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blogfeiyunpu +好友
赵燮雨,网名主持。曾为上海工大副教授,专利代理人以及证券主管。现从事戏曲剧本电影剧本创作,并致力于推出红楼高学。email: zhuchi.bob@gmail.com

经典《雷雨》:从话剧到苏州评弹——纪念曹禺百年诞辰

已有 273 次阅读2011-10-5 21:43

经典《雷雨》:从话剧到苏州评弹——纪念曹禺百年诞辰

作者:朱栋霖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2011-9-22 7:10:02 浏览:36次

提要:苏州评弹《雷雨》的改编重在阐发原著精神,抛弃历来研究中的阶级斗争观点与庸俗社会学,阐发《雷雨》原典作品人性的光辉和命运扣问的主题。

不同于历来研究、话剧演出以周朴园蘩漪或周朴园鲁妈为主线,评弹版《雷雨》以蘩漪与周萍冲突为主线,重新塑造蘩漪、周萍形象。蘩漪的舞台形象一向被定格为在压抑中爆发、抗争的悲剧女性,是现代中国的“娜拉”、“反封建的斗士”,其学术支撑是强调《雷雨》政治化主题的反封建意义。评弹版《雷雨》塑造了一个因无爱而痛苦、为渴求爱而挣扎的蘩漪。

钱理群教授评为:“这个戏完成了从话剧到评弹、从上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今天的两个转变,既演出了爱情的真挚和复杂,又刻画了人性更深层次的东西,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

 

戏剧大师曹禺百年诞辰之际,根据同名剧作改编的苏州评弹《雷雨》先后献演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南航大、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和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戏院,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徐惠新、施斌、吴静、陈琰联袂弹唱。戏剧影视学家黄会林评价:“编导和表演都很到位,出乎意料的棒!使经典又一次鲜活起来。” 田本相评为:“这是一次细读《雷雨》的形象感知。蘩漪的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删:钱理群教授评为:“这个戏完成了从话剧到评弹、从30年代到21世纪今天的两个转变,既演出了爱情的真挚和复杂,又刻画了人性更深层次的东西,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戏剧理论家童道明认为:“阐释精准,学术性强。”

将话剧经典《雷雨》改编为地方曲艺——苏州评弹,殊非易事。尽管自1934年曹禺的这部经典作品问世以来,电影、电视剧、京剧、沪剧、越剧、黄梅戏、歌剧、舞剧等剧种的改编版时有尝试,但是有创意的成功改编并不多见,将话剧场面、台词转换成戏曲场面、唱词,那仅是移植,未见得就是体现了原著精神。评弹本是大众通俗艺术,将《雷雨》通俗化、娱乐化显然有悖经典价值,电视剧《雷雨》在这方面已是失败的先例。对《雷雨》主题内涵与人物内在精神复杂性的深刻把握,才是衡量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的改编工作始于对经典《雷雨》的重读,重新阐释《雷雨》原典精神。

这是一部古今以来无与伦比的家庭悲剧。曹禺通过血缘伦常纠葛与爱恨情仇的悲剧冲突,探索人性复杂性与人的命运。戏剧集中于一天时间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魯家住房),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历史的错综纠葛中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剧。话剧《雷雨》有三组重要冲突和戏剧冲突线:周朴园与梅侍萍的冲突,由于梅侍萍偶然间重返旧地,挑出了30年前历史的悲剧;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封建家长周朴园的专制冷酷造成了对蘩漪的压抑与痛苦;蘩漪抓住周萍不放,周萍要摆脱蘩漪远走高飞,形成了两人的激烈冲突。《雷雨》问世70年来,时代思潮的变化影响到《雷雨》的阐释、对《雷雨》深刻复杂性的认识,对该剧主题与主要冲突的把握也在变化中,强调《雷雨》主题的某一重点,就突出其中某一组冲突。上世纪50、60年代强调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突出周朴园和鲁妈的冲突是戏剧的主要冲突;80、90年代注重反封建主题,自然就认定蘩漪与周朴园的冲突是戏剧的主要冲突。其实,在剧中蘩漪与周朴园的关系已经固定化;在冷漠家庭关系中蘩漪爱上了周萍,又因为周萍要弃她而去,她才拼命抓住周萍不放,引发了一连串激烈的冲突。蘩漪抓住周萍不放,不是为了去反抗周朴园,而是她自己心灵的渴求。剧中,蘩漪与周萍的正面冲突就有七次之多,蘩漪最后叫出周朴园引爆了高潮,但那不是要反抗、对付周朴园,而是为了阻扰周萍四凤。即使蘩漪不在场,如开场鲁贵对四凤说“闹鬼”,其内在情节也是直指蘩漪周萍关系的。杰出的作品都不能用通常的一般戏剧理论规则去套解。在《雷雨》中,周朴园处于几组人物关系的中心地位;但是,就戏剧的情节结构看,蘩漪与周萍的冲突才是《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蘩漪是剧中最“雷雨”性格的人。

