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上海沪剧院,你就真的不能大气一点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1-6-12 17:08
标题: 上海沪剧院,你就真的不能大气一点吗?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1-6-12 22:23 编辑

        前天晚上“艺术人文频道”照例播出“非遗”系列篇的“沪剧”篇。作为一个沪剧迷,当然不会放弃,要认真去看看——虽然内中许多内容都已从各种资料中获悉过。
    不料,看完半小时的这个专题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次看“听外婆讲上海故事”那沪剧专场后一样的感受。专题片名为《沪剧》,但不要说它“遗漏”了众多沪剧老艺人、名家,就是目前在世的或者是活跃在舞台上的,也是几乎非沪剧院的一个都不说(出),即使是陈甦萍、华雯这样公认的“五朵金花”中的代表人物,也是只字不提,就更别说是出画面了。
     我们知道这专题片主要拍摄者是你上海沪剧院,但作为国家剧团,你就真的不能大气一点吗?也许,你沪剧院会说片子只有短短半小时,实在容不下更多的人物和内容。可是我们敬爱的茅院长就不能牺牲一点自己,从那么多的出场画面、声音中匀出一点点时间给别人呢?!

作者: 沪梦缘    时间: 2011-6-12 17:40
现在有些人早已把自己看成头块牌子了,把老一辈不放在眼中了!看不明白、沪剧已经这样不景气了,不知他们心里在想点啥?
作者: 蔡兄    时间: 2011-6-12 19:30
本帖最后由 蔡兄 于 2011-6-12 19:40 编辑











         茅茅——(起步)——茅小飞——(成功)——茅飞飞——(妒忌)——毛不飞

                                                   唉,可怜的上海“独养囡”——沪剧!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1-6-12 20:55
何时再申报沪剧断终人非茅不可,一枝花能使沪剧永存,这么多演员多不如我好,那必死无疑,看不起老艺人,同样今后会有报应,还是多学老艺术家的艺德,
作者: spring    时间: 2011-6-12 22:20
回复 滩簧西乡调 的帖子

支持,沪剧不是靠一个人的。看过马莉莉老师的《灯,总是亮着》,更是了解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悲哀!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1-6-13 04:39
上海沪剧院首先要说明的是她已经不是国家级机构。中国政府保养的5个院团里,上海沪剧院不在其中。上海沪剧院和其他民营剧团一样,在经济上都是自负盈亏的。所以把她看作私人企业比较妥当。
沪剧篇,以客观事实,历史内容为题材的不要私有化。这样的内容应该多让更多的沪剧人来参与。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1-6-13 10:20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1-6-13 12:53
回复 滩簧西乡调 的帖子

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不过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沪剧院在这个问题上巳成为传统了,要想让沪剧院大度等沪剧灭了再说吧。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6-13 17:26
猪头肉在锅里.香味在外面.谁好谁差.人人心里一杆称.
作者: 过客    时间: 2011-6-13 23:14
杯具在后面呢!呵呵呵!
作者: only00    时间: 2011-6-14 12:30
一向如此吧,96的沪剧名家,排申曲之恋的时候,连太仓的都参加了,就是不见宝山和长宁的人。
作者: only00    时间: 2011-6-14 12:36
回复 金色的沪剧 的帖子

听说是因为当年上越和上沪的院长决定隶属文广,而不隶属于文化局,所以这次上越和上沪一起被踢出来了,不得不说这是两位院长的失策。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1-6-16 17:20
算了只能自己再拍一个来看看了,等电视台是拍不出什么好东西来的。
作者: szzx777    时间: 2011-6-17 01:53
就怕不知为何落后?沪剧院应该觉悟到!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1-6-17 13:27
回复 滩簧西乡调 的帖子

唉,瞎子望天亮就不要指望了,据悉这次沪剧院去成都参加气全囯戏曲调演,、原想再拿一个二度梅花回来,谁知天公不作媒落空了,可以理解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院长大人还会来考虑这些事情吗,劝大家还是自娱自乐吧。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1-6-17 13:30
回复 only00 的帖子

杨飞飞不是宝山的吗?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1-6-17 13:48
当年的人民沪剧团你听过有一个唱杨派的吗?说唱黄永声的夫人唱杨派被打入冷宫一辈子没戏唱,别看现在沪剧院有个把杨派演员,担心以后会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沪剧院绝对不会排一部有杨派唱主角的戏。你们相信吗?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1-8-4 10:41

作者: 阿耕    时间: 2011-8-7 15:34
在这样下去沪剧就要毁了,这样对得起老一代的沪剧艺人吗?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1-8-7 16:59
是有同样的感受,感觉很奇怪的。像以前艺术人文频道有一档栏目专门介绍沪剧的,有上海故事啦,小镇风情啦,惬意读书啦好几个板块,现在也不知道茅茅为什么又不做下去了。真是搞不懂
作者: 老施    时间: 2011-8-12 12:52
回复 又见蔷薇开 的帖子

她就这点能耐,她就这点积累,你还能指望什么?
作者: 朱国桢    时间: 2011-8-12 15: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8-12 17:45
茅茅——(起步)——茅小飞——(成功)——茅飞飞——(妒忌)——毛不飞-----毛脱光变赤缚鸡.

