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感谢!感谢!收获!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番三    时间: 2011-10-17 09:45
标题: 感谢!感谢!收获!总结!
本帖最后由 老番三 于 2011-10-17 10:08 编辑

      昨天我们乐队现场交流活动如期进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这归功于热心网友们的热情参与。
首先要感谢网友而古月杨老师和他们松江中山社区文化中心鲁主任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我们乐队现场交流活动提供了场地,乐器,乐队和演唱人员,并且供应茶水,水果,小另食等,中午还以丰盛午餐招待,让我们网友度过了愉快而有收获的一天。
      再要感谢热情参与乐队现场交流活动的网友,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活动,精神可嘉!特别是无锡老李,过炎洲,蒋兆明他们三位风尘仆仆的从无锡赶来上海松江;还有网友卢墟,青山绿水,他们要转五次车才能到达参加活动;崇明网友观众朋友,志明从崇明岛赶来如约而至参加活动;也有从浦东赶来的网友文化站;从市区赶来的网友:上海小步,沪剧新迷,郑风昌,yaojnlong,kaka,小荷花,李伟强,枫琴,沪梦缘,沪剧西乡调等。他们中间不少是唱口都能赶来支持我们的乐队现场交流活动,特别是上海小步老师,深表感谢!
      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不少新朋友,达到了我们以乐会友的宗旨,让我们乐队的一些平时活动地方不多的伴奏人员能一展自己风采,让大家相互认识。通过交流活动我们也找了不足的地方;例如首先是音准问题,还有伴奏方法问题,曲调熟悉等问题,由于我们杨老师的热情讲解,让大家知道了乐队伴奏也是一门科学,不可小看,例如乐队的伴奏如何切人唱腔,特别是在干板后的甩腔上赋绝不能生硬的切人,要在自然状态下让演员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乐队伴奏就进入了。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杨老师把伴奏同样看成是和演员一样在用情拉奏,竟然在平时的活动中同演员比赛,看究竟是谁唱得有情,还是拉得有情,这对我们乐队伴奏人员来说真是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拉琴不仅仅是在拉音符同样应该拉出情感,这样的琴声才是最动听的。......
       这次活动显然存在不足之处,原先设想是以交流传统为主的,想不到能唱传统段子的唱口基本上没有人参加,这让我很失望,本来想通过演唱传统的如:“阿必大”,“开篇”......等不用谱子也能伴奏的段子,而且通过伴奏也可以分析过门上的一些问题让大家知晓该怎么去拉;原来也想通过传统段子的演唱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沪剧基本调,基本调有那些调组,成过门有多少种样色等等问题的解释,这个目的没有达到,有些遗憾!
      总之乐队伴奏离不开唱口,唱口离不开乐队伴奏相辅相成,这一点在我们乐队现场交流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1-10-17 10:14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10-17 10:28
下次如果有机会再搞这样的活动,传统唱口少的问题可以这样解决:伴奏者参与演唱.
一般的沪剧琴师,尤其是拉主胡的,都能唱,特别是擅拉传统段子的,更是如此.反之,专业的沪剧演员有的也拉得一手好琴.

我自己拉琴的体会就是:先学会这段唱腔,并分析该唱段由哪几种基本曲调所组成.这样,不用几遍就基本能做到脱谱伴奏了.此法,有兴趣着不妨一试.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大,嗓音条件与记忆力逐年减退,象我现在再唱男口传统段子,就只能唱bB调了.不过这样有时也能"坏事变成好事",正可以让主胡练练2-6的指法,呵呵!

这样,活动就会更有吸引力!
作者: 双王今易木    时间: 2011-10-17 11:58
首次活动,有此成效,值得庆贺!也为今后的活动,特别是在组织落实上,积累了经验,瑕不掩瑜。热烈祝贺!
作者: 文化站    时间: 2011-10-17 12:07
虽然有遗憾,但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收获的。这次是第一次搞这样的活动,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想下次如果再有这种活动的话,一定会弥补这次的遗憾。
作者: 小荷花    时间: 2011-10-17 12:15
祝贺《中国沪剧网·乐队交流·网友联谊会》首期活动顺利举行!
作者: 枫琴    时间: 2011-10-17 14:38
祝贺!
作者: 淼淼    时间: 2011-10-17 17:26
由中国沪剧网乐队网友自发组织的交流活动,虽是第一次,但巳经很不错了!张文华老师和而古月老师花了很多心血!其它方方面面单位和网友的支持,使活动取得圆滿成功!祝贺啦!
作者: feng-ye    时间: 2011-10-17 18:09
祝贺!
作者: 过炎洲    时间: 2011-10-17 22:28
张老师身体不适与杨老师精心组织把联谊会开得如此成功、值得让人尊敬。交流会虽有遗憾但还是很成功的。作为外地网友通过交流受益非淺。盼今后多一点此类活动、把自己喜爱的剧种“沪剧”演奏水平更上一上层楼!谢谢你们的热情接待。
作者: kakaka    时间: 2011-10-18 08:18
今后如再组织类似活动的话,最好是在演奏完一段传统唱腔后,做一下简短介绍点评,也可以让几位老师同时演奏一段唱腔,让他们各自介绍一下对唱腔做不同处理后所体现的不同效果。让我们初学者吸取点营养!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10-18 11:03
kakaka 发表于 2011-10-18 08:18
今后如再组织类似活动的话,最好是在演奏完一段传统唱腔后,做一下简短介绍点评,也可以让几位老师同时演奏 ...

原本张文华老师有一个设想就是象kakaka网友所说的,让几位朋友分别拉同一个段子,看看\议议有啥不一样的演绎与临场发挥......
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唱随腔伴奏的传统段子(定腔定谱的唱段,琴师的手脚都被曲谱所"框死",不可能有什么突然灵感所至的"神来之笔"了).
随腔伴奏对琴师与演员的要求其实都很高,这种伴奏方式如果适度使用,对演员和乐队的相互协作\相互促进都大有裨益.
wg前,我曾在<上海戏剧>里看到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越剧院的关于<盘夫>使用随腔伴奏与"定腔定谱"伴奏的比较.演员\乐队以及观众都赞成传统"骨子老戏"用随腔伴奏为佳,有利与大家的发挥,观众也能看到若干平时看不大到的唱腔或做功上的"新鲜末事".另一篇是关于沪剧主胡琴师演奏上的特色,这也是建立在随腔伴奏基础上的.试想,如果大家都拉同一份曲谱的唱腔,哪里还会产生周根生\黄海滨\朱介生等等的风格?哪里还会有各个沪剧团乐队的不同"味道"?
作者: kakaka    时间: 2011-10-18 11:27
我指的就是随腔伴奏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1-10-18 12:16
祝贺《中国沪剧网·乐队交流·网友联谊会》首期活动顺利!
作者: 芸倩    时间: 2011-10-20 16:56
祝贺活动圆满成功!
作者: yaojinlong    时间: 2011-10-21 15:21
祝贺!

作者: yaojinlong    时间: 2011-10-21 15:27
谢谢张老师和杨老师精心组织这次活动!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