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茅善玉沪剧艺术纵横谈 [打印本页]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9 22:26
标题: 茅善玉沪剧艺术纵横谈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2-2-9 23:55 编辑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提到文坛两种现象——一是捧杀一是棒杀。

因此,在这里跟大家打个招呼——茅善玉沪剧艺术纵横谈,以此为题的文章已经正式列入我的写作计划。

本着实事求是精神,本着对沪剧艺术的喜爱对沪剧名家的爱护,客观地中肯地一分为二地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尽可能地全面地审视茅善玉沪剧艺术。

必须指出的是有关文字只涉及茅善玉沪剧艺术,不涉及其他比如领导艺术等等——因为这完全是两回事。

本人涉及红学第一篇刊印文章就是红楼梦服饰色彩纵横谈。转化为铅字正式出版后颇受好评。

这里大致说些概要以便戏迷网友对会在某一天问世的茅善玉沪剧艺术纵横谈有一个大体的轮廓。

我的第一篇红学文章首先列举了红楼梦中精彩细致的服饰色彩描写,赞叹他的文笔独到之处。

接着描述的是服饰色彩和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密切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指出红楼不愧是四大名著之首,古典小说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最后,横向比较儒林外史和歧路灯这两部类同古典小说;还将红楼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的服饰色彩描述做了对照。

在这个线头结束之前有几件事情求教:

1,拙作《上海女性》第二部分名伶篇和知青篇海外篇等其他部分不同,完全是纪实文字。名伶篇第一人即将贴出开篇,敬请关注。如有补充修订意见还请不吝赐教。

2,茅善玉沪剧艺术纵横谈,还吃不准是不是要列入上海女性名伶篇的三位女性名单。目前期望网友提供一些欠缺的材料——仅仅是目前暂时想到的,以后不断会请教。

一是当年电视台采访茅善玉赵志刚(连带孙智君)徐俊孙徐春等青年优秀演员舞台外生活的电视片;
二是茅善玉也有复出一说——此时我应该已离开上海——那么,具体确切地说什么时候离开什么时候复出(从不完全资料看确实很轰动),还有为什么离开——不会跟萧雅王志萍金静一样吧。
三是金丝鸟餐馆究竟开在什么地方,历时多久——因为金丝鸟这个名字对茅善玉沪剧艺术很重要,是一个里程碑,故而会提及这个以金丝鸟命名的饭店。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2-2-10 12:12
茅茅学戏动力和原因的背后是因为沪剧团招生的老师说的,如果你考上了,你就是添饭碗了,就不用去农村了。

老师没有提到创新来生存的教导,也没有预测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化,国营企业(添饭碗)倒闭。

往往老师说,某某权威说,把很多人吓死。

http://player.xiyou.cntv.cn/44be0b64-dcb1-11df-957f-001e4f1f5c05.swf
作者: ABCDFG    时间: 2012-2-10 13:52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2-2-10 15:14
添饭碗?!
应该是"铁饭碗"吧!

文艺单位的"学馆".在wg后期严格的说还称不上"铁饭碗"呢!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2-2-10 21:52
chen9001 发表于 2012-2-10 01:14
添饭碗?!
应该是"铁饭碗"吧!

谢谢Chen 老师帮忙指出,是“鉄饭碗”。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10 22:08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2-2-12 10:51 编辑

需要继续这条线——

1,很能说明我对院长的爱护和欣赏;恐怕没有人比如从娘家出来的陈先生那样,也会想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沪剧做点什么吧。

一来陈先生的笔力不够,二来他的思维远跟不上去。

2,纵向是将罗列茅茅的所有沪剧舞台脚色,不包括影视脚色,也不包括反串的王夫人。

我记得一些,希望大家补充添砖加瓦——尤其是这儿的圈内人士和茅茅的忠实铁杆粉丝。

从庵堂相会的金秀英开始(请帮我核准)到雷雨的第一女主角(目前最新的一个脚色)为止。

3,横向是华雯和陈苏萍——不考虑上海沪剧院的另外两位梅花奖获得者,因为我历来认为沪剧界所谓的五朵金花不是同时代人,这跟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小名旦黄梅戏五朵金花同时代完全不一样;其他准备做横向比较的是影视界的张瑜、京剧界的李维康和越剧界的茅茅。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10 22:16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2-2-10 22:21 编辑
金色的沪剧 发表于 2012-2-10 12:12
茅茅学戏动力和原因的背后是因为沪剧团招生的老师说的,如果你考上了,你就是添饭碗了,就不用去农村了。

...


