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陆军教授谈对沪剧的看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1-10-22 11:37
标题:
陆军教授谈对沪剧的看法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1-10-22 16:40 编辑
(, 下载次数: 3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昨天(10月21日)下午,著名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博导陆军教授,应邀来到松江文化馆,为松江戏剧文学爱好者、沪剧戏迷,作题为《我与沪剧》讲座。此讲座系“沪剧•松江”文化寻根系列讲座之第五讲。
陆教授首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松江文化馆事业起步的那13年。他说很高兴与曾经一起在松江群众文艺园地中耕耘的同事、战友、朋友们,来讨论大家感兴趣的沪剧、戏剧、文艺、人生的话题……
他说是沪剧养育了自己,也是沪剧把自己推上了戏剧道路——尽管从《石榴裙下》之后,就未再写过沪剧。目前的主要精力是在戏剧美学研究方面,离沪剧比较远了。
陆教授从“我写沪剧”入口,更多地从戏剧生态展开,开始了讲课的话题。
陆军写过12部大型沪剧,包括《追求》、《瓜园里的年轻人》、《三朵花闹婚》、《冒尖户招亲》、《小城维纳斯》、《竹园曲》(都在松江舞台上演)、《桃园曲》、《神秘的电话》、《一夜生死恋》、《好人一生平安》、《石榴裙下》、《秋嫂》,还有10余部包括《定心丸》等的沪剧小戏。
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沪剧,陆军用四个词组进行了概括,即“曾经辉煌”(西装旗袍戏,五十年一批新剧目)、“短暂热闹”(80年代)、“痛失良机”(90年代)、“陷入困境”(新世纪)。
而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戏剧观存在问题。陆军以对当代沪剧(戏剧)病症号脉的形式,分析了沪剧(戏剧)的毛病:
——缺钙、失血、丢脸。“缺钙”,即作品缺少思想的力度。戏剧不仅可以娱人耳目,更要贡献思想,那种引领观众穿透生活表象、照亮混沌生活的独特而深邃的思想。没有思想力度的戏剧必然会缺失内在的硬度。“失血”,即作品缺少直面现实的生动叙事。当代中国社会处于几千年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时期,而我们的戏剧创作却与之十分疏离、隔膜,热衷于表现封建王朝的宫廷秘事、圣明君主。描写现实生活题材者,往往也流于概念化、公式化。“丢脸”,即作品丢失伦理、价值观的底线。戏剧正成为圈内人的“卡拉OK”。显示了戏剧观的低俗。
——当代戏曲舞台的十大问题。一曰:编剧“思想超载”化、“主题先行”化、“传声筒”化以及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化;二曰:编剧结构和技巧方面的“分幕”化、“团块结构”化;三曰:编腔造乐中存在着严重的本剧种特色的淡化和异化;四曰:表演艺术中“行当”的混乱化、随意化和非规范化;五曰:舞台美术的写实化、话剧化、重工业化;六曰:服饰的生活化(所谓真实化)、华丽化,甚至怪异化;七曰:导演艺术中心化、话剧化,甚至独裁和专制化;八曰:演员个人的文化修养偏低现象的普遍化;九曰:文艺赛事中的“官本位”化和“家(专家、学者)本位”化;十曰:戏曲批评中的误导和吹捧的庸俗化。显示了戏剧观的陈旧、混乱。
——上海戏剧(沪剧)的“八有”、“八缺”。一是有热情,缺激情;二是有“贼心”,缺“贼胆(艺高胆大的“胆”)”;三是有高人,缺高见;四是有“大腕”,缺大家;五是有机会,缺机制;六是有财力,缺眼力;七是有戏迷,缺戏友;八是有大制作,缺大作。显示了戏剧观的平庸。
——队伍溃散。建国初期,话剧作者全国一千多人,军队五百多人;“文革”前还有四五百人,军队一百多人;“文革”后,也有五、六十人,但今天,全国不过二十几人,全军数数不过十人。这些人大都是五十岁上下的年龄,年轻一代的编剧除上海有几位已经走向成熟,全国能数出多少?我们军队能数出来的只有五位,其中四位还不能完全按照编剧的写作计划进行工作,大量的时间用于写小品和歌舞晚会的串场词。话剧如此,戏曲、沪剧同样如此。没有好的剧作家,哪里会有好的剧本?