我们确定,评弹版《雷雨》以蘩漪与周萍冲突为主线,以蘩漪为第一主角。苏州评弹的特点是细腻抒情,擅长将剧中情节细说慢唱,刻划人物的内心情感。一部中篇评弹二个多小时要将四个多小时的话剧经典《雷雨》全部搬上书坛是不可能的,只能撷取蘩漪与周萍这条线索上的典型情节。经过反复斟酌,大胆取舍,确定全书三回。第一回“山雨欲来”,重点表现蘩漪被逼喝药后以情留萍;第二回“夜雨情探”,蘩漪跟踪周萍,在四凤家窗外窥听周萍四凤热恋;第三回“骤雨惊雷”,蘩漪在绝望中爆发。我们从全剧四幕50多个戏剧场面中,撷取了六个“桥段”,为的是充分发挥评弹说、噱、弹、唱和心理刻画优势,集中刻画蘩漪与周萍的冲突。原剧中一些很出彩的场面,如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四凤被逼发誓,因时间篇幅限制只能放在书中穿插交代。如在第二回周萍“夜雨情探”开头有五分钟的书,给与交代“相认”这场戏中的周朴园与梅侍萍。我们借用戏曲中打背供的手法,用白口“表”来描述两人相认后的心理活动。

 

朴园表:(感慨地)人生当中初恋是很难使人遗忘的。照片上的梅侍萍是我铭心刻骨的心上人;她连我衬衣上那朵梅花,还记得这样清楚!侍萍没有变。三十年了,人生如梦啊!

侍萍表:周朴园完全变了。——我曾经把我的终身托付给周朴园。他衬衣上的这朵梅花,还有旁边绣了一个“萍”字,就是我刻骨铭心的一夜,从此有了萍儿,周朴园给他取名“周萍”。凭心而论,他人不坏。当年的周朴园温文儒雅,体贴入微,他是真心欢喜我。我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人求什么呢?他真心待我,我情愿服侍他一辈子。

朴园表:我从来没有把她当佣人看待。侍萍身上有无数优点,以至于她消失之后,三十年我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人能替代她。——蘩漪?差远了!

侍萍表:我一心想为周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偏偏他们就是容不下我。

朴园表:是啊,周家对不住她!

······

 

我们希望此时周朴园、侍萍的心理活动内容包含了原剧中“相认”这场戏的心理分量,以及它对蘩漪周萍冲突发展的影响。邹红教授评为:“以蘩漪与周萍为主线取舍创作得当,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感人。”评弹《雷雨》尊重原著不是照搬原作,而是在原有主要情节基础上深挖细抠,体现与阐释原著精神和人物的内在精神。

蘩漪是评弹版《雷雨》的核心人物,也是体现我们重新阐释曹禺原典精神的灵魂。

蘩漪的舞台形象一向被定格为在压抑中反抗、报复的悲剧女性,她反抗周朴园的专横(喝药),她与周萍不断冲突,指责对方始乱终弃。在话剧的经典演出中,蘩漪被塑造成在绝望中抗争、爆发的悲剧女性,她的阴鷙忧郁、她的歇斯底里在这个定型中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个形象定型的理论支撑是强调《雷雨》主题的反封建意义,强调蘩漪形象强烈的反封建性,蘩漪是现代中国的“娜拉”,是“反封建的斗士”。在《雷雨》问世后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这样的阐释也许有其可理解性。在解放后的政治文化环境中,《雷雨》主题与蘩漪形象的反封建性被政治化与强化,周朴园与梅侍萍(还有鲁大海)的关系被强化为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被政治化为反封建斗争,蘩漪就是为了反对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独断,周萍之于蘩漪也是资产阶级纨袴子弟所为。尽管近年来这些政治化的内涵在逐渐淡化,但是一个抗争爆发、在舞台上斗来斗去的女性已被定型。

