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沪剧现在长腔中板不撑市面了 [打印本页]

作者: 爱沪剧    时间: 2009-6-3 00:00
标题: 沪剧现在长腔中板不撑市面了
现在不少沪剧演员唱老调也不收板了。
沪剧现在反阴阳,簧调,小调,多了。长腔中板少了。
《女看灯》凌爱珍唱中板的,沪剧院改唱主要唱绣腔,吴江歌等小调了。中板只有一点点。
沪剧基本调既难学又难唱。诚然,较之“小调”与簧腔类的“第二基本调”,确实有相当难度,其之所以难学难唱,我通过自身的实践,感到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板式变化多,有“中板”、“慢中板”、“慢板”以及“快板”、“赋子板”等。起腔时有“挥头起”、“叫头或哭头起”、“短过门起”和“清板起”等。起腔句以后的伴奏过门也还有长短之分。另外,还有许多缀腔,如“凤凰头”、“三送”、“迂回”、“懒画眉”、“四四调”、“病落腔”等等,真可谓“花头蛮透格”。
    二,清板即“念板头”,从前根本没有音乐伴奏,因此若演唱稍有瑕疵,台下便听得一清二楚,无法遮掩。现在,有些唱段的清板里加上了伴奏,一则烘托了气氛,二则为了便于爱好者“卡拉OK”,有利于在学唱时掌握节奏。
    三,最让业余演员“吃酸”的是,唱“长腔长板”有个“死规矩”叫“板浪起,板浪收”,就是起腔的最后一个字,与落腔这句的末一字都必须“吃勒板浪厢”,而非专业人士唱起来往往“凿勒腰眼里”,外加自己不仅“木而觉之”,还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如果拿到唱词,要想用基本调来展示自己的演唱功力和风采,决不能“唱到哪里是哪里”,一定要预先试几遍,看看“板眼吃准伐”,免得“豁边”出洋相。

    今年东视“百姓戏台”请徐伯涛做主打明星的那一次,就出过此类毛病:徐唱“三国开篇”前两句,“板浪起,板浪收”做得很规范;接着“阿木林”陈国庆请上来一个退休滑稽演员用山东话演唱,表面上听跟唱片里筱文滨的唱“一式一样”,但是他错了!错就错在没有“收在板浪”,因为唱片里筱文滨的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是“眼上出口”,唱一板半,到“枉逞凶”的凶字正好吃在板上,而那位滑稽演员唱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是在“板上出口”的,同样松松的也唱一板半,到了最后一个凶字就只能“凿勒腰眼里”了。徐伯涛呢,他第二句第一个字也是在“板上出口”的,但他将七个字“拍拍紧”,在一板里唱完,听上去与唱片里筱文滨的唱“不一样”,但却反而是对的。
    请看,唱沪剧基本调就是这样的奥妙!故而,过去老艺人学戏,总是“先敲板,后学唱;男三国,女西厢”,以此开蒙。已故著名演员丁国斌先生,在“文滨剧团”时期,就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敲板师傅”,顾月珍学艺时也坐在乐师边上敲过板。道理倒确实是有的,试想:假使连“一板三眼”都还没弄清爽,哪能唱得好“长腔长板”呢?更不必谈“一板七眼”的“基本调慢板”了!不知现在戏曲学校教学沪剧是否依然如此?
作者: 春申    时间: 2009-6-3 00:23
沪剧团现在要靠淮剧团来手把手的教戏了,滑稽乎?可悲乎,不忍说了。但徒弟不好,师傅是有责任的,试想已然成名的师傅,自己都根本没有学过几出完整的骨子老戏,以盲引盲,师徒俱毁,是一代青年“表演艺术家”的悲哀,更是一个剧种的悲哀,说实话,当今沪剧远没有申曲动听,错在题材,错在急功近利要获奖。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6-3 02:26
这里面除掉传统功底之外,还有一个时代变迁问题。

