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沪剧新戏你能听懂唱词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摩登先生    时间: 2011-6-20 15:39
标题: 沪剧新戏你能听懂唱词吗
过去的沪剧老戏可以说每一句都听的懂,唱到声情并茂时忍不住动情跟着唱,比如志超读信,黄浦怒朝里王盘生王雅琴的夫妻对唱我们小时候都会跟着唱,杨飞飞的卖红菱喜欢听唱的人更多,小二黑结婚戏段听了会笑出来!庵堂相会里的拷红台词也很搞笑的!上述的现象只有在听懂唱词的状态下才能感觉出来,沪剧的通俗话语唱腔非常重要,听戏,看戏是感觉享受,又不是来听读一篇文字精美的文章,现在的新戏喜欢看的人少与唱词的内容语法有很大关系,现在的新戏不看唱词你能听明白几句呢?
作者: feng-ye    时间: 2011-6-20 18:57
苏明读信的唱词很精炼呀!志超读信的唱词显得通俗。
作者: 双王今易木    时间: 2011-6-20 23:59
回复 摩登先生 的帖子

赞同!地方戏一定要有地方味!
作者: 明辉    时间: 2011-6-24 10:45
回复 摩登先生 的帖子

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当然传统戏的唱词比较通俗听起来易懂,新戏的唱词在文字上较高雅加上演员的吐字不清听起来就吃力了,对于老年戏迷来讲就更加难易听懂了,所以这就关系到演员的功底深浅,新一代的专业演员咬字不清吐字没力多的是,有的还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如此,其实问题很简单,听不懂的东西少听甚之不听,所以沪剧就一点一点走下坡路,观众也就越来越少,你能这样关心沪剧还真是个好同志,谢谢您。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1-6-24 11:07
当然,新戏新,大家不熟悉也有一定原因.要加强宣传,多推广,多介绍.主要还要大家喜欢,那就要求编得好,通俗,上口,富有吸引力.要求是蛮高的.
作者: 摩登先生    时间: 2011-6-26 10:56
回复 feng-ye 的帖子

你好,苏明读信唱段唱词编排的通俗易懂,唱词的语言听起来很流畅也很抒情,虽然里面伴奏不多但孙徐春唱出了感情,只有在你不看唱词也能够听懂的戏段,大众才能享受欣赏到沪剧的魅力!谢谢你关注了我的发贴!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6-26 18:34
别讲唱词.就是曲子也让人非介.怎么办呢说他是沪剧吧有点不像.说他是歌吧略有点沪剧味道.真让人啼笑皆非.沪剧百分之五十己经像瓜一样变种了.担心今后的沪剧会怎样?.愿作曲者将曲子作还沪剧吧.别洋得不透吃杀苦头了.我喜欢实言谈相.拍马屁.抬轿子.我非本意.还是实在点唱沪剧.可能有些老师不爱听.就当我说瞎话.反正如此下去沪剧会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
作者: 过炎洲    时间: 2011-6-26 19:20
新戏我个人看法是好的,有商业价值。但推动沪剧意义并不大。其一:都是新创作曲调很难学会。其二:为什么大多数乐队拉不出沪剧味道出来主要新的片段只能按谱拉,正是一板三眼。拉错了唱者跟不上。相反唱者错了乐队跟不上。由其乐队人员多数拉民乐,此问题更突出。现在沙龙普遍都是几大本曲谱,乐队太辛苦了。创新是要的,不要忘了沪剧的精华才是正真的推广沪剧。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1-7-5 09:30
沪剧姓沪不姓歌.流派是沪剧之精典.否则成沪语歌剧.变种了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1-7-5 09:31
同意映春成林之见
作者: 包老戏迷    时间: 2011-7-5 10:44
主要还是演员功底淺,基本功差,观众听也听不淸,听不懂,叫他怎样传唱.成爲精品呢?
作者: 薄薄    时间: 2011-12-20 11:29
新戏歌词我多数肯定听不懂应为我是新沪剧迷。
作者: 华刚    时间: 2011-12-20 21:15
回复 映春成林 的帖子

说的对啊,真的不希望变得像坏瓜烂桃子。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12-21 10:27
楼主帖子里说:"现在的新戏喜欢看的人少,与唱词的内容语法有很大关系".

