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现在的沪剧怎么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8-14 19:29
标题:
现在的沪剧怎么了?
我连看了几本新沪剧.总觉得不像沪剧.看了新雷雨.还不如看一遍老的四凤独叹.看了大法官私生子还不如听一遍大雷雨中的忆君.
看了.赵春芳.王盘声.解洪元.袁滨忠........等老辈的戏.对比一下.一半花头都没有.为什么?改革吗?改成啥东西了.专业人员再不勒马.沪剧早晚会被人们抛弃.淘汰.不信.试试.照这样下去再不拉还传统.早晚会淘汰掉.我是出于好心.希望沪剧兴旺.但某些人偏要弄得沪剧一塌瑚涂.我劝她们早点回家吧.别再糟塌沪剧了.
作者:
阿耕
时间:
2011-8-14 20:34
也有同感.支持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1-8-14 22:24
楼主把我的想法全盘托出,现在的沪剧,歌不像歌,戏不像戏,狠也没用,发火血升高,还是听听老戏,自得其乐,
作者:
feng-ye
时间:
2011-8-14 22:32
言辞太夸张了啊!有那么严重吗?
作者:
fangming
时间:
2011-8-15 15:11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1-8-15 15:36
脱离了沪剧的原汁原味,就不成其为沪剧了。在保持原味的基础上改革,切不可走的太远,远了就不要叫沪剧了。
作者:
沪灵灵
时间:
2011-8-16 00:10
同感、说不出什么了、用糟蹋二个字,一点不为过。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1-8-16 14:04
作者:
小荷花
时间:
2011-8-16 14:47
支持!
作者:
婉君
时间:
2011-8-20 20:38
支持
作者:
婉君
时间:
2011-8-20 21:06
支持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1-8-21 09:37
一声长叹……
作者:
芸倩
时间:
2011-8-21 10:45
作者:
2yd
时间:
2011-8-21 11:33
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1-8-21 11:40 编辑
沪剧经典都是千锤百练锻成的精品,已被大众认可的经典节目尤其是经典唱段即使是大师也不宜随意改,中师小师伪师们对经典缺乏敬畏之心,改編随心所欲,导致改编版泛滥,五十年后谁都不明白哪些是经典啦。现代艺人的新调新腔可在创新节目中展示,接受戏迷评议,形成新的流派。随意改动经典是化少量劳动夺取前人光辉的投机取巧行为,既不尊重前辈艺人的创作,也不利于传承与创新的健康发展。支持楼主!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8-21 17:36
原来那些老作曲老师还健在呀.可以请他们出山呀.不要硬作曲.结果效果很差.更让人非思的是请其他剧种的老师来导演.结果四不像出台了.那个味道.那里是沪剧呀.沪歌都不是了.那些老导演老作曲.气得要吐血了.敬请沪剧界头头们丶言归正传.还沪剧一个原来之身吧.别再改了.我的心情是希望沪剧发展.在传统基础上改革并否不可.就是不要改得脱头落配.宁可让人骂我.但我还是希望着.还是要讲.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1-8-21 18:26
回复
2yd
的帖子
说得太有道理了!十二分顶!!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1-8-27 22:56
本人对传统沪剧也很喜欢,还会哼几段。比如《陶福贞休妻》里的“休妻”等。最欣赏的是“袁派”。现在的问题是传统沪剧吸引不了年轻的观众。这个问题很严重。有句话说“戏曲的存亡在于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怎么办?孙徐春、茅善玉是当今沪剧的改革派。先不说改革得怎么样,他们确实也迷住了不少年轻的观众。在沙龙里唱他们段子的不在少数。孙、茅开演唱会的人气也是最旺的。这是事实。我并非说他们改革得非常成功,也觉得他们太超前、太时尚了点。就当他们是在开创一种新的流派,只是一种流派而已。故而没必要横加指责。你不喜欢自有人喜欢嘛!问题是沪剧界的领导们在流派的继承方面做得太差劲!得好好向越剧界的同仁学习。
作者:
婉君
时间:
2011-8-27 23:31
作者:
三好学生
时间:
2011-8-28 00:00
新版‘雷雨’去逸夫看了 很好 茅院长把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该戏结合了话剧形式搬上舞台 最后一场重唱达到了高潮很吸引年轻观众、 而那‘日出’就不尽如人意 把好多优秀唱段都删去了 但演员表演很尽力
作者:
沈铭
时间:
2012-1-29 17:53
改得过头了
作者:
尔尔垭
时间:
2012-2-16 16:24
沪剧好就好在有流派,现在变成作曲的了,结果现代的沪剧变得只有一个味了,越听越不是个滋味。同一个戏,同一个角色,用不同的流派唱腔设计,让懂沪剧的人听得出是什么流派,也许会能吸引更多的沪剧爱好者。
作者:
spring
时间:
2012-2-16 22:00
言辞虽激烈,但也是爱之深,才责之切。沪剧要改革,流派要保留传承。沪剧院要好好想办法。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2-16 22:03
本帖最后由 陈树伟 于 2012-2-16 22:27 编辑
[家; 梅林重逢] 写得好唱得好! 这段唱腔融入了沪剧各种流派的原素. 充分抒发了人物的感情.
