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发展是硬道理,大胆改革沪剧
[打印本页]
作者:
胡杰
时间:
2011-8-5 21:33
标题:
发展是硬道理,大胆改革沪剧
京剧的改革是成功的,全国的老中青年人都会唱上几段.锡剧在无锡地区大家都爱看.听.如越剧,杭城地区大家都爱看尤其是当年的小百花更红及大江南年青人都爱看,但沪剧却不太理想,上海的青年都不要看沪剧,就说明现在沪剧不乎合现代潮琉.所以要求广大上诲爱护沪剧的人支持专业沪剧工作者大胆倡新,不要刻意强调老的沪剧味道上,其实现在强调的沪剧味道就是60年代以丁是娥为首的改革派倡造出来的,当时我们i都是年青人大都爱看沪剧,但再向前30年代的沪剧我们也不爱看,这说明一个道理,一定乎合时代潮琉,才能让年青人所接受,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1-8-6 07:39
发展才是硬道理!
作者:
老番三
时间:
2011-8-6 07:55
本帖最后由 老番三 于 2011-8-6 07:58 编辑
回楼主
我赞同“发展是硬道理,大胆改革沪剧”的观点。但是沪剧要发展,必须是“万变不离其宗”。戏曲是讲究韵味的,各地方戏曲的方言不同,韵味也是不尽相同的,越剧是绍兴方言的越剧韵味,唱成了沪剧那就不是越剧了。所以沪剧不管怎样发展,它唱腔必须是离不开沪剧的基本曲调的,发展应该是在它的基础上而言的(我们可以纵观滩簧;申曲;到沪剧的发展历史),离开它不就成了歌曲;歌剧啦。
大胆改革沪剧就是要刻意沪剧的味道。好比“百宝辣酱”这个名菜,你可以把里面的百宝任意搭配或舍弃,不管辣酱加多少,但是必须要有这个“辣”味,如果不辣了,还能叫这个菜名吗?
沪剧发展一定符合时代潮流,这是肯定的!但不管怎样改和发展,必须万变不离其宗——沪剧味道。我也是一个非常爱听新的沪剧新腔的人,但凡有新戏出来,首先关心的是有没有好听的新腔,如果发现就第一时间就把它记成曲谱,然后马上找人学唱推广。
要让年青人接受沪剧也不是把沪剧改革得不强调沪剧味道的符合时代潮流;沪剧要让年青人接受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过从现在做起也为时不晚,但必须要有关部门(专门单位)重视并着力去抓,到年青人(学校,社区)中间去普及,当然不外于创作出符合年青人趣味的现代沪剧来吸引他们的参与。
作者:
沪梦缘
时间:
2011-8-6 08:37
回复
老番三
的帖子
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出路才能提高,但要万变不离其中不能丢了沪剧的根本。张老师说得好沪剧是上海的地方剧种,但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接班人。从网上反应的情况看,是非常不乐观的请想想看现在沪剧班里的学生,上海本地生源没有而舍近求远去招外地生源。这么去跟同样是地方剧种的锡剧和越剧比!这是走的是曲线救国之路啊!
作者:
淼淼
时间:
2011-8-6 11:09
赞成张老师的观点!
沪剧如果没有了沪剧的韵味,那只能朝沪歌的方向发展了!
作者:
胡杰
时间:
2011-8-6 12:16
回复
淼淼
的帖子
从世畀潮琉看,曰本过去有很都地方戏,在明诒改革时期统-了语言,并接受西方文化,结果产生很有味道的演歌.有流派有个定曲牌非常动听,它不是琉行歌曲,也万不是摇滚音乐,自然形成很有民族风格的演欹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北国之春......等等,在曰本从小孩到老人都爱听爱唱.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1-8-6 13:07
老番三 发表于 2011-8-6 07:55
回楼主
我赞同“发展是硬道理,大胆改革沪剧”的观点。但是沪剧要发展,必须是“万变不离其宗”。戏曲 ...
赞同支持,戏曲毕竟是戏曲,是传统,不是流感!
作者:
胡杰
时间:
2011-8-6 18:33
发展是硬道理大胆改革驴剧,慢慢耒让历史耒见证吧!大家讲得都对!
作者:
吴昌萌
时间:
2011-8-7 11:25
上海人实际上都很喜欢沪剧的,包括年轻人。关键是怎样推广普及!现在真的没有好老师!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1-8-7 16:54
现在的沪剧青年演员在唱腔韵律上不是那么注意讲究了,很多唱都是浮在表面上的,听着沪剧原来的韵味都没有了,也提不起更大的兴趣来看戏。另外,沪剧院虽说创作了一些新戏,但是演出就是那么一两场而已,观众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感觉了。要从根本上革新沪剧,也要从一些传统的基本功底上开始挖掘,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口味进行创造,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这才是正理。给演员的演出实践一定要多。当然有一个固定的沪剧演出场所那就更好了。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1-8-7 17:00
作者:
过炎洲
时间:
2011-8-8 08:04
大胆改革沪剧实际名为趕潮流。我认为地方剧种趕潮必须保畄住其原有的精华。昆曲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这些票友大多还是受了5、6o年代影响至今还热爱沪剧。当时还只有十几岁、为什么?大家都有体会、光乐谱就说明了、都是经典。现在新剧也有、有多少人会学晿!因此不论大胆创新也好、还是多创作好剧本才是根本。如现在状况发展下去1、对不起前辈的努力。2、将成为上海地区历史罪人。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1-8-8 09:52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8-8 20:06
改革是发展是好事.就怕改得四不像.那就坏事了.首先与作曲大师们打个招呼.传统味稍微咸些.谢谢了.