我的观点:内容与语法没什么大问题,我觉得问题出在有时过于书面化,注重辞藻的"华丽",缺乏"生活化".这样,不看字幕往往就听不懂了.
某次,我想根据<情似江河水长流>的音频将唱词记录下来,到"弹拨强音"却猜了老半天仍旧"吃不准".
另外,要听懂唱词,除了演员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外,曲与词的完美搭配极其重要.有时候"作曲"马虎大意,曲调与词组的发音声调不合拍,这样就产生了"倒字",从而使观众听成了别的意思(譬如"仙人"的声调没"捉准",观众听到的却是"死人")......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12-21 13:09
"倒字"使原意大不相同,这样的"招笑手法",在滑稽里却是常用的......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1-12-21 15:18
有时跑了调的,走了腔的,美其名曰:改革!咳……
作者: 2251374161    时间: 2011-12-24 19:34
用传统的语言来唱现代戏, 谁会呢?
作者: 2251374161    时间: 2011-12-24 20:2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唱好沪剧要了解上海的传统风土习俗, 语言, 尖团音的发声, 靠的是长期在标准的沪语及沪剧曲调薰陶, 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
作者: 上海小步    时间: 2012-12-14 09:49
我看,一个貌似简单的提问:“沪剧新戏你能听懂唱词吗?”,提得好。这不是选择题,“能”或者“不能”,还真是有说头。楼主问题提得好,跟帖的内容,基本上表达都很明了,我也这样看。  老一辈艺人,他(她)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没有读过书,但是,有着丰富生活经验、扎实的唱戏基本功、各种场合的演出机会······至今,他们都八、九十岁了,记得在“兰心大戏院”的“江浙沪滩簧交流活动”时,登台演唱都是满堂彩!许多折子戏的内容都不熟悉、从来没有听过,但是老演员咬字、吐字十分清晰,听得非常清楚,真是唱戏、听戏、看戏的享受。想起现在的演员,有几句唱词流传甚广,我怎么都想不明白是这么唱的:《昨夜情·沿竹林》里“孤家屈辱的氛围内···”应该是“孤寂屈辱的氛围内···”、名段金曲卡拉OK3里的《寻娘记·母女会》里明明白白的“为什么封封书信鱼潜雁落石沉大海?”,这里“鱼潜雁落”CZ唱成什么了?也许不知道这个成语典故?很遗憾,许多场合的大家唱也都会唱错。还有《弹吉他的姑娘·情似江河水长流》里“全公社的知青都涌走···“”,其实,应该是“全公社的知青都调走··”,这样的唱词即使听懂了,也弄不不懂!   我想,这一切是不是又和一代人的文化层次、基本的知识面都有些关系呢?真的,由于WHDGM的后遗症,对一代人的影响是······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2-12-16 08:30
确实有同感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2-12-16 10:14
楼主的提问很到位,各位老师的跟帖,分析的十分透彻。希望引起专业人士的注意。顶了。
作者: 香山雅仕    时间: 2012-12-16 11:36
关键是沪剧创作者及领导对沪剧定位把握。如果把沪剧定位高雅艺术,就唱词就会出现书面语,文绉绉,曲调也就会脱离沪剧既有的旋律,向歌剧化发展。就再也听不到王盘声脍炙人口“阿记得嘞在那狂风暴雨夜”、“大小百家都嘞床浪睡”这样通俗易懂的唱词了。“花”将脱离花茶韵。书面语取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口语。既失去了老观众,也住不住新观众。沪剧是什么?是从田头山歌走来,是属于大众的艺术。大众喜欢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作者: 双王今易木    时间: 2012-12-16 13:51
香山雅仕 发表于 2012-12-16 11:36
关键是沪剧创作者及领导对沪剧定位把握。如果把沪剧定位高雅艺术,就唱词就会出现书面语,文绉绉,曲调也就 ...

赞同!
作者: 邵国鑫    时间: 2012-12-19 09:27
沪剧也在发展中,观众的层次也在变化中,为了适应变化吸纳观众作点新腔吸收点歌剧的元素,借鉴点兄弟剧种的唱腔和艺术形式恵是可以一试。百花齐放吗也算一亇流派,象我们上了年纪的人还是欢喜老腔老调。这叫各取所需找自己爱看的看。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