第一句"这次与你重相聚"纯属王派,第二句用春派的原素, "我心里始终不平靜"第三句"话有满腹未启口"又属王派,第四句用的春派甩腔, "你却匆匆要登路程"下接女口"+几天来….. "杨派. 下面一句,"表妹此去欲何往?"是借用了錫剧的原素, 运用得很服贴很美!下面基本上是春派与王派的结合. "梅表妺啊"纯春派, "你诉说一番伤心话….. 遭不幸"其中是王,春二派唱腔的交替融合. 下面又根据情绪的需要出现了邵派解派的旋律, "只怪我太无能…. 我好恨!" 接, "有惰人被逼两离分"这一句是解派甩腔王派收尾音. 整段唱腔以王派为主. 春派为副. 根据人物情绪需要, 其中融合了邵解二派的个别旋律. 唱腔首先为人物服务, 同时又传承流派, 我比较欣赏这样的作曲, 旣重视沪剧流派原素的继承又有创新的作曲,. 戏曲区别于歌曲就在"味"字上.你的唱腔久而久之得到广大观众认可,便成了新的流派, 整个"家"的唱腔设计是成功的, 唱得也好.
孙徐春的唱腔是否已独具-格?社会上到处都在学唱他的唱腔, 算不算称得上一种派别在流传呢?我有一位朋友看了沪剧"家"后, 对孙徐春有一段评论; "他的演唱现在真的越来越炉火纯青了. 唱得声情并茂, 不但声音控制得好, 高底音游刃有佘. 尤其要充满激情的地方,他唱出人物当时应有的情感!听这样的唱腔才真正动人. 而不只是炫耀自已的嗓音, 却似一盏好菜, 越品越有味道. "本人非常赞同朋友对孙徐春唱腔的高度评价. 对汝金山的作曲也报以极高的敬意!今后我们的作曲一定重视戏曲的特性"重味"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2-16 22:46
1,很欣赏楼上这么晚发贴精神可嘉;并且欣赏解剖得如此细致
2,整个帖子后半段大片空白,根据管理层一再要求节省空间的要求,不宜如此留白
3,既然一个优秀唱段包容了四个流派,如何再能说这是新流派的代表作
4,建议楼上再多去阅读关于流派的文章,然后就能知道不是很多人学唱就是作为新流派的特征——这只代表众多戏迷粉丝喜欢这些唱段,或者甚至于可以说难度并不高适合大众传播
5,喜欢孙徐春,喜欢没商量,但是连得本人都没有所谓的精神追求,作为对戏曲现状很清楚的观众戏迷,没必要在这里大声疾呼孙派
6,个人观点,孙徐春是王派弟子中走得最远的一位,极其富有个人风格——这一点无可置疑,但作为新流派创始人还谈不上
7,许多在同一大环境里颇有成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得很不错的剧种都始终没有任何人提出要创立新流派的意思——无论剧团/演员/戏迷/粉丝,为什么在很多忠实戏迷眼里至少不算很景气的一个剧种如此热衷于创立新流派唯恐不能竖碑立传呢,很奇怪哦
8,中国第一个国际戏剧大使(全世界第八最新出位)尚老如此创新,精品不断,铜锤架子两门抱,古装清装传统原创样样好,在一些人呼吁下回应是坚决不称派。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高山仰止。对比下来,沪剧人有何感想呢
作者:
roses
时间:
2012-2-16 23:19
作者:
roses
时间:
2012-2-17 08:42
唱传统戏才真叫唱沪剧,唱曲谱现代戏的叫唱沪歌!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