作者: 老猴    时间: 2011-8-30 13:39
滩簧西厢调老师的直言令人钦佩,茅善玉的狂妄自大和自私自利已让沪剧院走向衰弱。可悲!
作者: 三好学生    时间: 2011-8-30 16:24
不能这么定论 或许有许多我们都不知道的原因 沪剧的走向不是茅可以定的 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喜欢沪剧的 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可抗拒 。再则各人能力有大小 就是把宝山、长宁天天挂嘴边又能改观吗把她们换位一下 轮番当沪剧院院长 又谁能把其他单位放电台宣传 哪个不妒忌自私呢 都不是省油的灯。总之妒忌促使进步 瞧这三位不都带上桂冠了吗混的嘿嘿、、我们操那么多心干吗呢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1-8-30 19:40
真的是这样吗,不敢相信。
作者: zyh    时间: 2011-9-1 11:20

作者: 2yd    时间: 2011-9-1 21:56
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1-9-1 22:09 编辑

沪剧院应是沪剧振兴的司令部,司令理应排除门户之见,兼容并蓄,确保沪剧各流派均衡长远发展,如果做了司令后只重视传承自己师付的流派,沪剧各流派的传承与繁荣就成了空话,沪剧应是多流派的复合体.长宁这方面似乎不错,各个流派均衡发展,顾春荣与李恩来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吴梅影也时常在唱杨派的段子.
作者: 三好学生    时间: 2011-9-2 14:37
传承流派首先是演员的自身条件 不是大家都去唱杨派,沪剧就能流长得了的哈。举例;新[家]就相当的发挥了各种流派唱腔有程臻学唱的杨派 钱思剑的袁派等 还有[胭脂盒]就是杨派传人王丽君主演 不久前沪剧院还搞过一场请老一辈为青年演员收徒折子戏专场演出 都手牵手对号入坐了 这个举措为的是流派均衡发展 当然能唱出自己的流派是他们的造福 与沪剧存亡毫无关联 假设沪剧院个个唱杨派了 沪剧走多远谁说得了啊
作者: 七匹狼    时间: 2011-9-2 17:08
不愧三好学生 思路清晰; 问题不在流派、杨派、、[ 这个只是个人唱腔而已] 沪剧的下坡在当今与世界接轨和丰富的娱乐生活有着密切关联 小年轻都奔那去玩了 过去的我们没电视、电脑、什么高档娱乐谈也不要谈,只有跟着大人去群众馆、文化宫、小剧场看看沪剧越剧消遣 听久了才上的瘾啊直止今天希望沪剧不能垮的迫切心情 沪剧院尽力了 希望楼主把标题更改了 青年团的成立那是功不可抹的 谢谢网友豁达、包容、、、、、、
作者: wxs8390    时间: 2011-9-2 20:09
是海,该纳百川!
作者: 2yd    时间: 2011-9-3 18:04
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1-9-3 20:29 编辑

所谓沪剧就是各种沪剧流派的集合,传承沪剧文化的实质内容是各种沪剧流派的传承,没有流派就没有沪剧,所以不必讳言流派。依我看戏曲学校沪剧班里就应有适合流派要求的学员主学某一流派,各流派都有年轻人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这传承才不会落空。院团里应招纳各流派佼佼者,固定的流动的都可,使所演节目成为各流派展示技艺的百花园,这样的沪剧才好看,百花齐放才能使流派不致消失。
我确实被缠绵哀怨的杨派唱腔所迷到,眼见王派、丁派唱腔传人兵强马壮,个个都是专业级,并且又个个具有个人创新特色,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杨派传人基本都是业余身份,初级模仿阶段,超越先生的鲜见,年令又都偏大,戏曲班里也不见专攻杨派学生,己现断代现象,心情不免有些焦急:如再不重视杨派传承,五十年后除了听听杨老师的那几盘老磁带外,就找不到正宗杨派踪迹了。当然,这种忧虑也存在于喜好其它沪剧流派唱腔的戏迷中。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