1,请教这是什么时候朱军的采访?

2,这不奇怪,很真实,很坦率,欣赏!

3,黄新德那是家里穷进戏校能吃饱肚子,姚明是为了天天有一瓶牛奶进体校,我正在写的沪上三十年代申曲名伶戴雪琴(我好好婆)也是因为家庭贫穷去拜先生。哦,还有袁派创始人本来可以读书读上去,拜先生也是因为家穷极。

4,就是郎朗也并非是喜欢钢琴才学钢琴,只有那些耳濡目染从小受到影响的小戏迷一心要学戏唱戏,甚至于不顾家庭反对。

5,人生机遇本来就是命运描出来的轨迹。相信茅茅不会忘记那位老师。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11 04:01
配合纵横一说,将收集官方发布的剧目。

官网有明文条例,于是就上百度去找。

一,今日梦圆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2-2-12 02:27
回复 blogfeiyunpu 的帖子

1,请教这是什么时候朱军的采访?

没有明确数据。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12 02:59
回复 金色的沪剧 的帖子

知道了。一样感谢回复。
作者: ABCDFG    时间: 2012-2-12 10:09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12 23:34
继续——

青年团成立开团大戏是新编剧目。

不像后来的戏校毕业生进团后接二连三都是炒冷饭。

那时侯的青年团多棒啊。

血染姐妹花——茅茅演许欣。

记得在共舞台看这出戏,她是所有主角中第一个出场。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2J2b0x5BlU/

视频中的妹妹海狮是吕贤丽演出,正好因为徐俊去北京参加共青团代表大会,我看到的就是吕扮演的盛雪。

海滩别就此成为经典。

院长没有演过盛雪一角,在经典唱段大会串中和孙徐春搭档唱了海滩别。
作者: spring    时间: 2012-2-13 09:19
等待后续报道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2-2-13 09:44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2-2-13 14:24

这次中外金丝鸟全部一起上来向市场探底,上个世纪的成名曲金丝鸟是否能产生永久性红利呢? 那么90 后的观众是否还能为金丝鸟买单呢?

http://www.tudou.com/v/vgoLCzs0u4s/&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14 00:30
从这一段曲子来看,

——把金丝鸟关在笼子里就是金死鸟了。

放你高飞去远方,打开笼子门才是正道。

即将贴出白燕升最新戏曲采风的评议,敬请关注。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2-2-14 01:31

记:新的一年,您和您的沪剧院有什么打算?   茅:我们制定了一个沪剧发展的五年计划,争取在培养和继承、创作和演出上都有所突破,有所作为。目前,我们在抢救遗产、整理老艺术家资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中年艺术家的系列访谈和优秀剧目的录音录像工作,准备通过总结,深入理论研讨,宣传并推出一些新的沪剧艺术的流派。同时,为了加紧沪剧人才的培养,争取上海戏校的沪剧班早日开班,我们正在积极作招生的前期准备。还有新创剧目的规划、演出市场的拓展、专业剧场的建造、沪剧专著的出版、沪剧频道的开播、沪剧新电影和新电视剧的制作等等,都已经有了初步打算和安排。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2-2-14 01:44
回复 金色的沪剧 的帖子

记者问茅茅,,新的一年的打算,她把五年的计划都讲出来了,立了很多标题,但缺乏细节。问的新的一年,还是前一,二年时的事了。

再用问叔叔的方式再问院长,上次提到了几个计划,几件事已经落实了,或在运行中了? 现在沪剧院被人家兼并,计划是否还在继续中?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25 08:30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2-2-25 08:35 编辑

这条线的本意是院长沪剧艺术纵横。不涉及其他比如领导艺术全院成就个人生活。

只探讨舞台艺术。

今天继续的是倒过来的最新大戏——雷雨。

雷雨,院长这次演的是她最新的一个脚色;原本是演四凤。

也就是说她在这部大戏里先后演过两个脚色。跟陈瑜一样在雷雨里,陈是先演第一女主角,后来演周萍娘。

这很像韩玉敏阿姨和马莉莉在少奶奶的扇子里先后演过两个脚色。也有点像王雅琴和小筱月珍在碧落黄泉里演过两个脚色,王盘声在孟丽君里演过两个脚色,陈瑜朱美洵在红灯记里演过两个脚色。

