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董梅卿》:开都市沪剧之先河 [打印本页]

作者: mjj1223    时间: 2011-4-29 10:57
标题: 《董梅卿》:开都市沪剧之先河
     从帷幕拉开,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登场,出生入死,悲欢离合,生离死别,英勇悲壮,融合了众多戏剧元素后,沪剧《董梅卿》合上了大幕。综观全剧,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传奇,纯情,时尚。
      传奇:全剧本身就是一曲富家女与革命者之间的传奇恋歌。千金小姐私藏负伤的革命青年,上海作女“作”退清兵搜查,跟踪恋人误引清兵,终使恋人负伤身陷囹圄,误作奸细又花园旁听而真相大白,封建专制下的富家女最终演变资产阶级革命的同路人。
      纯情:富家女爱上革命者,不为钱财,因德而仰,因才而慕,生离死别终不悔,只为生能成婚,死能相思。烈士墓前与英魂携手幻游新婚殿堂,既感人,又浪漫。
     时尚:现代的大都市场景,旅行的都市服装,变幻的灯光,全剧充满着城市,爱情,宗教,时装等都市生活元素,加上西洋乐器音乐的烘托,展现出了都市戏剧的轮廓。回想沪剧从滩簧,申曲到沪剧的发展,剧目从幕表传统戏,西装旗袍戏到都市沪剧的演变,《董梅卿》堪称开了都市沪剧之先河。
     《董梅卿》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从人物形象看,寒江舟太“革命”了。尤其是狱中就义,烈火腾焰,我总感觉有洪常青就义在榕树下烈火中的感觉,而寒江舟和共产党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还有在唱腔设计上,除了朱俭的唱腔尚能品味出袁派的韵味外,其他演员的流派特色均不明显。茅善玉的唱腔总觉得是有调无腔,至于离开所谓的“茅派”,那距离尚远。如若按袁派寒江舟,丁派董梅卿,解派林朝奇,邵派章林来设计唱腔,那样沪剧的韵味将会更足。而今,沪剧流派被湮没在西洋乐器伴奏的现代音乐中,沪剧成了“沪语歌剧”,我认为沪剧应是“沪语戏剧”。
      要晓得,歌剧——戏剧,其中一字之差,事关重大。
作者: 阿耕    时间: 2011-4-29 13:12
也有同感.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4-29 13:15
"旧版"拍成了电视沪剧,在荧屏上欣赏过了.
新版尚未进剧场看,不敢妄评.但楼主观剧后能直言提出两条意见或担忧,这种精神是应该提倡的!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1-4-29 13:34
新版未观赏,未敢妄谈.中国有句古话:三代而兴,二代而亡.我的理解是:无论家族也好,艺术也好.真正兴旺,成熟,起码要经过三代人的不断奋斗,努力,不易;而要沒落,消亡,只消二代就夠了,非常容昜.沪剧流派是宝贵遗产,应好好继承,否则愧对先人.
作者: 沪音    时间: 2011-4-29 17:11
是不是上海沪剧院要改名为上海沪语歌剧院啊?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1-4-29 19:26
回复 mjj1223 的帖子

“如若按袁派寒江舟,丁派董梅卿,解派林朝奇,邵派章林来设计唱腔,那样沪剧的韵味将会更足。”
      mjj1223老师,您也未免太天真了——这戏可绝对是想成就“茅派”的呀,要不,茅院长为什么在知天命之年,还占住这舞台,不让现在正是她当年演董梅卿年龄的学生唱演全场而只让她当替身呢?(话说回来,茅院长这次演出可真的是拼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的)你让董梅卿唱丁派?“茅善玉的唱腔总觉得是有调无腔”?唯有这样才能与前辈各种流派有区别,才能新成一派!
作者: 沪音    时间: 2011-4-29 19:41
本帖最后由 沪音 于 2011-4-29 21:11 编辑

喜新厌旧,喜欢沪语歌剧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可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4-29 20:36
好好的沪剧变了.变成沪剧歌.这是什么腔.调.大概是改革茅派茅腔吧.听了几段感觉不是太好.还早点歇息吧.别浪费精神了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1-4-29 21:33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1-4-29 21:35 编辑

流派应为塑造人物服务,应根据角色身份、年龄、性格及演员自身条件而选择不同特色的流派,即要对路、贴切,每一部戏中的流派应是自然而然融于其中,不必逢戏都要举办流派展览,否则的话,不管三七二十一,面面俱到,这就不是在演沪剧,倒像在唱滑稽戏《各派沪剧》了。
每个观众都有希望自己的偶像演唱自己喜欢流派的美好愿望,但也要服从剧情需要和尊重演员自己的选择,茅院长当然也可尝试展示自己的风格,接受新老观众的检阅,无论将来是否会成为新流派,但是会在沪剧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这是不容置疑的。
作者: 沪音    时间: 2011-4-30 06:23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茅善玉无论将来是否会成为新流派,但是会在沪剧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这是不容置疑的。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她把几代沪剧艺术家留下的宝贵财富革命得面目全非很有功劳啊!
作者: mjj1223    时间: 2011-4-30 21:16
    戏曲流派应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杨宝森在继承余派基础上创立了杨派,金采凤、吕瑞英在继承袁派 基础上分别创立了金派和吕派。坦率地说茅善玉还没有很认真的宗过某一派,因此现在就急于要建立新流派,这就明显的感到基础不扎实。再看 前辈的顾月珍、筱爱琴都没有被认为已形成独立的流派呢。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5-1 12:58
参加1961年沪剧流派演唱会的诸名家(当时的小青年许帼华\沈仁伟应该是例外,他们是筱爱琴的"助唱"),从广义上说,都是"承认"他们流派地位的(包括第三集后加放王筱新唱的<游码头>,也含有这样的意思).
当然,没有参加演出的如袁滨忠,他的流派地位,在59年的<雷雨>中已被实际确立,这从吴越的解说里可以得到印证.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1-10-24 00:22
跟十年前相比,男主角的进步是明显的;而女主角的“进步”靠的是“都市化”,而不是自身功底的提升,这一点也是很明显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所有的剧照资料。知天命之年——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有自知之明了——还在扮演小可爱,这一点很明显。

