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商业演出不能“偷工减料”——我对“伴奏带”演出的看法 [打印本页]

作者: 365    时间: 2011-9-17 11:18
标题: 商业演出不能“偷工减料”——我对“伴奏带”演出的看法
关于《红叶魂》演出采用伴奏带的问题,网友发表了很多看法,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坦率说,作为卖票的商业演出,采用伴奏带演出,已经超越了“底线”,这种“偷工减料”也就是根本没有尊重观众。再说严重一点,这和“假唱”有什么大的区别?如果演奏可以“假奏”,那么,假唱有什么不可以?(假唱可以采用最先进的录音技术录制演员最佳状态时的演唱,如果观众“蒙在鼓里”一定认为演唱很精彩)

所以,无论什么理由,商业演出采用伴奏带这样的偷工减料做法应当禁止。如果一个剧团到了连乐队都养不起的地步,那么,这个剧团只能自然淘汰,没有存在的必要。
作者: 三好学生    时间: 2011-9-17 12:34
欣赏!又一个叶子 爽!!!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9-17 12:43
上越的<蝴蝶梦>,没有用乐队,放midi伴奏带,曾引起观众的广泛议论.
还有人质疑"假唱,对口型".
作者: 问题青年    时间: 2011-9-17 12:57
政府的拨款去向呢?!不是养不起 而是、、、、、、恶梦惊醒的日子并不好过诶
作者: std5239    时间: 2011-9-17 13:13
不奇怪!自掘坟堆!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1-9-17 17:10
一“剑”封喉!有道理!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1-9-17 23:58
类似性的讨论会越来越多。希望戏迷和沪剧专业团领导真正有对话平台,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西方的历史来看,16-19 世纪的舞台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淘汰,其中跟舞台戏参与的人数低效率有关,在盈利能生存,亏损淘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看到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在解放后才能把戏曲文艺解放出来。宝山用伴奏带代替乐队演奏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最后消费者对演出机构提出的要求和机构对市场要求的经济利益不平衡的话,上海的沪剧机构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上海滩消失。沪剧艺人乞丐不再是"叫狼来"的事了。
作者: wu_weilong    时间: 2011-9-18 10:03
哎!算了,这种戏是没有什么生命力,混混或交交差就可以了,生活中与这虚拟的差距太大了!这种说教的谁信呢?多了就烂了.烂了也就混混罢,别计较,眼开眼闭.......
作者: 乔良    时间: 2011-9-18 10:54
回复 金色的沪剧 的帖子

     这是一种很理智的分析,目前全国的文艺院团都在进行体制改革(事业转企业)而由此生成的问题是:一旦政府不为戏曲发展买单,任由戏曲剧种自生自灭,完全靠市场机制运作,那么无论从各剧团的制作成本、票价的定位、观众消费的能力都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别说是乐队的配备,就是制作伴奏带都成问题。其实伴奏带一事、只要观众稍加留意,实际已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央视的的综艺节目、诸如“青歌”大赛、戏曲联唱等等不一而足,而始作俑者就是:市场运作规律迫使你不得不这样做。其实我们宝山沪剧团有乐队,在一般的小戏演出中均使用乐队,而大戏的演出要考虑戏的风格、样式来决定乐队的配备,而涉及到大乐队,我们只能用录伴奏带的形式来达到舞台艺术效果。试问:我们两个"红戏”(红叶魂、红梅颂)都要演100多场,除去沪剧院,其它还有那个剧团能够承受这么庞大的乐队开销?······诚如金色沪剧老师所分析:资本运作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舞台模式——那就是:审时度势、量体裁衣。
    另外我觉得,我们在议论一件事、一个问题时,都要抱着心平气和的态度来讨论、分析、甚至争论也可以,但千万不要用贬低、或攻击性的词汇来发表自己言论,这无益于论坛、也无益于沪剧的发展,要就事论事,不要引伸一些题外的东西。
作者: 双王今易木    时间: 2011-9-18 11:23
乡土文化,原本凝聚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贪大求洋,不量力而行,其生命力可想而知。
作者: 另类    时间: 2011-9-18 12:09
回复 乔良 的帖子

   另外我觉得,我们在议论一件事、一个问题时,都要抱着心平气和的态度来讨论、分析、甚至争论也可以,但千万不要用贬低、或攻击性的词汇来发表自己言论,这无益于论坛、也无益于沪剧的发展,要就事论事,不要引伸一些题外的东西。