尽管我从1978年在南京大学以曹禺戏剧研究作为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至今30年间不断品读这部经典,但这次我有幸被聘为苏州评弹《雷雨》顾问,指导改编,我还是向演员与执笔者强调重读原典,重读1936年《雷雨·序》,从原典作品的重读中提炼我们的创意。从2008年6月至今两年多的评弹版《雷雨》改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重读原典的过程。

我们很快取得共识:抛弃《雷雨》研究与演出中的阶级斗争观点与庸俗社会学,阐发《雷雨》原典作品人性的光辉。戏剧大师以悲悯情怀,让一群被时代扭曲了人性的人们,在雷雨滂沱、电闪雷鸣烛照之下痛苦地寻找。周公馆中连绵三十年的爱恨情仇,三十年的情欲与泪水,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人生悲剧。所有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本想主宰自己,却被不可知的命运所主宰。极端的痛苦与情热在一天中强烈地碰撞,善良、真诚、爱怜、忏悔的心灵被反复撕裂,最终的悲剧无可避免。

评弹《雷雨》塑造的是一个痛苦的、为渴求爱而挣扎的蘩漪,而不是通常所见一个抗争的女性、一个反封建斗士。舞台上斗来斗去、吵个不休的女性不易获得悲剧的同情。蘩漪在挣扎,但挣扎是表象,痛苦是她的内心,她因为痛苦、无爱而挣扎、爆发、歇斯底里。苏州评弹艺术的特点是充分人性化,长于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细腻抒情,富有人情美。评弹《雷雨》塑造的蘩漪是一个在痛苦压抑中挣扎、渴求爱的女性。在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雷雨》第四幕高潮,蘩漪面对众人有一大段独白,这是蘩漪的“自我宣言”:

 

蘩漪 (高声)你的母亲早死了,早叫你父亲压死了,闷死了。现在我不是你的母亲。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

(揩眼泪,哀痛地)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我的心并没有死;你的父亲只叫我生了冲儿,然而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指萍) 就只有他才要了我整个的人,可是他现在不要我,又不要我了。

 

在解放后流行甚广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978年版《曹禺选集》中,原版中蘩漪表述自我的核心语言被删去了:“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

其实这正是蘩漪在本剧贯穿动作的心理动机。周朴园的专横冷漠使她陷入无爱的困境, “然而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她接受了周萍的不伦之恋。而周萍要弃她而去。剧中,蘩漪与周萍的冲突争执不断、波澜起伏,其实她不是为吵而吵、为斗而斗,而是她太爱周萍、太在乎周萍,她不能没有他,失去周萍她就失去了生存的一线希望。她对周萍诉说:“你知道我没有你在我面前,我已经很苦了。”“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当然软弱的周萍终于无法接受蘩漪超常的爱,蘩漪灵魂的呼唤没有获得另一半灵魂的回音。周萍不是一个值得蘩漪爱的人,接受蘩漪超常的爱需要同样一颗反叛的、强劲的灵魂,周萍不具备,但是在那样的环境蘩漪只能遇合如此的爱情。我认为,蘩漪是由于对爱的热切渴望而在心灵中把周萍美化了,与其说她爱周萍这个人,不如说她更眷恋自己心中爱的渴望。

蘩漪与周萍究竟是怎样相爱的?或者说,三年前他们究竟是怎么回事?蘩漪指责:“是你引诱了我!”周萍辩解:“你知道当时的情形怎么样?”这是把握蘩漪周萍冲突的一个起点。在这些方面,话剧本提供了情节的空白,惟其空白、模糊才含蓄,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但评弹叙述故事的特点是需向听众一一交代明白,尤其是编导、演员自己心中要明白,唯其如此,才能进入剧中人心灵演得深透。

蘩漪姓什么?从何而来?为何她与周朴园夫妻关系如此僵持、冷漠?