马莉莉留给观众戏迷最后一部大戏主角是宋庆龄,最后一个配角是出现在陪茅院长主演的《瑞珏》中。

一直在琢磨到退休前或者卸任后茅善玉的出演脚色年龄段上下限会从十几岁到几十岁。

是不是会出现一个新版的《母亲》呢。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1-10-24 00:27
回复 mjj1223 的帖子

——坦率地说茅善玉还没有很认真的宗过某一派。

大家一起来再次明确一下,茅院长是否拜过哪一家宗师——戏校教师不在拜师授徒之列。

是时代不允许,环境不合适,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或许她自视甚高拒绝了某一位流派创始人的心意。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1-10-24 00:29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流派应为塑造人物服务,应根据角色身份、年龄、性格及演员自身条件而选择不同特色的流派,即要对路、贴切

说得很对头!
作者: zyh    时间: 2011-10-30 19:27
有理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1-10-31 12:33

作者: 婉君    时间: 2011-10-31 13:23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1-11-1 22:23
“坦率地说茅善玉还没有很认真的宗过某一派,因此现在就急于要建立新流派,这就明显地感到基础
不扎实。”凭什么说没宗过某一派就不能建立新流派?按你这个逻辑就不会产生第一个流派。你明显地感到茅的基本功不扎实吗?我却明显地感到茅的唱功现已无人能比。试问: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员能为沪剧拿回“全国戏曲特等奖、全国梅花奖。市白玉兰奖、......”吗?短短一段“金丝鸟”就”飞“进了千家万户,也把沪剧”介绍“给了全中国。作为一个热爱沪剧的人,难道不应该感谢茅善玉吗?归根结底还是不能接受新潮沪剧。可喜的是现在接受的人越来越多,这确实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啊!
作者: 2yd    时间: 2011-11-2 07:19
楼主认真思索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大众惯性思维中发现问题,体现了对沪剧深沉的爱,在遇见热点就绕道的明哲保身社会旧习中敢于发出理性的声音,真的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1-11-2 19:19
非常感谢楼主的支持与鼓励。现在有一些人就是容不下现代的沪剧。先不论现代沪剧的好坏,就凭它比较受年轻观众及爱好者的喜爱,我们也不应容不下它。我经常在想,现在一批小演员,人们都夸奖他们唱得好,将来很有前途。可我比较担忧,等他们挑大梁的时候还有多少观众?没有了观众能有他们的前途吗?所以,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只要“抓”得住观众的就是成功的。我并非摒弃传统的沪剧,自己就是听着传统沪剧才迷恋上沪剧的。并认为现代沪剧在许多方面要向传统沪剧学习与借签。如幽默诙谐啊、韵味啊等等方面。总之,我们要抱着支持、呵护、包容、建议的态度去对待现代沪剧,只有这样,我们的沪剧才有辉煌的明天!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1-11-2 21:30
创自己的流派错了吗?!那当年丁是娥、王盘声等,他们不想自己的唱腔成为流派吗?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一个好士兵。希望每个沪剧专业演员都有一颗争创流派之心,并付诸行动,那我们的沪剧还愁不能百花争艳、百花齐放吗?!
作者: 婉君    时间: 2011-11-3 13:57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1-12-5 00:00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1-12-5 10:03
问题在于这新流派创立了没有----连得申请二度梅花的官方说明书上自己都承认正在形成中。

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可以说某某大师正在孕育中;某某强国正在建立中;连得吉徒弟都可以说正在成为新某派的嫡传弟子——正在成为某派传人-------------。

喜爱,时尚,粉丝跟创立新的流派毫无直接因果关系。

基本的三段式逻辑推理都没搞明白,真的该为沪剧一大哭。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1-12-6 18:12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说得好!很专业!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1-12-7 02:09
沪剧的生态环境就自己来讲,没有好的剧本,有能力的来演这个角色能吸引年轻市场的还没有出现。仅用现代科技,灯光,舞美,音乐,来吸引新老顾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老顾客喜欢听韵味得不到满足,同时往往一享受一顿精神大餐的费用要花去老年人一,二个星期的日用伙食费;新顾客虽然喜欢接受新的科技,和音乐,但内容上,像姊妹倆,星星之火等覆盖大部分跟时代脱节, 在这种环境下,那里有流派出现呢?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