现代人特别是新世纪, 要求快节奏。所以不知所云的饶舌歌风行。

假定在一出戏里出现王盘声的拿手基本调长腔刘智远敲更,那么慢速度地唱完五更,年轻观众肯定要打瞌睡的。

所以,解放后王盘声的新戏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唱段。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6-3 02:29
沪剧团现在要靠淮剧团来手把手的教戏了,滑稽乎?可悲乎,不忍说了。但徒弟不好,师傅是有责任的,试想已然成名的师傅,自己都根本没有学过几出完整的骨子老戏,以盲引盲,师徒俱毁,是一代青年“表演艺术家”的悲哀 ...
春申 发表于 2009-6-3 00:23


春申的观点完全赞同。

沪剧现在是最不讲究传统骨子老戏的剧种。

去年京剧大奖赛,一律要求报送骨子老戏,道理就是最容易判别高下。
作者: 滩簧    时间: 2009-6-3 07:22
基本调是沪剧的灵魂,没了基本调也就不象沪剧了。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09-6-3 16:00
王盘声老师说要得以成流派,一定要基础扎实,在传统的优秀剧目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发挥,突破.他又说"咏是有声调的白话,唱是为按音律发声的口语,运用技巧将'咏''唱"完美结合,达到"似唱非唱,非唱是唱"的效果".
我认为基本调其实是最有回味,最好听的一种曲调,基本调就是沪剧.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09-6-4 08:51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09-6-4 08:55 编辑

看了楼主文章,不禁大惊.从第四行开始的文字,都是我的一个帖子,曾在"马莉莉论坛"\上海滑稽网\沪剧吧等处发表过.至少也该注上一笔吧.
至于长腔长板是否就如楼主标题所述已经"不撑市面",也不能光凭他所举的一个例子就能下结论的.以<女看灯>来说,核心部分"赋子板"就是长腔类的特色曲调,没有动,那前面姑嫂对唱等改用小调与第二基本调的"绣腔",使演出载歌载舞更加闹猛又为啥不可以呢?
下面是我作于2005年的一个帖子,大家不妨与楼主的帖对照一下.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09-6-4 08:53
学唱“长腔长板”,究竟“难”在何处?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沪剧界就逐渐涌现出众多流派。我认为,男女流派的不同特色,就在于唱“长腔长板”即基本调时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不少朋友都认为,沪剧基本调既难学又难唱。诚然,较之“小调”与簧腔类的“第二基本调”,确实有相当难度,其之所以难学难唱,我通过自身的实践,感到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板式变化多,有“中板”、“慢中板”、“慢板”以及“快板”、“赋子板”等。起腔时有“挥头起”、“叫头或哭头起”、“短过门起”和“清板起”等。起腔句以后的伴奏过门也还有长短之分。另外,还有许多缀腔,如“凤凰头”、“三送”、“迂回”、“懒画眉”、“四四调”、“病落腔”等等,真可谓“花头蛮透格”。
    二,清板即“念板头”,从前根本没有音乐伴奏,因此若演唱稍有瑕疵,台下便听得一清二楚,无法遮掩。现在,有些唱段的清板里加上了伴奏,一则烘托了气氛,二则为了便于爱好者“卡拉OK”,有利于在学唱时掌握节奏。
    三,最让业余演员“吃酸”的是,唱“长腔长板”有个“死规矩”叫“板浪起,板浪收”,就是起腔的最后一个字,与落腔这句的末一字都必须“吃勒板浪厢”,而非专业人士唱起来往往“凿勒腰眼里”,外加自己不仅“木而觉之”,还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如果拿到唱词,要想用基本调来展示自己的演唱功力和风采,决不能“唱到哪里是哪里”,一定要预先试几遍,看看“板眼吃准伐”,免得“豁边”出洋相。