我设定,蘩漪姓顾,无锡人。顾氏是无锡名门望族,祖上顾宪成耿介正直,为明代东林党领袖。28年前周朴园迎娶的“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就是顾家大小姐,也是蘩漪的大姐。但那时候新婚的周朴园一颗心全在遇难的梅侍萍身上,他冷落新娘,彼此没有什么感情,顾大小姐抑郁寡欢,与周朴园没有生育,终于离开人世。蘩漪是周朴园的续弦,已故周夫人的小妹。蘩漪从小受父母宠爱,富有才情,生性孤傲、任性。周朴园不是不关心这位年轻的妻子,但是作为封建家长的独断专制的个性,使他与蘩漪夫妻情淡,蘩漪终年抑郁寡欢。一次机缘,她与年轻的周萍擦出火花。

在曹禺剧本和话剧《雷雨》的经典演出中,蘩漪出场手中总是执一柄团扇。我考虑不妨从这柄团扇上生发新的情节。三年前周萍大学毕业从无锡来到天津,他知道太太蘩漪喜欢江南风物,特地从苏州买了一对精美的团扇送给蘩漪作为见面礼。由此,我们设计了两人看昆曲《游园惊梦》、画扇题诗的情节。近几年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流行,使观众对“游园惊梦”的情节和杜丽娘的情感世界十分熟悉,以此来激发与映照蘩漪的痛苦与渴求,观众容易理解。一曲《惊梦》情恍惚,蘩漪感慨身世,在团扇上画下杜丽娘自况。周萍看到了蘩漪的内心痛苦与孤独,藉题写李清照《声声慢》词表达对蘩漪的同情。演员徐惠新表演的创意是,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14字,让周萍分四次题写,每写下四字,激起蘩漪有一种反应——心理活动,周萍写完“戚戚”,“滴滴”蘩漪滴下眼泪。我们希望用这个情节填补话剧中三年前蘩漪周萍不伦之恋情节的空白,阐释两人不伦之恋的情感起点:蘩漪的孤独痛苦和爱的渴求,周萍对蘩漪的同情与赞赏。这就为评弹版《雷雨》主线蘩漪周萍不伦关系的重新阐释与演绎,提供了一个新的、明确的情感起点。

我设计这样的虚构情节还是有一点由头。按照剧情提供的年代,蘩漪周萍初欢是在1921年。那时北方昆弋荣庆社于1918年在北京初兴,引起蔡元培、吴梅等北京大学师生的赞赏与热捧。荣庆社也极有可能赴天津演出,地点应在广东会馆,这是当年梅兰芳、杨小楼来津演出场所,也是当年少年万家宝(曹禺)常随母亲看戏的地方。《游园惊梦》是荣庆社台柱名伶韩世昌、白云生的看家戏。我最近注意到一则资料,曹禺创造蘩漪的原型,是他同学的一位嫂子,那位女子与那同学发生了私情。偏那女子会唱昆曲,她家是昆曲票友世家。曹禺原剧中,蘩漪能诗善画,“有她对诗文的爱好”,她还曾要赠扇画给冲儿呢。

这段新增添的书情,我们把它放在蘩漪被逼喝药之后,痛定思痛,她决定要以情相留周萍。于是蘩漪故意将团扇落地,逗引周萍回忆三年前第一次亲密接触。在沉重压抑的剧情后有一段轻柔的诗意抒情戏。用闪回的方式,两位演员连说带表,演绎这段前情。在北京、天津、苏州的大学演出,熟悉剧本的大学师生都颇感兴趣,欣然接受了这段新增情节。

发挥苏州评弹细腻抒情的艺术特点,中篇浓墨重彩刻画两位剧中人的内心世界。话剧《雷雨》的重头戏“喝药”通常在周朴园与蘩漪的拉据战中展开,而且这一切仅靠剧中人几句台词,角色的心理活动是蕴含其中不外露的。评弹《雷雨》开场三分钟立即进入周朴园命周萍跪劝“喝药”,我们设计戏剧冲突表现的重心,不在蘩漪与周朴园声声威逼之间,而在蘩漪与周萍之间心灵的交锋。周朴园一声:“跪下,请母亲喝药!”把周萍吓得魂飞魄散。接着在四个回合的对唱中一层层展开两人心理交锋。蘩漪唱:“凝双眸,思绪纷繁…… ”周萍唱:“皱双眉,步履艰难怎面对?”蘩漪唱:“求你母亲两字休出口”,周萍唱:“父权严威”、“父命难违”······。