支持!
作者: 2yd    时间: 2011-9-18 12:31
伴奏带方式肯定是短视行为,损害沪剧艺术形象的。体制改革也是应推进的,今后是否让企业制自营剧团有权决定演什么,实现真正的市场化,政府按排的新编红戏,由政府出资,以风险共负的方式应对新戏不叫座难出票易亏损的情况。我总感到唯有沪剧界仍有极左思潮存在:越剧演的基本都是收益好的传统戏,沪剧为什么不能象越剧一样呢,硬梆梆的节目过多,观众肯定越来越少,有一个认识必需确立:反封建反压迫的传统戏也是革命戏剧!
作者: 三好学生    时间: 2011-9-18 13:16
攀比的心理、不甘落后于沪剧院才无奈的选择这种方式可以理解! 但【贪大求洋、自不量力】正如‘双王’所说的谈不上有多少生命力 想必一定心理憔悴、身心疲惫!位子坐正、坐对了一定会轻松坦然 作品好坏自有公认
作者: 问题青年    时间: 2011-9-18 13:33
观摩过长宁的几出大戏 未见过庞大的乐队 可见陈团的心理素质
作者: 梅表妹    时间: 2011-9-18 14:29
本帖最后由 梅表妹 于 2011-9-18 14:30 编辑
365 发表于 2011-9-17 11:18
关于《红叶魂》演出采用伴奏带的问题,网友发表了很多看法,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坦率说,作为卖票的商业 ...


支持楼主的观点。既然是卖票的商业演出,剧团应该尊重观众,演出(理所当然包括演奏)应该货真价实,不“缩水”。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9-19 16:56
遗传毛病难改呀.这也算是一个作假吧.把观众当作阿木林呀.很不道德.
.
作者: kakaka    时间: 2011-9-20 09:06
顶!乐队现场伴奏和录音带效果大不一样!推理到沪剧沙龙,哪个沙龙如不用乐队伴奏用伴奏带,还会有人去吗?
作者: 沪梦缘    时间: 2011-9-20 10:20
谢谢楼主上传报道并亮出了自己的鲜明观点支持,如果说一个小团体在没有能力办乐队那还可以说。但作为一次正规的商业演出是很不应该的!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1-9-20 12:23
楼上朋友各抒己见,对于沪剧演出用伴奏带,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首先我表明一下我对这场讨论的看法,我对这场讨论饶有兴趣,并支持乔良老师的意见:“我们在议论一件事、一个问题时,都要抱着心平气和的态度来讨论、分析、甚至争论也可以,但千万不要用贬低、或攻击性的词汇来发表自己言论,这无益于论坛、也无益于沪剧的发展,要就事论事,不要引伸一些题外的东西。”
对于“红叶魂”这部红戏,由于我亲眼目睹了这部红戏的整场演出,我在此一点也不夸张地说——这是部出色的红戏。1、编剧出色. 2、演员出色. 3、戏曲好听好看. 我的这个观点,相信会得到大部分看过此剧的观众赞同的。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全剧演出过程中用了伴奏带,可能使演员在演出时影响了发挥。乔良老师对此已经解释过,这是受经费限止的无奈之举。我们不应该因其一点而来个全盘否定。这样看问题不客观!
故我赞成老番三老师的提议——在情景气氛需要时放伴奏带(请大乐队录音),而唱腔则用小乐队现场伴奏。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1-9-20 14:19
回复 乔良 的帖子

