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学习沪剧应当先了解沪剧的发展历史 [打印本页]

作者: 世怡    时间: 2011-10-7 20:23
标题: 学习沪剧应当先了解沪剧的发展历史
备注:本文仅供中国沪剧网站内交流,任何人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以免引发法律纠纷。

(黄世怡 文)

沪剧起源至今二百多年以来,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的重要转变,即从最初的田头山歌向滩簧戏的转变,随之又从滩簧戏又转变为申曲,接着又从申曲演变成现在的沪剧,但每次转变都有着重大的突破,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表达,如果把田头山歌转变滩簧、滩簧转变申曲称为“量”的变化,而当前的沪剧或许正在悄悄的进行“质”的转变。

  自我创办《中国沪剧网》以来,通过网络了解到广大戏迷对于当代沪剧存在一些看法,甚至是质疑,既然问题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我想不论是当前的沪剧工作者还是普通沪剧戏迷都应当冷静、理性的来看待并多加以思考。

  首先我们应当理性的了解与分析沪剧之前几次的转变,弄明白每次转变到底“变”了哪些内容?

  田头山歌时期,对沪剧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戏迷都清楚当代沪剧最初起源于乡间的田头山歌,查阅历史资料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加上这方面的资料已经失传,当前在世的老者也不可能经历那个年代,所以这方面的信息只能通过猜测与推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江、浙、沪三地从地理结构来看,江、沪(二地原本都属于江苏省)属于平原地区,农田较多。浙江地区有山地,所以“田头山歌”从字面上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是当时三地的劳动人民在劳作的时候哼唱的“小调”。而“小调”的内容很可能仅仅就是他们劳动或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应当不会有太深的含义,而他们哼唱时所运用的“曲调”可能会用上一些历史或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曲调”也可能将流传的“曲调”进行部分修改或是完全用自己创造“自由调”进行哼唱。且那个时期应该不会有人以此为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能也仅仅是在丰收、祭祀、或者是当时的“节日”里全村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一场“文艺出演”而已,而此时的演出应该会有乐器伴奏,伴奏的乐器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大概有胡琴、鼓板、锣、鼓之类的,到后期也被称为花鼓戏。

  滩簧时期,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江、浙、沪三地的田头山歌已经逐渐演变成为滩簧,浙江有宁波滩簧、江苏有苏滩、锡滩(锡剧的前身)、而上海本地的滩簧又被称为“本滩”(从以“本滩”命名就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上海定是滩簧的兴旺地,对于滩簧戏也占有主导地位),此时的滩簧与之前的田头山歌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变化,第一,已经出现了靠唱滩簧为生的专职艺人。第二,已经有比较固定的演唱曲牌(调)(与当前的沪剧使用各种“基本调”并无太大差别)。第三,演出已经有固定的演奏乐器(主要为胡琴、鼓板、小锣)。第四,已经可以演出情节比较复杂的剧目,不再只停留在“乡歌俚曲”阶段,且出现了专职的女演员,演出角色分明,一般为一生一旦、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早期在乡间流动演出,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严禁花鼓戏,尤其加强了农村地区的管制,当时滩簧艺人如被抓,男的要刺面(脸上刺字),女的则要被拉去游街示众,这一举措严重影响了滩簧艺人的生存,他们被迫进入城市,主要在上海的茶楼、街头、进行演出。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所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有唱无表),且没有化装,之后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二十多人左右,演出的质量也逐渐进一步提高,但是进入城市后的滩簧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个别演出内容过于低俗,也一直收到多方面的打压和禁止,当时的滩簧艺人只有不断的进行“整改”以求得到生存的一席之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正因为如此才造就当今的沪剧。


http://www.chinahuju.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IzNjR8YzRlYTA0NGRjNjQyZmYxZjVjNWVmYzdlMzQwOGM2MjZ8MTc0Njg0MTE5OQ%3D%3D&request=yes&_f=.mp3
本滩《渡河唱歌》丁少兰,赵秀英


(, 下载次数: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