    今年东视“百姓戏台”请徐伯涛做主打明星的那一次,就出过此类毛病:徐唱“三国开篇”前两句,“板浪起,板浪收”做得很规范;接着“阿木林”陈国庆请上来一个退休滑稽演员用山东话演唱,表面上听跟唱片里筱文滨的唱“一式一样”,但是他错了!错就错在没有“收在板浪”,因为唱片里筱文滨的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是“眼上出口”,唱一板半,到“枉逞凶”的凶字正好吃在板上,而那位滑稽演员唱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是在“板上出口”的,同样松松的也唱一板半,到了最后一个凶字就只能“凿勒腰眼里”了。徐伯涛呢,他第二句第一个字也是在“板上出口”的,但他将七个字“拍拍紧”,在一板里唱完,听上去与唱片里筱文滨的唱“不一样”,但却反而是对的。
    请看,唱沪剧基本调就是这样的奥妙!故而,过去老艺人学戏,总是“先敲板,后学唱;男三国,女西厢”,以此开蒙。已故著名演员丁国斌先生,在“文滨剧团”时期,就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敲板师傅”,顾月珍学艺时也坐在乐师边上敲过板。道理倒确实是有的,试想:假使连“一板三眼”都还没弄清爽,哪能唱得好“长腔长板”呢?更不必谈“一板七眼”的“基本调慢板”了!不知现在戏曲学校教学沪剧是否依然如此?
    听了我刚刚一番议论,朋友们也大可不必将学唱“长腔长板”视作畏途,沪剧基本调我们肯定学得会、唱得好,但学习方法要得当,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首先,可多听一些定腔定谱的热门唱段,特别注意哪些字是“吃勒板上”的,边听边轻轻地在桌、椅上练习拍板,还要听清楚“气口”,即演唱者是在哪个节骨眼上“抢呼吸”的;当对“板眼”与“气口”有了一点“感觉”时,再进行跟唱,逐渐从“轻轻哼”过渡到“放开唱”;最后可利用碟片或磁带的“卡拉OK”功能,独立演唱。当然,有条件者最好能几个人一起学习同一个唱段,这样可以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无师自通,进步就更快了。等唱到自己比较满意以后,就要敢于在大庭广众前“亮相”,说不定就此一鸣惊人,令大家刮目相看哩!
作者: 雁声    时间: 2009-6-4 09:37
陈老师这篇文章确实早就发在各个论坛.
作者: 申灏    时间: 2009-6-4 19:46
此风不可长。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09-6-5 07:45
被我帖子里"批评"的那位退休演员,如今常在天平滑稽沙龙里碰头并为他伴奏.
至于沪剧基本调"板浪起,板浪收"的要求,并不是一二句话就讲得明白的,以后有机会时,想请同样是沙龙常客的王明道先生与他说说比较稳妥.
作者: 滩簧    时间: 2009-6-5 12:09
现在许多专业演员也习惯了定腔定谱的演唱,不懂板眼了。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6-5 14:53
现在存在一种现象,没有曲谱不会唱,没有曲谱不会拉(伴奏),板眼根本弄不清,实在是很急人的。要是基本调全盘照谱唱、照谱拉(伴奏),就不会有一点韵味,如果再加“板朝腰上敲”,那就更乱套,真要急得双脚跳!
作者: 滩簧    时间: 2009-6-5 17:49
是 啊,没办法了
作者: 爱沪剧    时间: 2009-6-6 00:22
前面姑嫂对唱等改用小调与第二基本调的"绣腔",
不行,长腔中板是沪剧的精华,不好改!!!
作者: 剑鸣视点    时间: 2009-6-6 20:21
不是自己的原创作品,至少应当注明出处,这是网络文明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6-8 21:27
建议采取办法比如----附文如下......
作者: 叶志    时间: 2009-6-9 15:24
此篇文章写得极好,演唱者无论从板上或眼上接口,但是一定要收在板上,而且上下赋要分清,说是简单,但是实践上对有些人是有困难的,往往唱唱就忘记了,这也就是唱句上没有安排好.学唱一定要记住这点,
作者: 子归    时间: 2009-6-29 21:40
沪剧靠传统是一个基础与发展的问题,京剧及其他剧种也有这样的问题,在开创现代戏时一些演员不适应,这也难怪,当时文化低,学新东西不行。但到了几十年后还要用老的板腔来约束,这也太没有艺术创新了吧!前些日子听韩玉敏老师讲到她在刚出道时就是在唱腔节奏上有一个小停顿,让观众有新鲜感。前些年听某老师讲王盘声先生过去一直被人讲“脱板”,而为了让人物的表演更生活化,口语化,更自然,与传统板腔脱开半板也是一种创新。至于有人听得惯,有人听勿惯,那是听客的事,我想这是正常的吧!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09-6-30 09:04
略有同感……
作者: 爱沪剧    时间: 2009-7-1 23:25
不对,没规矩不成方圆。脱板就是错!
作者: 子归    时间: 2009-7-1 23:38
把四分之一板中插进两个八分之一板还会错吗?
不然正是应了一句话,叫“死板”∶)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7-2 00:30
规矩也是人订的,习惯了就成自然,何必“死板”。
作者: 爱沪剧    时间: 2009-7-3 22:28
脱板是节奏脱掉了!
当然错掉个!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09-7-9 19:56
荒腔脱板,沪剧之大忌,传统戏中是坚决不可以的。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0-12-4 17:43
真有道理,直言,有的唱不管板和眼
作者: 小荷花    时间: 2010-12-10 14:50
回复 滩簧 的帖子