第三回末蘩漪面对众人大段唱腔,是评弹版《雷雨》蘩漪形象塑造的核心,也表达我们对蘩漪形象的阐释。在曹禺剧作第四幕蘩漪的大段独白,是蘩漪的宣言。评弹版《雷雨》的“蘩漪之歌”统摄全剧。蘩漪面对众人,拿出与周萍定情之物团扇,坦陈自己心灵:“母子相爱在三年前,一夜恩爱胜千年。”这段唱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蘩漪诉说自己与周朴园的关系,她在周家的痛苦:“朴园啊,蘩漪非是你笼中鸟,她乃是渴求爱怜一红颜 。”“在周家我一举一动须服从;一言一行要收敛;若是违反半点点;你就说我疯狂说我癫;我做人还有啥尊严。”第二层次是诉说与周萍的关系:“哀大莫过于心已死,是萍儿秋水相扶这枯萎的莲”,“我今朝无怨更无悔,我窃喜一段真情见了天。” “抬起你的头来看着我,再说一回当年信誓旦旦的肺腑言。——你这虚情假意的胆小鬼!”第三层次是面对周冲的:“我问心有愧独欠你;对不起冲儿!对不起冲儿!我要说上千万遍”。这段唱词直感形象,层次清晰,阐释深刻,情感浓郁,字字血泪,荡气回肠,是评弹《雷雨》塑造蘩漪形象的浓墨重彩点睛之笔。

 

                  

艺术蕴含深厚的《雷雨》为导演与演员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雷雨》是戏剧学院培训演员的最佳教材,更有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在《雷雨》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举成名。1937年马彦祥在南京导演《雷雨》,曹禺亲饰周朴园粉墨登场,成为《雷雨》演出史上佳话。上世纪40年代中国旅行剧团唐槐秋以沉痛深情的表演演绎周朴园,为中旅剧团赢得巨大声誉与票房;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郑榕(还有顾威)以内心体验深刻、人物内涵深厚复杂的表演塑造了一个内心世界复杂、令人难忘的周朴园形象,他的表演成为周朴园形象的范本影响了半个世纪《雷雨》的舞台演出。电影艺术家孙道临自导自演电影《雷雨》,他演周朴园注重表现周的沉痛忏悔。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琳以声情并茂有诗情韵味的念白与自然浑朴的表演塑造了一个朴实而脱俗、内心高洁的鲁侍萍形象,成为至今无可企及的高峰。1961年香港电影《雷雨》受大陆阶级斗争文艺观念的影响,以冷酷专横的资本家演绎周朴园(鲍方饰)、以意志坚强、反对资本家的劳动妇女演绎鲁侍萍(龚秋霞饰)、以玩弄女性的资产阶级纨绔子弟演绎周萍,成为那一时代的历史存在。北京人艺沈默饰演的鲁贵受到曹禺高评,中国青艺雷洛生以内敛、复杂和一双“会说话”眼睛在电视剧《雷雨》中内心卑琐复杂的鲁贵刻画得活灵活现。

蘩漪这位深刻独创的悲剧女性形象,尤其以其强烈的爱恨交织的心路始终吸引着许多艺术家要在舞台上展示风采。成功地塑造蘩漪形象,成为许多女演员梦寐以求的艺术目标。自1934年《雷雨》问世以来,已不知有多少剧团搬演过《雷雨》,也不知有多少艺术家为在舞台上塑造蘩漪而倾注了心血。中国旅行剧团赵慧深从头到尾以阴郁低沉的声音、压抑的形象处理蘩漪形象,只是在最后才爆发,她的独特演绎颇令人回味。北京人艺版《雷雨》强调主题的反封建专制性,从上世纪50、60年代到80年代吕恩、谢延宁等人艺前辈艺术家饰演的那位在痛苦中反抗、爆发的蘩漪,曾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蘩漪形象的定型。其后人艺第二代、第三代蘩漪扮演者尽管对蘩漪舞台形象的斗争性有所淡化,但基本还是这个表演框架。陈薪伊导演的上海明星版《雷雨》,潘虹以深深的内心体验将蘩漪在痛苦中歇斯底里爆发、绝望的心理宣泄得淋漓尽致。潘虹扮演的蘩漪,可以作为北京人艺演绎的蘩漪形象舞台表演创路的一个集大成与高峰。由于历来演出《雷雨》的话剧团都选用演艺水平高、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扮演蘩漪,而这些知名演员的年龄一般都偏高,事实上是将一个偏于中老年的蘩漪硬推到观众面前。于是哪怕再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也难于避免将一个挣扎于爱欲火坑的中老年女性演成一个怪女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85年曹禺向孙道临推荐在电影《雷雨》中起用年轻美丽、气质高贵的顾永菲饰演蘩漪,一下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并且因此使观众们对剧中为爱而痛苦的蘩漪有了真切的理解和同情。上世纪60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是娥在同名沪剧中扮演蘩漪,熟悉旧家庭中这类女性的丁是娥以柔糯婉转、忧郁的念白与演唱表演蘩漪一角。她塑造了一个忧郁苦闷、韵味醇厚的舞台形象,在众多的蘩漪形象中完成了一个韵味独特的舞台审美创造。