陆军指出,当代中国戏剧的主要病症是观念陈旧,其病根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良。1919年以来的“改良戏曲”,强调以艺术推动“群治”;1949年至1976年的“改人、改制、改戏”政策,力举“现代剧目和政治结合,和生产结合”;“文革”期间“三突出”创作原则,必须捧出“英雄人物”;新时期以后的“探索戏曲”虽有进步,但因上世纪80年代的“戏剧观”大讨论只偏重于戏剧的形式探索,戏剧内容或戏剧功能方面并没有太深入的展开,从而导致中国戏剧整体上至今还在“形式大于内容”,“缺钙、失血、丢脸”的窘迫怪圈中打转转。
陆军认为:探索振兴当代戏剧(沪剧)的路径,一是“减负“。减内容之重负:“宣教味”,所谓的“宏大叙事”;减形式之重负:大制作,重工业化,导演炫耀式玩戏。二是“松绑“。卸去“官”化之绳索:应摆脱以政绩、评奖为目标的戏剧创作;挣脱“家”化之锁链:应破除对所谓“名家”的盲目祟拜心理。三是“补课“。补精神启蒙之课:戏剧功能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恢复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的主要不在于写实主义的手法,而在于直面现实,反映真实,探索真理的精神,因为只有这种精神传统的恢复,才能解决“假、干、浅”问题。而这种精神不是别的,就是“科学”、“民主”的启蒙精神;补文学性之课;补幽默感之课。
在讲座最后,陆军表达了他对沪剧(戏剧)的盼望:等“观念”;等队伍,主要是等懂得管理的领军人物;等新人新作。他寄语广大戏剧人,包括每个沪剧人,戏剧的意义在于以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个时代,向同时代的人贡献戏剧人独到的识见:对美好生命的礼赞,对崇高品行的咏叹,对社会陋习的批判,对人性恶俗的怨恨,对肮脏交易的诅咒,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帮助人们理解时代,了解社会,从而让人们看清时代与社会的本质,更加渴望并努力着手建设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这是戏剧人最重要的任务。
(
根据听讲记录整理,如有与讲课者本意不同,由帖主负责
)
有关陆教授当年的创作等情况,请参见:http://sjxcbzp.blog.eastday.com/sjxcbzp/art/1040084.html
和 http://sjxcbzp.blog.eastday.com/sjxcbzp/art/1037647.html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1-10-22 14:04
好文章收藏了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11-10-22 15:54
谢谢上传精华好帖!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1-10-22 16:37
这篇文章写得好!
作者:
喜洋洋123
时间:
2011-10-22 21:07
写得好极了!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1-10-22 22:21
改变目前沪剧管理人事,才能把符合潮流的思想不仅停留在思想理论中,更主要的用在实践中。用资本市场来挑选人事,挑选剧本主题,才能摆脱沪剧的宣传味,和对政府的依赖性。希望在上海有能力的网友,以组织机构性的方式,向“国家性”剧院(团)输出改革行动的愿望。
作者:
小荷花
时间:
2011-10-22 22:22
本帖最后由 小荷花 于 2011-10-22 22:52 编辑
陆军教授谈对沪剧的看法也有他的道理,剧本是根本、唱腔设计是骨架、表演是衬托、演员是关键、导演是裁体、总之我认为观众喜欢的沪剧戏就是好戏,沪剧改革不可脱离沪剧传统唱腔,沪剧没有传统唱腔就等于没有祖宗,没有祖宗的剧种这个剧种不可能兴旺。他就好比是一个家!
作者:
hjdxm
时间:
2011-10-23 06:17
回复
滩簧西乡调
的帖子
进一步剖析一下沪剧的情况,那就更好了!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1-10-23 07:50
回复
小荷花
的帖子
谢谢各位网友对本帖的关注!非常希望各位对此展开讨论和争鸣。陆教授的看法仅是一家之说。其实对沪剧的现状,名家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茅院长就相当的乐观。她那天来讲课时在接受我们区报记者的采访中就强烈地表达了这一点(本来我是想等那采访发表后转载网上的,遗憾的是那报道到现在还未见报)。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10-23 09:39
深刻.敢想敢说!
现在业内肯作理性思考的太少,跟着"长官"指挥棒转的太多.
作者:
双王今易木
时间:
2011-10-23 10:40
收藏了!谢谢上传!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1-10-23 14:24
滩簧西乡调 发表于 2011-10-22 17:50
回复 小荷花 的帖子
谢谢各位网友对本帖的关注!非常希望各位对此展开讨论和争鸣。陆教授的看法仅是一家之 ...
茅院长过分自信跟她个人收入有关,比如讲有个人请她去唱一,二曲(老调金死鸟),开价是一万,在上海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留下来的一点老观众为她买单,如她今年是20 -30 岁话,她的态度就会悲观,如她再到纽约百老汇看看话,她的想法更是截然不同了。
作者:
zyh
时间:
2011-10-23 15:55
当什么院长。一点忧患意识也没有。
作者:
陆敬文
时间:
2011-10-24 10:26
好文章,望专业院团掌管人能从中吸取精华,並能看到目前沪剧存在的问题,为振兴沪剧献計献策。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1-10-25 09:02
回复
滩簧西乡调
的帖子
为何不及时见报呢?!
茅院长是当然的乐观者。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1-10-26 10:08
谢谢楼主上传好文章!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1-10-26 19:28
回复
blogfeiyunpu
的帖子
主要是我没面子么,嘿嘿~~~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1-10-26 19:48
不,你在我这里面子大大的!