至于,在一些演唱会而不是大戏小戏里演唱比如她从来没有演过的海狮盛雪的唱段,一概不列入纵横谈的考虑内容。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26 23:23
里程碑——

一个明星的遭遇。

以及随之而来的电视连续剧。

出演周小红。

好评如潮。

特别是在她父亲去世后——希望我没有记错,否则又要挨骂了——坚持上台一颦一笑。演出质量保证——敬业!

连演连满。

金丝鸟一段广为传唱。

甚至于连她开设的餐馆也取名为金丝鸟。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28 02:46
关心爱护院长的忙什么呢。

我来继续——野马中的配角。

无论如何,不好算女主角吧。

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女配角。

当然,雷雨中的四凤很难说是配角——有一场戏第一女主角就露了一面,连台词也没有。

再有,红灯记的铁梅也不能算女配角吧——有没有和桂兰姐轮换呢,恐怕不会。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3-3 23:03
也没有热爱院长超级粉丝来热情跟帖,自行提升。

在新版雷雨之前倒数过去是露香。

露香女。

这也是松江讲座第一炮介绍的脚色。

露香园路不知道还在吗。

那时侯经常走过。

我好好婆戴雪琴的女婿家就住在小北门那里。很靠近露香园。
作者: lee1126    时间: 2012-7-1 15:53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8-27 16:06

作者: 俊姿难忘    时间: 2012-10-5 01:42
很有趣的帖子,透过此位当家人的行为轨迹,去发现人生,发现人。
来说一下我这个曾经铁杆茅迷的经历吧。
本人七十年代生人,十岁时看到了《璇子》。真是被迷住了啊!坦率说,我真不是沪剧迷,之前看过《芦荡火种》,觉得阿庆嫂、刁德一、沙老太演得真好,但是不迷恋,迷恋的是我的祖辈们。这些老农们兴高采烈地哼唱着“卖红菱”、“阿必大”,在田头撑着农具,喜滋滋地用其中的典故互相取笑。
《璇子》中茅善玉唱《四季歌》的那份甜美、纯净在我看来不亚于周璇之下,尽管我也知她的五官并不出众,鼻子不挺,眼睛不大,但是那份少女的天然清新轻易地俘获了我这个小学生的心。尤其是她和徐俊一起演对手戏的时候,哎呀呀,那份娇嗔与默契至今看来仍是那么的动人。
于是,就这样一头陷进了一个叫茅善玉的大坑。与这个大坑相关联的是徐俊、吕贤丽、汪华忠,还有一个叫沪剧的剧种。
从此,电视里只要一放茅善玉的节目,我会放下一切,痴痴地听着,努力听清每一个字眼。
《魂断蓝桥》上演了,更加迷住了我。里面茅善玉修长、婀娜的身材,真切感人的演绎都显得那样张弛有度、含蓄到位。徐俊的罗伊虽然出场不多,但是英姿勃勃、热情烂漫的可爱样更让我难忘。
84年,《姐妹俩》——一出很容易走向教条的戏依然吸引我。其中的几段唱腔音乐设计得极好,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茅善玉的辛蓉一角完全没有周璇的影子,多一份模式化,少一分无力度。
《血染姐妹花》中许欣一角的飒爽英姿也相当不错。
那一段时间里,茅善玉可谓是成果迭出,沪剧新星当之无愧。
这几出戏至今看来,仍然是经典,仍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仍然是我至今爱听的唱段。
但是,很容易发现:那是在丁是娥倾尽全力扶植青年演员、深知忽视了中年演员的思想下才诞生了,是在余雍和、杨文龙、万智卿三大顶尖艺术创作人员的扶持下才有了茅善玉的当日辉煌。
在我看来,茅善玉与徐俊一样,都是属于极富艺术灵气的。
但是,任何艺术灵气缺少磨砺与土壤,都是短暂的
作者: 俊姿难忘    时间: 2012-10-5 15:08
茅善玉当年的辉煌:一年中获得了三个大奖——梅花奖、金鹰奖最佳女演员(抑或是飞天奖)、青年汇演一等奖。她的《叛逆的女性》一折的确也可圈可点。女主角的压抑与忧郁富有层次地一点点透出,富有回味,唱腔日渐成熟,可以说已然自成一格。在同年代的人中,的确独树一帜。相比较而言,倪兴佳、吕贤丽当时的表演就不如她压得住。
茅善玉的崛起与大环境密不可分,当时正是百废待兴、文化需求、文艺创作被解放的时代。也与杨文龙、万智卿、余雍和三大家的创作密不可分。以万智卿老师为例,这些从民国走来的艺术家身上有着我们现在越来越缺失的执着、创新,更重要的是一种使命感。以他设计的唱腔看,《姐妹俩》中的唱腔几乎每一段都是经典,既有茅善玉的经典,也有汪华忠的《三颗子弹头》,荡气回肠,百听不厌;《魂断蓝桥》中的圆舞曲创新时尚灵动,与当时舞台氛围极其契合。总之,三老功力不凡,也的确是茅善玉之大幸。
八六年开始,茅善玉与徐俊另觅合作伙伴。之前《弹吉他的姑娘》移植于汉剧,对人性的挖掘也是走在沪剧剧种的前面。茅善玉的表演依然可圈可点。纯真、迷失、困惑、愤怒、玩世不恭都恰到好处,万智卿老师的唱腔设计依然出色。后来徐俊与吕贤丽搭档,《月朦胧,鸟朦胧》的确不错,也引起了相当的反响,个人以为吕贤丽彼时的表演内在的力度还是弱了一点,徐俊的依然出彩。孙徐春与茅善玉的搭档从接过徐俊的《弹吉他的姑娘》开始。
茅善玉最辉煌的时代,是与徐俊的搭档生涯。过后就渐露疲态,开始走下坡路了。并非孙徐春个人素质,而是搭档有其气场、气质的吻合。窃以为,茅徐合作、孙吕合作皆有日月同辉,和煦与明亮共存之感。
八六年后,丁是娥这个新时代沪剧的掌舵人、杨文龙导演的谢世,对茅善玉后期的发展是不小的损失。
关键在——她失去了扶持的双手与前方的明灯。
这时,决定前进的路程,是她心中的信念与使命,以及逐渐积淀起来的文化审美力、选择力