盛小云的表演清新细腻、婉约灵动,以传神地刻画女性人物内心情感见长。她师从弹词名家蒋云仙,单档弹唱《啼笑因缘》,一人多角刻画书中沈凤喜、樊家树、何丽娜、刘将军、王妈、沈三弦等人物,都个性鲜明。尤其是她塑造的沈凤喜在《啼笑因缘》弹唱史上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盛小云说书不是照前辈依样画葫芦,她注重书中人物的分析,体验内心情感。她理解的沈凤喜已不再是仅仅为了钱财或天真单纯无知的姑娘,她的前辈大都是这样处理沈凤喜的,盛小云理解的这位天真纯洁的贫家姑娘是深情地爱着樊家树的,当然她的爱与富家小姐何丽娜爱樊不同,沈凤喜是一个底层卖唱的姑娘,她爱樊家树是不由自主地爱上真诚的樊家树,是真情的吸引,但对方是大学生,沈凤喜是由下往上仰视的。所以盛小云弹唱沈凤喜天桥卖唱“初遇樊家树”,细致地刻画了这位天真纯洁的卖唱女在不由自主中、在怯生生状态中与樊家树交流。盛小云表演拿捏很有分寸,她的说白总是轻轻的,断续的,脸面微低,不正视对方,又悄悄地侧过脸来欲看樊家树。因为她演的沈凤喜首先是希望对方多点几段唱,但沈是青春少女,不好意思开口,像那些跑码头的老江湖。在这样地与樊家树点点滴滴的交流中,沈的真纯可喜,樊的真诚纯朴和细致入微的同情心,双方互相吸引了。这回书情节简单,只是樊家树点唱,盛小云没有编排一些外插花来挑弄情节,她只是抓住了沈凤喜这位卖唱的贫家少女的性格特点,维妙维肖地表现她的心理活动,就将这回书说得娓娓动人。盛小云在《武松》选回《大郎做亲》、《叔嫂初逢》中也是重点刻画潘金莲的内心世界。她深深投入潘金莲的内心,浓墨重彩刻画潘金莲的情感变化,以情动人。潘金莲在花轿之内的喜悦、独坐洞房等候时的冲动、发现武大时的惊诧、痛苦、怨愤、绝望,都在盛小云的边说边唱边做中得到浓重的表现与渲染。这回书的最后,武大当然无可奈何,说愿意让潘走,潘在一连串紧张的考虑后决定留下来,这样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盛小云没有再以唱一曲了之,因为再唱就重复累赘了。盛小云完全用一连串的心理表白来演绎潘金莲的心理,在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展示中完成了潘金莲的去留决定。