作者:
spring
时间:
2011-11-7 12:38
文章是不错,只不过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不付诸行动,时髦说法叫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至于茅院长的乐观,又引来不满,试问:她不乐观,对着观众哭诉,发牢骚,就有用了吗?都是什么心态啊,喜欢沪剧,或者喜欢某个人的演唱,就多听她多看她,不喜欢么就简单了,不看不听就是了。不要攻击啊!
作者:
jia2011
时间:
2011-11-14 16:35
向陆教授虚心学习。
作者:
枫琴
时间:
2011-12-1 08:48
精品文章!谢谢上传!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1-12-1 09:35
写的好.
作者:
yaoyao1
时间:
2011-12-2 12:55
作者:
yaoyao1
时间:
2011-12-2 12:56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12-2 20:25
造屋看樑.取媳妇看娘.这样的种.出这样的瓜.多讲不值钱.家里养的狗.咬人不咬人.清楚得很.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1-12-6 16:42
忍不住又要为茅院长说两句。年轻的偏向新调,年长的偏向老调。偏向新调要引来某些年长的攻击,偏向老调年轻的虽然不高兴,但还不至于攻击。最近,茅院长正在电视上做一档节目:逐一介绍老一辈流派创始人的唱腔艺术。喜欢攻击新调的不应视而不见啊!还是比较赞同spring网友的观点。不喜欢看的、听的没人强迫你,也无需担心新调没人听。心平气和一点,对人对己都有好处。至于陆教授,对沪剧剖析得很到位、很透彻,应引起沪剧界领导层的重视。但沪剧的不景气,正如茅院长所说,主要是大环境所致,其中有诸多因素造成。在此仅谈两个问题:一、文革的“断层”问题。现在一些喜欢沪剧的中老年人大多数都有一段被迫停止喜欢沪剧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但阻碍了一些人在沪剧方面的发展,还阻碍了下一代人喜欢沪剧的机会。简单地说,这就是文革的断层问题。二、推广普通话的问题。我们说,上海话是沪剧的根,根深才能叶茂。现在这批80朝后的年轻人非但经历了“这一阶段”的“沪剧真空期”,取而代之地经历了“普通话推广期”。推广普通话本身没有错,便于本地人与外地人交流。问题是中国人做事向来既左废右,致使吴侬软语的上海话变得象瘟神,人人避之、弃之。尤其是学校,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敢在学校里讲上海话。不是发生了学生用上海话回答老师的提问要写检查的事例吗!就是在家里,许多孩子也照例“开国语”。问为何,曰:老师要求的。其实,他们已经不会说上海话了,就是说也是四不像的上海话。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可悲啊!这种现象不改变,对沪剧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作者:
阿杜
时间:
2011-12-7 20:45
回复
小荷花
的帖子
说得好
作者:
yaoyao1
时间:
2011-12-7 21:13
回复
lujunwen
的帖子
作者:
yaoyao1
时间:
2011-12-7 21:14
回复
yaoyao1
的帖子
作者:
yaoyao1
时间:
2011-12-7 21:15
回复
lujunwen
的帖子
作者:
yaoyao1
时间:
2011-12-7 21:15
作者:
yaoyao1
时间:
2011-12-7 21:16
作者:
yaoyao1
时间:
2011-12-8 00:48
作者:
yaoyao1
时间:
2011-12-8 00:49
作者:
yaoyao1
时间:
2011-12-8 00:49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1-12-8 09:18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1-12-10 17:47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2-9-21 21:04
虽然事隔一年,现在看看,还是具有指导意义。可惜没有寄给茅团长一份。
作者:
lee1126
时间:
2012-9-21 22:00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5-27 22:25
写得好
作者:
517838318@qq.co
时间:
2013-6-6 19:31
真知灼见,分析的好有道理!剧本是根基,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才能创作出经典。希望沪剧工作者们多创作一些接地气的作品,重塑经典,再创沪剧的辉煌!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3-6-8 08:16
本帖最后由 老袁 于 2013-6-8 08:17 编辑
回复
滩簧西乡调
的帖子
沪剧和其他一些剧种一样,今后发展的前途让人感到有点担忧,因为她的主流观众队伍已经老化。
作者:
昊月地
时间:
2013-6-9 12:54
茅善玉有五十几了吧,有次我去看《敦煌的女儿》她从二十几一直演到六七十岁,又何必呢,难道沪剧院没有年轻演员吗?如果为了票房问题可以分前后演,想当年茅没有老演员的让台和提携哪有她的今天,近几年《瑞珏》《露香女》《董梅卿》等等哪部戏不是她独霸主演,沪剧院要变成茅家大院了。
作者:
hj02502
时间:
2013-6-14 09:46
作者:
13761103973
时间:
2013-6-22 22:30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