作者: 俊姿难忘    时间: 2012-10-5 15:31
这个阶段,马莉莉等一批曾被丁是娥老师忽视、丁抱憾不已的中年演员发力了。尤其是《雾中人》的横空出世。说其横空出世丝毫不夸张。虽然为时代所囿,有些东西不能展现,但是这样的一种历史沧桑感、人性光芒的穿透力、小人物在历史风潮中卷涌的无奈都较好地体现出来。这其间,我看到了《日出》,这些中年演员的表现力使我折服。
但是,我依然迷茅善玉。
直到在积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看了某次演出。我看到了徐俊在舞台上演绎《陆雅臣》的认真与投入,每一个动作都丝毫不马虎。《叹五更》中的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让人击节赞叹,即使是在一个郊区的舞台上,我也看到了茅善玉的唱段是怎样利用扩音器传放出来的,另外两个知名青年演员是怎样心不在焉地唱着《大雷雨》。
那一次演出观看后,徐俊成了我心中最有分量的沪剧演员名字。
但是,我依然重视茅善玉。
一年后,省下了一笔钱,去看了《牛仔女》。感觉还不错,除了孙徐春演的付明被拒绝感到莫名其妙外,其他的都觉得未失望,但也实在说不出特别的地方。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了原著,感觉删减得过度,对人性的矛盾揭示得过于表面。
后来,茅善玉也下海了,据说开了“金丝鸟”的企业。
茅善玉从我的视野中淡去了。
那段时间,马兰与茅威涛占据了我的视野。当年的金曲三姐妹,其他两人越来越成熟,表演越来越有大家风范,而另一人去往哪里了呢?