评弹本是叙述性的说唱,演员较少投入书中人物内心。盛小云根据时代的审美变化与观众的欣赏心理的变化,吸收了话剧、电影重内心体验的艺术,她的弹唱加强了对书中人物的感情投入,人物心理刻画丝丝入扣,以情动人。在评弹蘩漪形象的塑造中,尤其发挥得深情曲折、淋漓尽致。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团感情的化身,当然这个角色适合盛小云的表演路子,我也知道许多年来她一直希望出演这个角色。但是演好这个人物不容易。蘩漪,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在什么意义上她“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的许多矛盾,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曹禺说,她的可爱在她的“不可爱”处。蘩漪,与评弹中的传统女性又绝不同,这对盛小云无疑具有挑战性。也许正是剧中角色深刻的矛盾和情感的深邃,激发了盛小云艺术创造的欲望。在两年的创作过程中,盛小云逐渐深入曹禺作品,领会文学原著精神,与剧本创作人员一起剖析剧中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蘩漪与周朴园的关系,蘩漪与周萍的关系,探索剧中人的前情往事,挖掘和体验蘩漪的内心世界。她以自己的聪颖、领悟与投入在心中形成了一个蘩漪形象。那是她自己心灵能够深深贴入、体验的“蘩漪”。她的蘩漪“心偏天样地高”,痛苦压抑而有火炽的热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她明确摈弃了舞台上那个传统的抗争、反抗的“反封建”的蘩漪形象。她的蘩漪具有女性的爱与柔的常情,她要爱,因为无爱而痛苦着、挣扎着。蘩漪与周朴园、蘩漪与周萍的关系,都由此获得解释。

蘩漪是评弹版《雷雨》的灵魂。盛小云饰演的蘩漪优雅而清傲、痴情而压抑、艳丽而乖戾、叛逆而痛苦绝望,在众多的蘩漪舞台形象中魅力独特。

盛小云是江南佳丽,水乡芙蓉,她的气质蕴含水乡清丽与古典美的韵致。她心灵敏感,一开书就能很快投入剧中人心灵。这是盛小云表演的一个特点。评弹《雷雨》第一回开始也是“喝药”,蘩漪出现在客厅。在这段书中,蘩漪在想什么?她抱着什么想法为何到客厅来?在《雷雨》的话剧演出中,这对扮演蘩漪的演员是一个小小的掂量。话剧导演一定要求演员把角色内心的行动想清楚,主角不能茫然无目的上场,她的内心视像与心理行动线应该清楚。但是评弹的叙述特点、演员在叙述中之于书中角色要跳进跳出,所以一般对此不是像演戏那样很强调。但是盛小云从开始就体验书中角色,她对蘩漪出现在客厅时的心理活动考虑得很深入。她认为,周朴园归家三天夫妻不见面,说明他们的夫妻关系已然紧张与僵化。蘩漪推说身体不好。盛小云猜测这种情况是第一次发生。蘩漪心里猜想,周朴园是否已经知道她和周萍之间的隐情了。当然蘩漪也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盛小云认为,这段时间蘩漪的内心状态主要是:紧张而烦躁。终于蘩漪出于礼节不能不下楼,但她内心按捺不住的想法还是要探测周萍对自己的态度究竟如何,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她已经觉察到周萍一直在躲避自己,而周萍的态度对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有着这样深入的内心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盛小云身着一袭绿旗袍宛如一朵出岫绿云飘然出现在书坛上,飘逸雅致、美艳端庄中透出紧张烦躁与压抑的痛苦。接下去的演出,是她在心灵的投入与体验中自然而然引出了一连串表演的细节:她斜坐书坛,细执纨扇,举手轻掠鬓角,那种怨妇的惆怅与痴情,又在尽量克制着自己紧张而烦躁感情的心灵状态立即幽幽感染了观众。她始而皱眉低首而端坐(对周朴园),继而怀抱琵琶而扬眉凝视(对周萍),忽而斜身起立而窥听(对四凤),她的一笑一颦,一个眼神,一次皱眉,都在细细传送出人物的内心。随着一声吟板“凝双眸,思绪纷繁”,忧郁痛苦的眼光直射向周萍的内心。蘩漪的这些微小的表演细节都是自然而然地连绵呈现,但其实都是盛小云精心设计的。就像她在《武松·大郎做亲》中饰演潘金莲,每次上台她都要带一方红手帕,红手帕是新娘方巾,她又用手绞红手帕来表达潘金莲内心的喜悦、紧张、痛苦与权衡。潘金莲这方红手帕在这回书中传情达意,十分醒目,这是盛小云在充分体验人物内心后,为角色寻找到的一个独特的细节——道具与手面。然而盛小云饰演蘩漪的这些带有细节的、丰富表情的表演都是有分寸、有控制的,它不是演戏,她还是在“说书”,是在叙述中增加了情感表演的成分。她塑造书中人物以情动人。 

