楼梦时没有一个人说听不懂,女孩子们更是如痴如醉。

组干 ...

嘿嘿,越剧里现在还有多少绍兴话(早已经被"浙江官话"所替代了)?所以上世纪5-60年代能"走向全国".
黄梅戏也是如此,表演规范程式化,曲调优美动听,特别是解决了北方观众"听不懂"的关键问题,才能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同样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的锡剧为啥现在仍仅偏于江南一偶,所以现在与沪剧一样"日脚勿好过".从"宁波滩簧"衍变迩来的甬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落得一个剧种一个团的凄凉境地......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2-3-13 14:54
有兴趣的话,去看看百度的越剧\锡剧\沪剧着三个帖吧,在一定程度上也蛮能说明问题的.
越剧吧人气旺盛,尽管里边"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但至少说明还有许多可以让大家议论\商榷或曰"吵得起来"的题材与剧目.
锡剧吧次之,在正常运转,版面安排\吧务管理也有条例.
沪剧吧不谈了!不设吧主,随其自生自灭......打个不大恰当的比喻,现在已经到<碧落黄泉>里"身体保重"这一段唱到"志超有勿好格地方请侬......"的辰光了.
黄梅吧肯定有,但从未涉足,无法评说.甬剧吧\滑稽吧连有没有都未打听,此略.
作者: 中吴人    时间: 2012-3-13 14:57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说到锡剧,刚才正好在其他戏曲网站看到一篇文章,作者也在为锡剧的全国推广伤脑筋呢,其实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把原文转过来,一起看看......


锡剧缘何难以推广全国?


作者:江南柳叶


锡剧是江南水乡的地方戏,因其伴奏音乐动听优美及唱腔赏心悦耳而深受当地不少戏迷的宠爱。
    前天我上了"中国戏曲网",发现网上有许多地方戏在"戏曲视频"列表中显示,使我深感不解的是,竞没有江南锡剧容纳的一席之地!岂不怪哉?匪夷所思!这倒象一个"童养媳",害羞且含泪怯生生地躲到墙角处独自叹气拭泪!为之不平,匹夫有责!

    锡剧在江苏省的常州、无锡、苏州一带颇受人们喜爱,但若走到省外,就很难说了。因为她若与全国的"五大剧种"相比而言,虽有三百余年发展史,毕竞资嫩身薄,与"五大剧种"相比,还不是大家闺秀,受到冷落也就难免了。就拿每年的央视"春节戏曲联欢晚会"来说,也罕见锡剧象时装女郎迈着猫步在丅形舞台上展示风采,令江南人深感遗憾!

   锡剧缘何难以向全国推广普及呢?个究其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唱腔是吴语,较难听懂。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唱一方戏。锡剧的唱腔吴语十足,如在观看演出时若不看打岀的字幕,外地人是难以听懂台上的演员在"咿咿啊啊"地不知唱的什么,听不懂唱词,当然戏趣顿失了。地方戏的特色魅力也就体现在方言上,若象黄梅戏那样红遍全国,路途遥遥,望叹莫及!去年夏季,在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举办了"首届锡剧节",由央视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担任主持人,他还用普通话现场为观众学唱了锡剧"关皇庙"名段,博得掌声一片,受到好评。由此我想,锡剧若去外省表演或在电视上亮相,若夹些尽量让观众听懂的普通话,戏称为"普通话锡剧",不失为锡剧语言表现形式的两个版本,也许为锡剧能逐步推广到全国而开了先河呢!

  其次,与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网络全力推广也息息相关。

  恕我直言,南方的越剧、黄梅戏之所以挤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与当年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广不无关系。常言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又道是,酒好也得多吆喝。再举一例,东北"二人转"之所以在近几年内风糜全国,多亏新闻媒体大肆捧场赞扬,也多亏"小品王"赵夲山全力推广东北"二人转"。这就象谈情说爱一样,得有人牵线搭桥当红娘,两者先由相识相知开始,倘若能"一见钟情"便好,若再发展到"非你莫属"的意境,那就是天下美缘也!