作者: 俊姿难忘    时间: 2012-10-5 16:03
飞云浦老师说纵横之比茅善玉之沪剧艺术。此处横向比一次。
马兰与茅威涛的真正崛起恰恰是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正好是戏曲艺术经受多元文化冲击的开端。茅威涛、马兰的崛起也有其客观原因。马兰的《红楼梦》如无余秋雨先生的戏剧前瞻力及文化功底难以有后来的高度。看看满台的演员,不客气地说,除了黄新德,其他演员与马兰的整体素养难以匹配。但是马兰依然出来了,依然用《红楼梦》将黄梅戏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白燕升曾评价马兰的艺术成就已然超过了严凤英。茅威涛彼时依然有着强大的创作团队支撑着她的《陆游与唐婉》、《西厢记》,小百花的诗意因杨小青、胡梦桥、蓝铃等人的通力合作,借助小百花演员独有的江南柔婉清澈的气质浑然一体地体现了出来。不可否认的是,茅威涛长期积淀的文人气息、文化涵养如金石一般凌驾于所有的演员之上,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层次较高的观众。这一点,赵志刚、萧雅、王君安,乃至吴凤花都无人可比。以传统观点来看,茅威涛、马兰、茅善玉的唱功都不占据优势,但是为什么偏偏能独占魁首,还是与其艺术表现力有关。李保田曾经说:决定演员走得多远的,恰恰是演员的文化功底——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茅威涛、马兰都做到了,茅善玉——没有。
这期间,观看了茅威涛的个人专场、《西厢记》,甚至是颠覆式的《孔乙己》——不得不服啊!看完后,如清泉荡涤,舞台之神圣、艺术之庄严感油然而生。此时的茅威涛已经摆脱依附传统艺术的框架,开始驾驭越剧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甚至是坦然面对大量传统观众流失的现实,坚定不移地表示:越剧必须培养新的观众,要打造“都市越剧”。如果去看看小百花的观众年龄群体、茅威涛的粉丝群体,就会发现年轻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其中不乏有大学生、都市白领。这些恰恰是越剧的未来。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视野。
    这段时间,马兰与余秋雨打造了《秋千架》,褒贬不一。但是戏剧音乐剧的雏形隐约可见。她在探索着、思考着。
   茅善玉——几乎一片沉寂。

作者: 俊姿难忘    时间: 2012-10-5 16:45
   补充一些,好像这个阶段有《今日梦圆》,讲地铁建设的,推出了《我为我的所爱》个人演唱会。前者是应景之作,注定是短命的作品,后者形式虽有创新,但比之茅威涛的心路连接,实在浮于表面,无打动人心的力量。《申曲之恋》中虽仍挑重担,但其光辉未能如以往般熠熠生辉。反而是吕贤丽、洪立勇让我眼前一亮,吕贤丽明显比以前压得住台,表演更有张力,洪立勇则让我感觉其似乎天生属于舞台。逼人的英气、明亮的音色、饱满的情感、表演的爆发力,更有将生命力投注于角色的投入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徐俊。
新世纪之交吧,茅善玉出任了上海沪剧院的院长。看着电视里的宣传,虽未感到任何该剧的可取之处,依然在家长里短里打转转,但是茅善玉认真的劲头还是让人安慰的。
   好像也是那个阶段吧,徐俊终于戏剧导演毕业,导演了赵志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掀起了不大不小的影响。舞台设计、唱腔设计都颇有新颖之处。彼时感慨:沪剧王子重新出山,居然导演越剧,扼腕之。
   茅善玉这个阶段,初始推出了《石榴裙下》、《大红喜事》,其亮点之一是实景布景,老戏重排。马莉莉老师在书中说,前者将戏份压在了茅之角色上,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当年梅兰芳先生也曾将《霸王别姬》演成了《姬别霸王》,关键看是否演绎成功了。很遗憾,这个角色除了传统的善良之外,无任何亮点。我曾在电视中看了一段唱腔,实在缺乏新意,也许是听得多了,一些唱词的韵律张口就能接下去,实在无味。
   茅善玉出山了,却未唤起多少影响。陆陆续续,《生死对话》、《舞龙人》——前者是《党的女儿》移植的吧,后者又是应景之作。《董梅卿》——茅善玉的表演很明显浮于表面,人物“不能往里走”,电视里看了一半,就无法看下去。情节的冲突、人性的根源都未扎住。艺术作品的力量往往是与人物心理的辐射性紧密相连的,是建立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上的。如新时期的京剧扛鼎之作《曹操与杨修》,中国文人与统治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在于利益冲突,而在于其永恒的心理密码的冲突。《董梅卿》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但是茅善玉的“花旦”气质不能体现其将门虎女的霸气与贵气,只能用几个单调的动作演绎,其悲剧就显得无感染力了,于是《董梅卿》只能是“董梅卿”,在这个自我的小圈子里孤芳自赏罢了。
   至于《家》,乏善可陈,茅之动作、唱腔已经陷入模式化。匆匆掠一眼,便调频道。
   邮箱里常常收到戏剧演出的广告信息。看看沪剧的,大多数是将许多节目进行拼盘,再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如此而已。此时,沪剧连最起码的真诚都缺失了——这样的沪剧,不看也罢。
  