基本调是沪剧的灵魂,没了基本调也就不象沪剧了。
说的好!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12-10 19:53
无意中又看到了这篇帖子,沪剧的基本调,勿是用一二句话,所能讲明白。智见智,仁见仁。但讲王盘声先生脱板这是勿可能个,到目前为止,所有王先生音频无有此现象。这种说法发声于文革后期,那时王盘声出来重排现代戏,进人沪就有这说法,持这种说法多数是搞乐队的。勿是王老的原班。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12-10 20:20
现在的沪剧原味淡了.传统少了.全是作曲谱.听上去像歌.腔也转了.不像腔了.叫人好不心痛.为什么京剧还是.二黄.西皮.韵味浓纯.锡剧还是黄调.大陆.十字大陆.都在原调上稍有改动.沪剧不同了.改得太快了呀
作者: 锡沪人广隶    时间: 2010-12-12 20:51
本帖最后由 锡沪人广隶 于 2010-12-12 20:56 编辑

回复 映春成林 的帖子

映春成林老师说得非常对,现在原汁原味的沪剧听不大到了。现在一唱就是曲谱,离开曲谱就不会唱,这是一种无奈。我同意滩簧老师的观点:“基本调是沪剧的灵魂,没了基本调也就不象沪剧了。”建议学唱沪剧,演员先学唱基本调,乐队先学拉基本调。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2-10-14 11:54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2-10-14 12:51
无意中看到此帖,为原文老先生的撰文叫好.
做任何亊,踏实为好.
沪剧是戏曲,与曲艺走太近是新事物,并非沪剧幸事.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2-12-12 15:55

看了这一轮讨论,学到了许多知识。精彩。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2-12-20 15:05
无意中又看了此贴,我想对此题有勿同看法,因为对传统沪剧中的小调,三角板与赋子板的运用,是少而又少了。说中板与长过门是发挥的淋离尽致的,勿说十年前的曲目。今日讲一段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2-12-20 15:38
刚才一碰跳了,现在连下去。就是<<相知露香园>>中孙徐春的一段唱。。你是我一生中久久等待的那个人,你是我心中寻觅的至亲爱。(这是一种吟腔,后三字为中板甩腔)。也许是,上苍有意将姻缘牵,(中板长过门起腔)让我们相识在西佘山。。。。。让你屈辱肩上背。(中板甩腔),我要你活的有尊严,(上赋句起腔)。。。。。。。我原把所有的幸福献给你啊,(上赋甩),那怕抛开一切我无怨无悔,我无怨无悔(下甩腔)。从以上的唱腔看,基本上是中板基本调的格式,但大大发展了,按剧情需要唱成现在的段子,用(陆雅臣)的唱法是勿现实的。
作者: jinli2046    时间: 2012-12-20 16:34
学习了。

作者: 丝丝小雨    时间: 2012-12-23 23:41

作者: ffdsdwe    时间: 2013-3-4 19:48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