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浅淡关于《真假声结合(混合声)的唱法》
[打印本页]
作者:
陆敬文
时间:
2011-4-28 21:08
标题:
浅淡关于《真假声结合(混合声)的唱法》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1-4-29 15:02 编辑
最近白水老师在网上转截了周小燕1961年观看"沪剧流派演唱会"后发表的文章,《人声有弦音,弦
音中有人声---兼谈对沪剧发声方法的几点意见》,读后深有感触.其中提到了"作为一个沪剧新观众,
从声乐的角度对沪剧的发声方法提出一个不成熟的意见,我感到当演唱到情绪激昂,进入高音区的时候
演唱者嗓音往往受到限制, 不能运用自如,对这个原因我的初步看法,怕是发声方法的问题"。
我们沪剧的发声,由于剧种历史发展的原因,形成了沪剧前辈艺人的演唱,都是以真声(大本嗓
)为主的唱法。因为,在上高音的问题方面有困难,不能运用自如。和其它兄弟剧种,如锡剧、越剧
、评弹相比,存在着差距。我们许多老一辈沪剧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确有自已符合科学发
声的方法和成功的演唱艺术经验,但缺少总结和交流。今天时隔五十年后,我们在沪剧沙龙里演唱的
业余爱好者大多数依旧还是凭着自己的本嗓演唱,同样存在着上高音的困难问题,很少讲究科学的发
声方法。这个普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认为沪剧沙龙应提供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演唱
者也应给广大听众有一个语言美,声音美的艺术享受。
我们应该在继承沪剧传统唱法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以下称“混合声”),
来美化自己的声音,提高演唱的质量,这是我们在学习发声方法上的最佳选择。“声”是指科学的演
唱方法和声乐技巧,"混合声"是指真声和假声的混合,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和力度,又有假声的
柔和、圆润和高位置,上高音也省力。它既非真又非假,而是两者有机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具有声
真色彩的假声”或“具有假声位置的真声”。
在演唱中,由于“混合声”具有真声色彩,更接近于我们沪剧的演唱和语言,容易吐字清楚,没
有明显的换声痕迹,声音上下贯通比较方便,只是真假比例成分多少而已。所以是我们沪剧演唱理想
中的声音,也符合现在新一代年轻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其实,我们沪剧前辈艺术家筱文滨在
《三国开篇》,丁是娥在《祭海》的演唱中早已运用了“混合声”的用嗓技巧,现在孙徐春、茅善玉
的演唱,在用嗓和演唱技能技巧上都已达到了较高的造诣,他们音色甜美,吐字清楚,嗓音圆润,在
高中低声区的换声没有痕迹,上下统一,真所谓是“混合声”运用得较好的典范。
下面把“混合声”的训练分成四个步骤供大家参用:
1.我们可以参用"哼鸣"的方法,"哼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的动作,用轻声"哼鸣
"比较容易找到"假声"的高位置.,只是要求在"哼鸣"时,喉咙要放松,可以用韵母"嗯"做闭
口、开口"哼鸣"的练习,把哼的感觉叹在呼吸上,把声音集中在眉心和额头的高位置部位上,轻声
哼鸣时在鼻翼两侧有明显的振动感,容易得到鼻(头)腔共鸣的感觉.
2.在中声区的混合声训练最为重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在中声区音域范围内的沪剧唱腔来练习
,打好基础,然后再逐步向上,向下,扩展音域.从而努力达到比较统一的演唱整体.
3.用“衣”、“嗳”、“米”、“妈”、“努”的韵母做发声练习,一般从上向下作音阶练习
比较合适,因为高音容易找到“假声”的位置。为了达到“混合声”的高、中、低声区在衔接上没有
痕迹,上下统一,我们要注意从上向下保持位置来带声音,一直唱到低音时,仍然是“假声”的位置
。这也需要气息来配合好,保证气息的深度,否则声音就会虚了。
4.可以在保持唱“假声”的状态下把声音放出来,把字唱出来,也就是稍加声带闭合的力度,
这样就会造成混合声的效果。
希望大家能在思想上重视科学的发声方法,勤学,多听,多哼,多唱,多分析,多总结.结合自
己的嗓音条件逐步运用到沪剧演唱中去,相信定会有所帮助和提高.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1-4-28 21:22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1-4-29 14:59 编辑
向努力探索沪剧声乐教学的陆敬文老师致敬!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1-4-28 22:09
回复
陆敬文
的帖子
感谢陆老师这样真正为沪剧爱好者着想的好人!
