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原汁原味,演绎红戏——再看《金绣娘》 [打印本页]

作者: 晓明    时间: 2011-8-3 10:25
标题: 原汁原味,演绎红戏——再看《金绣娘》

沪剧《金绣娘》初演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由诸惠琴,徐伯涛领衔,石筱英,沈仁伟,等鼎力助演,可谓是阵容坚强。轰动一时。剧中的几段主要唱段更是流传至今。时隔二十多年,该戏又被搬上了舞台。理所当然,演员阵容已全部换成了新面孔,有朋友调侃道:这次的演出是沪剧院二,三流演员大集合。虽然是戏称,却也不无道理。因为在一级演员一统舞台的当今,纵观该戏的演员表中却是不见一位一级演员得踪影。诸徐版的《金绣娘》已深入沪剧观众的心,此次的复演,这样的阵容,效果会是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剧场。
随着大幕的徐徐拉开,随着熟悉的带有强烈江南特色的音乐的响起,随着演员们驾轻就熟的表演,随着一段段熟悉的唱段从耳边经过。随着观众们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和演员们欲罢不能的谢幕,金绣娘交了一幅完美的绣品。
这次演出版本,除了略微增加了一些梁超和金绣娘以及她的伙伴们研究渡江策略的戏份,以及对个别几句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唱句作了修改以外。基本保持原貌。音乐,舞美等虽不是大制作,却给人清丽,朴实之感,和整个剧情很是协调,宛如一幅江南山水画。
徐蓉饰演的金绣娘无疑是全剧最大的亮点。她扮相秀美,俨然就是一位漂亮的村姑。表演上不温不火,分寸感把握的很是到位。演出了地下党员的机智,沉着。唱更是她的强项。音色甜润,音域宽厚,字正腔圆。低音部分唱的委婉深沉,而高音部分却又是那样具有爆发力。不得不承认,当今的沪剧院,她的唱功就是了得!
一个小细节,徐蓉的纤长美甲是否该修一修,这似乎与一个劳动妇女的身份有点相悖。
居峰的扮相是有目共睹了,很难得,这么多年舞台上的寂寞依旧保持着一个好的体型。我始终认为,保持一个漂亮的体型和一个拉得出的嗓子是一个演员的必修课,说的直一点也属于其职业道德的范畴。居峰在唱腔上也明显有了长足进步。就是在一处高音上唱破了。之前比较担心“热腾腾的鸡蛋。。。。”那段唱他能否胜任,因为观众太熟悉了,稍有纰漏,显而易见。但居峰唱下来了。而且效果也不错。只是居峰脸上始终挂着他那特有的迷人微笑。要知道,在某些情境中是笑不得的。
王惠均演的老板鸭基本可以,也出了噱头。演出了老板鸭狡诈,泼辣以及笨拙,可笑的两面性。只是在台步上过于随心所欲。鸭子步是这个角色的一个亮点。不能时而走走,时而不走,因为一个人的走路样子基本会是一个模式。当年石筱英老师演这个角色时,一步一步都是很讲究的。马虎不得。
钱莹的小水牛自然演出了机灵,唱功不俗。难得的几句唱也博得了喝彩。
金玉明的黄狼精,吴争光的阿夯也都有较好的演和唱。林金杰和杨嘉伟演的两个自卫队也蛮投入的,特别是林金杰。表情很是滑稽,为全剧营造了轻松的气氛。
该戏得幕后伴唱也是一个特色。有几句调相当高,一般演员很难唱上去。当初许帼华和陈瑜分别担任过领唱。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次由蛮会唱的朱麟飞担任,总体不错。就是一句:天洒泪呀,地动情。。。这个呀字的音相当之高。原本无论许帼华也好还是后来的陈瑜也好。因为嗓子好,都是用真嗓拉上去的。震天动地,很出效果。而这次朱同学却是玩了一个假嗓唱法,同样唱上去了,但感觉不如前者来的震撼。要知道,这一段戏是整个戏得一个高潮。怠慢不得。
戏散场了,周围好评不断。而我也在想该戏的两位主角,作为演员他们都在经过了一个漫长难熬的舞台休眠期后,在《金绣娘》中绣出了自己的春天。愿他们在今后的艺术春天里争奇斗艳。因为你们身上有别的一级演员都没有的资本!





作者: 禪間清泉    时间: 2011-8-3 16:32
晓明老师写的非常好,很客观!这场戏给我最大的感觉,除了演员的优秀外,观众给予的掌声是近几年看戏中少有的热烈,掌声的次数也很频繁,说明观众都非常喜爱这出戏,徐蓉和居峰是有实力的!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1-8-3 20:13
祝贺演出成功!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1-8-3 23:26
剧场的氛围很好,观众热烈的掌声是对二位主演最好的褒奖!
作者: 婉君    时间: 2011-8-4 07:03

作者: 芸倩    时间: 2011-8-4 08:45
《金绣娘》非常精彩!精辟的点评!好文采!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1-8-4 09:28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1-8-4 10:55 编辑
沪剧吧老迷 发表于 2011-8-3 23:26
剧场的氛围很好,观众热烈的掌声是对二位主演最好的褒奖!


“天洒泪呀,地动情……”感天动地的心声和热情洋溢的掌声在这里交汇。
请听徐蓉、钱莹、赵玥、居峰等演唱的《金绣娘》片断
——http://www.chinahuju.com/thread-12823-1-1.html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1-8-4 09:56

作者: zhangyg    时间: 2011-8-4 10:50
一出好戏能培育出一批优秀演员,一段经典唱段能显现演员的表演实力。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1-8-5 06:50
谢谢精辟的点评。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1-8-5 07:47
送上掌声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8-5 10:50
戏曲演员的唱功与演技,无一例外地都是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磨"出来的.

沪剧院应该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条件,增加演出机会(包括下社区,到农村等等).
作者: 另类    时间: 2011-8-5 10:57
精辟点评。
作者: 淼淼    时间: 2011-8-5 13:01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1-8-5 16:05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1-8-5 17:46 编辑
chen9001 发表于 2011-8-5 10:50
戏曲演员的唱功与演技,无一例外地都是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磨"出来的.

沪剧院应该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条件, ...


       孙道临老师对艺术、对工作一丝不苟,孙老从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一本《新华字典》。每次遇到拿不准的汉字读音,孙老都会翻开他的字典查看,工作中孙老不读一个错字。
       王盘声老师隨身带着小本本,隨手记下对艺术的思索和感悟。
       愿年青一代的演员能以老一辈艺术家为榜样,刻苦锻练基本功,认真对待毎一个字、毎一个音。
       唱沪剧字正是前提,咬字切茣——尖团不分,尖团混淆,该尖不尖,该团不团(或“似尖非尖”、“似团非团”);要正确归韵,区分“四声”,防止“倒字”。这是一个演员应该认真努力做好的功课,是万万不能马虎的啊!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2-8-19 08:40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8-26 09:46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2-9-2 21:27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2-9-25 16:02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