作者: 俊姿难忘    时间: 2012-10-5 17:19
   这几年中。
   马兰彻底远离了黄梅戏——“泉眼一旦堵塞,就远离山寨”。她用这种决绝的方式表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力。这是一种固守。
    茅威涛真正成了越剧的扛旗人。尽管我对她的某些剧目不很赞同,如形式大于内容的《梁祝》。但是其锐意进取、不畏艰难的执着让小百花生机勃勃,为新生代打造的《春琴抄》也相当出色。固然有其丈夫的相助,但是茅威涛本人的文化视野、文化内涵才是真正支持她走到今天的力量。只要听听茅威涛之大学报告、看看其微博就可知其文化功底、文化思考的厚度
    相比较,茅善玉的举止气质实在逊色很多。看看《艺术人生》中茅善玉的言谈就可见一二。
   现场看过徐俊导演的《玉卿嫂》,其中有不少沪剧的影子。唱词的平实、大段唱腔极似沪剧的赋子板。这出剧目有《玉卿嫂》本身的文学底子,同时也戏剧的诸多元素整合得非常到位。其实,很简单,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首先在于——真诚。
   看过徐俊导演的微博,其文字功底可折射其现在的文化功底,欣慰。看过吕贤丽、李建华、凌月刚等与茅善玉同时代的演员表演,高兴。因为台风愈加稳健老辣、表演愈加内敛厚重。
      茅善玉近期的艺术成绩当为冲击二度梅的《雷雨》,可谓倾尽全力打造、演绎。但是,歇斯底里的表演只能更加显示其内在的单薄。繁漪被演成了一个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歇斯底里的精神病患者,而非“具有雷雨性格”的人。内在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这是所有人的定律,而非仅仅是表演与其他艺术。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检验着每个人的行与知。
   茅院长说大环境使然,说“随遇而安”(艺术人生里好像是这样说的)。茅善玉私下怎样的爱好、个性都不重要,关键是——你是艺术家,艺术家当为真善美的传承者、创造者,容忍芜杂与低劣,是艺术的堕落;你是一个剧种的领军人物,领军人物当有披荆斩棘、登高眺望的勇气与视野,容忍怠惰与散漫,是人格的悲哀。
   看看沪剧贴吧与锡剧贴吧帖子数的对比,看看茅威涛、马兰、茅善玉当年金曲三姐妹贴吧帖子数的对比,沪剧——真的成了江南街巷之间的末路吟唱了吗?
   平心静气地写下这些,是从茅善玉的艺术纵横之中看每一个剧种、每一个人的轨迹。
   身为文化的传承者,如何面对那些燃尽身心举起火炬的前人,如何面对迷茫无措的后来者?这是对每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灵魂拷问。
   胡适先生说——功不唐捐。每一个功不唐捐的人都值得尊重。时间必将记住他曾经的付出与努力。
   
   曾经对茅善玉的今天愤怒过。但是今天已然不愤怒。
   只是为今天的沪剧悲哀。
   期待着新的沪剧火种出现,即使是一点点的火光,只要是真诚的,足以给人以温暖。
   ——一个并非沪剧迷的观众

作者: fumin    时间: 2012-10-5 22:35
俊姿难忘 发表于 2012-10-5 17:19
这几年中。
   马兰彻底远离了黄梅戏——“泉眼一旦堵塞,就远离山寨”。她用这种决绝的方式表示了自己 ...

对沪剧的深度反思。立论可以探讨,这种思索是有利剧种发展的。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