"一旦政府不为戏曲发展买单,任由戏曲剧种自生自灭,完全靠市场机制运作,那么无论从各剧团的制作成本、票价的定位、观众消费的能力都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说了太好了! 讲了像位经济学家一样的。没有做过老板的没有体会。这样的票价定位是为了沪剧生存,让更加多的人有这个消费能力,其实是为沪剧消费者创造价值,同时宝山沪剧演员也有工作做。这样做是你赢我赢的事。金色的沪剧感到,宝山做了很好,没有丝毫欺骗观众,只是观众不习惯,相反,沪剧开几百亏票价,把消费者挡住,沪剧团连连亏损,最后沪剧团不敢上新戏是对
沪剧事业,观众,和演员不负责任或没有远见的做法。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1-9-21 14:34
用伴奏带不能很好提高演出的水平,难以把气氛带动上去;只有一般的戏迷演唱可以采用伴奏带,当然这与假唱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作为商业演出,用伴奏带就不妥当了,那还不如放视频了。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1-9-22 14:34
宝山这一做法,实为无耐之举,可是在目前这种大背景下,好象走的快了一点,可是这是大势所趋,随着政府对文艺团体的脱体,想勿到压力都会来,先做一些尝试,何尝勿是好事情。
作者: szzx777    时间: 2011-9-23 00:15
唱戏用伴奏带失去了戏剧的浓味,我的选择是拒纪绝看这种戏!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1-10-2 12:20
我觉得,问题要从二个面上来讨论,第一,要区分商业演和公益演的概念,如果你没钱,或者票房无法保证,那就不要商演,蚀本生意千万不可做,劳民伤财,搞得剧团里怨声载道,不和谐,静下心来再多找找这部戏自身的原因,或者说行政或营运上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走市场必须要这样的,总不见得政府出钱给你研发了一个新产品,你做出来了,卖不出去,反过来埋怨政府、怨社会消费群购买能力太差,我觉得不妥吧,那不就成了“饿着肚子骂娘,端起饭碗还骂娘”了吗?如果是公益(也叫任务演)演,那就必定由有关方面出资,那就不存在资金够与不够,到时说不够,那就该找搞预算人员的算账。至少我个人认为是当时的预算没做好。第二,这样“一劳永逸”的做法,“唯一利而生百害”一利:“省钱、省事”,百害:将把一大批乐手弄废了,至少是吓跑了,乐队没有唱口,或者唱口水平一般,业务能力能提高吗,或者说能有劲吗?戏剧的剧本、嗓音、乐声、灯光、舞美、服装、造型等几大要素缺了哪一个好像都不是很合适的。
如果真的要强调是因为“敢为人先”的话,那我觉得,步子好像太快了点哦,戏曲演出没了乐队,是形成不了“气场”的,还望三思。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1-10-24 12:49
回复 zxhanmimi 的帖子

我赞同你的见解!再强调一下你的主题!网友们谈的问题是用伴奏带演出就是欺骗了观众!我并不认会!观众不論是否买票来看戏,他们是来求得艺术上的享爱.也是唯一目标!台上演员的演出,为求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同样是他们的唯一目标!我想知道的是,用伴奏带演出,所取得的效果是好.还是比原来的乐队伴奏差了?这个问题网上朋友很少谈及.用伴奏带演出,如果影响了整台戏的艺术质量那是涉及损害了观众利益的问题!这次市委领导观看了宝山沪剧团红戏的演出,作了肯定!艺术上也受到广大观众的肯定!说明影响艺术质量问题不存在.本人认为既能降底成本又能保钲,葚至提高演出质量又有什么不可呢?!用伴奏带演出不是贪工减料!为啥?演出成本降底了是实.但演员排练及演出所付出的劳力成本提高了.用伴奏带演出,排练必须反复排.演出演员思想必需高度集中!不能差分毫,否则全乱套!唱乐队那就轻松多了!伴奏乐队以伴奏为己任跟着你走.稍有差錯也就过去了!你观众听都听不出!蒙混过关了.拿我们行话来说,内穿外不穿!欺骗了你观众你也不知道!用伴奏带演出,对演职员工要求更高了!付出的也更多了!相反艺术效果.经济效果均有所得.这又何乐而不会呢?!沪剧院为什么不用伴奏带演出?因为两个团条件不同.沪剧院是国家养的,本人在职时搞一个戏40万,后来听说70万,现在多少?听说要100万!不知真有此事?这錢国家给的.也是包括你在内的纳税人给的!宝山沪剧团台上演员很多是外借的.排戏.演出都要付费.乐队本团也只有七八个人.而况均是民乐.光靠民乐七八人能演江姐吗?有这样气势的艺木效果吗?肯定不行!.按伴奏带中的乐队,中西乐配备起码二十八人.每次演出要多少支付?作为自负营亏的区级剧团与其让它自行消亡.还不如鼓励他们,在不影响艺术质量的前提下.勤俭治团为好!演员有适应的过程,观众同样如此!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1-10-24 15:25
回复 问题青年 的帖子

刚出来在逸夫演用大乐队!接下来就用本团J小乐队了.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9-1 08:56
回复 乔良 的帖子

               说的好!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6-7 18:25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