作者:
张舜年
时间:
2011-4-29 07:05
赞
作者:
lulu_kuang
时间:
2011-4-29 07:23
本帖最后由 lulu_kuang 于 2011-4-29 07:25 编辑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太感谢陆老师在真假声结合上的点拨了!只觉受益菲浅!同时还要向陆老师特别认真的工作态度学习!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1-4-29 09:11
为沪剧献出青春,贡献一生陆老师致敬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4-29 15:10
陆先生这篇文章对爱好者练声很有帮助,顶一记!
由于我有一定的编辑"权",对陆老师提出的两处已经订正.其中一处"年轻观众"与"年青观众"不会引起歧义,故只改了一个众字.同时,对他的那个"订正帖"亦顺便删去,特此说明.
作者:
陆敬文
时间:
2011-4-30 06:45
非常感谢片版主9001先生认真责的工作态度,这种精神是大家值得学习的。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1-5-1 17:58
受益匪浅,谢谢陆老师
作者:
szzx777
时间:
2011-5-2 01:14
用唱歌剧、唱京剧的发声法唱沪剧这条路走不得。当年钢琴伴唱京剧,交响乐演奏<<沙家浜>>也只是玩了一把而己!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11-5-3 15:31
陆老师的简言扼要使人受益匪浅!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1-5-5 07:23
受益匪浅,谢谢陆老师!
作者:
镀金少爷
时间:
2011-5-5 10:50
向努力探索沪剧声乐教学的陆敬文老师学习,致敬。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1-5-6 14:04
向陆老师致敬!
作者:
joilly
时间:
2011-5-6 15:59
回复
陆敬文
的帖子
谢谢你,陆老师!
作者:
qingyongqing
时间:
2011-5-15 16:24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1-5-25 00:27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1-5-25 00:30 编辑
光谈响是没用的,沪剧的生命力还是在韵味,沪剧界里嗓子好的有的是,但真正唱得出世有几个呢?客观地讲,可以强调“追求最佳声音效果”,但是,千万不要一味地追求,千万不要忘了沪剧的一句老话“响粳不如哑糯”,沪剧好听就是好听在“糯”字上,韵味的本是丢不了的,孙徐春和茅善玉能得以有今天,外界总有一个误解,总是认为他们嗓子好,所以才好听,其实,这真是大错特错了。沪剧院里曾经的几个,嗓子好得“一天世界”,真正喜欢沪剧的人,要听吗?所以我认为,韵味是天生的悟性使然,不是人人都能会的(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演员一走上艺术之路,就必定会成为艺术家一样),嗓子可以响响亮亮,但求求那些个朋友了,千万不要经常“唱唱唱唱就粳特”咯。我认为,还是先把韵味学学好吧。
声明:此贴不针对陆老师的哦,陆老师你们敬仰他,我也敬仰他的,他的那本书我也买的哦,而且一下子买了5本哦,在逸夫舞台每次遇上他,我总是恭恭敬敬叫他的哦,呵呵,虽然他不认识我。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10-12 12:09
小楼往事先生说得并不错.戏曲演唱,韵味为上.
追求韵味与提倡科学发声其实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可以互相促进.
因此,楼上最后的"说明书"似无必要.我想,陆老师是不会引起误解的.
作者:
陆敬文
时间:
2011-10-12 17:59
看了小楼往事的贴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沪剧演唱的韵味确实非常重要,我也同意版主的观奌,追求韵味和科学发声中的真假声结合唱法並不矛盾,两者可以相互促进。我希望大家能象小楼往事一样,能结合自己的嗓音特奌,多探讨研究沪剧的唱法和韵味,这样才能加快我们沪剧演唱的水淮。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1-12-23 21:16
小楼往事所言极是。唱戏非唱歌,韵味最重要。唱不出韵味再好的嗓子也没人要听,有时好嗓子离韵味更远。想唱出韵味关键要有悟性,要多听多唱,当然是有悟性地听、唱。至于陆老师说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沪剧,这对沪剧绝对是一个进步!跟韵味绝非矛盾。真如小楼往事所说,孙、茅的唱腔受欢迎并非一味嗓音好,主要还是唱出了沪剧的韵味啊!
作者:
ABCDFG
时间:
2011-12-27 17:57
作者:
ABCDFG
时间:
2011-12-27 18:27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8-23 07:57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2-8-23 10:46
从真声过渡到假声,中间形成一个过渡区域,也许陆老师把这个区域解释成“混合声”,很愿意看到您的科研成果。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3-1-29 18:40
谢谢陆老师!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