  再次,锡剧夲身也要创新。

  锡剧也不能年年月月总是表演传统的古装老戏。现在处于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涌现岀许多感人的亊迹及新闻人物,剧作家应深入生活,多创作些反映现代戏曲的剧本,让观众闻到浓郁的生活气息。

   前不久,常州锡剧院去北京、南京等地上演了交响音乐锡剧<<天涯歌女>>,该剧以家乡人歌星周璇的艺术生涯为基调,以交响音乐的表现手法呈现在观众眼前,耳目一新,尤其受到青年人及学生的赞赏。这是将锡剧推向全国的有益尝试,各大媒体也相继作了宣传报道。

   地方戏的发展繁荣与否,跟经济血液是否充足、保证正常的血液循环也有密切关系。限于篇幅,加之其因错综复杂,恕不赘述。

  以上所述,个人之见,如有不当,敬请指点!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2-3-13 16:18
有点道理的.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2-3-13 19:47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12-3-13 02:48
叶子不听侯宝林马季姜昆大山的相声?

听侯宝林的相声就与听早年上海的姚慕双周柏春的独脚戏段子一样,不大容易激起共鸣,如同恍若隔世,大概这就是代沟吧?
沪剧《大雷雨》有解放前石筱英邵滨孙与文革后诸惠琴徐伯涛两个版本,我试问一下赵教授:哪个版本更能被大家接受?哪个更好听?
其实这就不仅仅是代沟,而是一个如何看待传统的问题了。-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13 22:12
回复 chen9001 的帖子

网络争议是正常现象。

掐架有时候充分暴露了人、文、戏的各个侧面。

有时候,不打不相识——我和一位加拿大女作家就是如此,大战几十回合后成为称兄道弟的好朋友。

起因之一是因为我历来奉行对女性对手让三招的原则。

跟帖贴主——这一位陈先生,不是那位陈先生——的比喻妙极!

这就是沪剧的悲哀,也是大部分沪剧戏迷的悲哀。

尤其是看到所谓的大气字眼越发悲从中来。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13 22:18
回复 chen9001 的帖子

天下第一团的佳作近年来不少——

请参看拙文:戏剧舞台上的拿来主义——从《风雨祠堂》说起

可以简要列举的有:梅花奖剧作典妻——同一源头的为奴隶的母亲至今未曾听说申请梅花;

风雨祠堂;

宁波大哥。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13 22:27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充分理解。

当然是诸惠琴版本了。

老版的沪剧还是处于初创阶段。

这也应该充分理解。

比如梁祝——越剧第一经典,看看舞台姐妹里一开始钱单唱的唱词唱腔都是不可同日而语。

我的优点之一就是保持一份童心,我甚至于很喜欢街舞和咬舌歌——当然是正宗的,不是野路子。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13 22:29
回复 中吴人 的帖子

2012-3-9 22:03贴在我的日志里了,可能大家没有看到。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2-3-13 22:45
一场大水,把黄梅戏从黄梅冲向了安庆,如今黄梅戏已走向全国;一阵"南风",把越剧从嵊州吹向了上海,如今越剧也已走向全国(需要特别重申:越剧在她家乡也很兴旺). 沪剧,莫非也需要走出(此走出非彼走出)上海,凤凰磐涅,异地开花结果?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2-3-13 22:46
对沪剧,巡演早已演变成寻演了。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13 22:53
不是去了太仓和江阴了吗。

何不再去常州呢。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2-3-22 21:11
这个问题嘛对沪剧来说恐怕还需要经过好一段时间吧。首先过了长江以后,就属于北方地区了,他们基本上就听不懂上海话。更何况现在的上海小孩子都不会说上海话了,得从头开始教起,实在是有点寒碜。不说别的,就说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每月举行的系列文化演出活动来说吧,京、昆、越、淮、滑稽、评弹、舞蹈、民族乐器演奏等等都有演出,就是没见到沪剧的演出身影。这本身就是问题了。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2-3-22 22:37
又见蔷薇开 发表于 2012-3-22 21:11
这个问题嘛对沪剧来说恐怕还需要经过好一段时间吧。首先过了长江以后,就属于北方地区了,他们基本上就听不 ...

首先过了长江以后,就属于北方地区了,他们基本上就听不懂上海话。......

那么,京剧、淮剧不是也从长江北面来到了南方地区?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23 01:55
严重同意楼上。

沪剧早年——指三十年代还远征津门,比越剧还厉害!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2-3-23 11:46
越剧的白功分二种语法,一种是大众语法,用绍兴土语,一种是带文言的语法,用杭州官语。南宋时期杭州为临安,北方官场聚在杭城,多年后产生象今天这样的杭语,越剧利用了这优势,使南北都能接受,当然还有美好旋律。骄人的题材。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23 22:36
南北通吃,越剧黄梅,特别是黄梅戏后来居上,多年轻的一个剧种啊。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