作者:
胡杰
时间:
2011-8-9 10:22
回复
吴昌萌
的帖子
您的想法我认为非常正确,就是要出现-批好老师,能了介上海青年人欢喜怎样的沪剧曲调,能符合他们的胃囗,也就是需要培养-批青年沪剧作曲家,更要出现-个能培养-批青年沪剧作曲家的好老师........
作者:
胡杰
时间:
2011-8-15 08:41
谢谢老番三(张文华)老师!每次发帖,给我的帮肋很多,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志同道合!
作者:
杨先生
时间:
2011-8-15 20:36
纵观京剧,越剧,等地方戏的改革,都有一个基本核心,京剧流派也好越剧流派也好,它们都没有忘了根,更没有把戏剧当歌剧来演,凡是把戏剧当歌剧来演的,只能听见叫好没有看见叫座的,京剧的改革没有把骨子也改了,越剧的改革也把精华多留下了,但沪剧的改革却只是往话剧表演上靠,百人一腔,千人一调,忘了祖师的剧种,还谈什么改革呢,要么自生自灭,老么就是变调换宗了
作者:
胡杰
时间:
2011-8-15 20:55
很深克有道理
作者:
明辉
时间:
2011-8-16 17:17
回复
胡杰
的帖子
请问楼主,沪剧姓什么?唱沪剧没有沪剧味道那还是沪剧吗?谈观点希望不要离谱。谢谢。
作者:
胡杰
时间:
2011-8-16 22:00
回复
明辉
的帖子
不要太刻意了!!!谢谢,你有没有注意现在上海青年讲上海话发音多变了,跟我们这一代上海人讲话发音有点不-样,那么上诲味道跟着也变,不能硬说要老味道,社会在发展上诲话在发展,那么沪剧味道也会发展,怎样变不是你我大家讲几句就能左右的,时代潮流势不可挡
作者:
2yd
时间:
2011-8-17 07:45
上海是对外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外来文化冲击很大,年轻人舍弃地方戏是因为相比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节拍,传统戏曲的节奏偏慢,因此沪剧改革应该重视剧情节奏的适度加快和融入现代元素,但传统节目中的缠绵温婉却是绝对不能动的。老戏迷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审视沪剧的改革,但改革者也必需谨慎从事,在传承沪剧风脉的前提下逐步小幅创新,并乐意听取老戏迷的意见,避免不伦不类后果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孙徐春先生为沪剧改革所做的贡献:他为沪剧带来了中西乐合壁的大乐队,在这个乐队里保持申胡的主旋律灵魂地位,让表现力更强的西乐为中乐服务,由此形成易于被年青人接受的形态,为沪剧拓展生命力作了十分重要的探索。’
政府负有保护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文化领导人是否爱国,唯一的评判标准是看他为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有无实际有效的举措,在目前状态下,不妨如此规划:专业沪剧团主责传统沪剧传承,由孙徐春组建实验剧团,主责沪剧创新,政府给予有力度的扶持,招纳沈蓉、沈伟、徐蓉等有才有貌但演出机会偏少的高票房号召力演员入团,这沪剧改革就有戏啦!
作者:
胡杰
时间:
2011-8-17 11:22
回复
2yd
的帖子
2yd讲得很好,很生动,言之有理,也亮出了自己的想法,对推动沪剧改革定有帮助!
作者:
明辉
时间:
2011-8-17 14:02
回复
胡杰
的帖子
你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国家和政府为何提倡复古行为,戏曲艺术又为何要实行继承物质遗产,这就说明中国人千万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宗,如果有一天后辈的上海人连上海话都不会说,那你认为做这样的上海人还有意义吗?
作者:
胡杰
时间:
2011-8-17 17:04
空谈
作者:
文化站
时间:
2011-8-17 17:22
我早就说过,现在是守旧派和创新派之间的争论。我觉得沪剧要发展,还是用“创新”两字比较合适,而改革总给人一种改头换面、推倒重来的感觉。实际上沪剧从过去的滩簧、东西乡调、申曲一步步走到现在,就是不断创新的结果,而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在保持沪剧传统韵味上的创新。
作者:
老番三
时间:
2011-8-17 18:28
我很赞同楼上文化站的说法!
社会是在发展的,沪剧确实如同楼上说的也是从滩簧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关键是这发展也好,改革也好,创新也好必须是惯串着沪剧的韵味而进行的,这是沪剧之根!拿树一比,要是把它的根搞掉了,那树肯定活不了,而如果保留它的根而在它的上面进行嫁接,树仍然是活的,或许它的枝叶会更茂盛,更美丽。不过沪剧随便怎样创新,只要受到大多数沪剧观众和戏迷们的认可,应该说是成功的。
作者:
活性炭
时间:
2011-8-17 19:05
回复
胡杰
的帖子
你是说别人是空谈,还是说你自己在空谈?!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