第三回蘩漪恳求周萍带她走,周萍拒绝,狠心说道:“我恨不得你死!”此时的蘩漪彻底绝望了。盛小云没有紧接这句台词,她眼睛一闭,停顿了好一会,就像一把刀刺在心上的感觉,然后轻轻的、慢慢地表出:“现在的蘩漪彻彻底底地绝望了”, 把蘩漪的那种绝望、发疯前的冷静表现出来。然后说:“好,请你等一等”,这句台词她几乎是从牙缝里一个字一个字地迸出来的,把蘩漪心中底压着的火一般的激愤宣泄出来,因为接下来,她就要做惊天动地的事情了。

 

              

           

盛小云唱俞调婉转幽雅、清丽圆润,她的演唱以情行腔。传统的正工俞调在三回九转的行腔中包含了许多小腔、声调高低回环起落等精雕细刻的处理,犹如昆曲的行腔与演唱(俞调本就受昆曲影响),是以腔含情,情随腔显,情在腔中,以致于腔胜于情。这本是评弹作为传统说唱艺术的一个特点。这是一种歌唱,歌者(评弹演员)无需像演戏那样投入地唱,演员一竞唱功。徐丽仙、邢晏芝都在评弹演唱的情感投入方面作了发展。清丽圆润的嗓音加上字正腔圆的唱功,能够使盛小云的演唱脱颖而出。但是盛小云以其敏感的心灵投入书中人物,她要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她以情行腔、以情托声,情胜于腔,在演唱中充分表达书中人物浓厚的情致。于是她不是拘谨地一板一眼唱求工整,那样会显得刻意,她行腔的快慢舒疾、高低收放呼应着情感的喜怒哀乐、心灵的紧张收放,她的演唱既在比较自如的运腔中表达俞调的精雕细刻、细致工整,又在轻柔灵动中以委婉曲折的情感抒发动人。她在《雷雨》中担纲蘩漪的四段唱充分表现了她的演唱才情与风格。

“喝药”一段,周朴园突然命周萍跪劝“母亲”喝药,蘩漪猛然一惊,双目突转向周萍,在幽幽的、细长的吟板中轻轻唱出:“凝双眸,思绪纷繁 ……”,其音如一缕春蚕吐丝、两三幽泉滴珠,在幽幽中表现出蘩漪此时心中的紧张、惊讶、疑虑、探询的复杂内心。这一段与周萍的对唱中,盛小云以忧怨的、泣诉的柔声演唱俞调,意在表现蘩漪恳求周萍:“求你母亲两字休出口”。这段唱在全书的一个作用是重点表现蘩漪在周家受压抑的痛苦。

第二段唱是蘩漪以情留萍:“我是脱水荷花心已枯,你似阳光清泉来滋润我。一曲《惊梦》梦恍惚,《声声慢》里找回了我。”盛小云将委婉细腻的俞调唱得清新灵动,如行云流水格外含情脉脉。接着她与周萍发生争吵,从蘩漪反击周萍开始:“你最最对不起的那个人,是你曾经引诱过的痴后母。”上下手以蒋调、俞调轮番对唱五个回合,愈演愈激烈。她的蘩漪从柔情、压抑到爱恨交织、语言尖锐犀利,内心转换自然,曲调衔接转折充分表达出蘩漪的内心痛苦,被观众赞为将曹禺笔下的蘩漪演活了!

第三回盛小云一人分饰两角,侍萍历经风霜,苍老些,盛小云的表演动作也相应地质朴与粗放些。她演唱侍萍,需要分清侍萍与蘩漪两个不同女性的音乐形象与内心痛楚。她以自然嗓、中低音居多,基本音区在“135、”,镶嵌一些丽调的声腔和唱法,“俞夹丽”调,表现侍萍这位忍辱负重的女性经受的巨大的心灵挣扎与撕扯。当侍萍最痛楚时唱:“我要撕开天网让他们双双去,······哪怕千刀万剐磨骨扬灰,这地狱轮回由我承担。” 此时盛小云一改前面低沉的唱腔,用高音延持,运腔悲痛踉跄,字字含泪,把绝望的气氛和心情渲染充分。

蘩漪面对众人的大段唱是评弹《雷雨》的高潮,也是塑造蘩漪形象的核心唱段。盛小云深深地投入与理解了蘩漪的心。盛小云激情饱满,表情、眼神、手面互为呼应,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盛小云就是蘩漪,蘩漪就是台上的盛小云,盛小云的蘩漪形神具备。这孤傲艳丽的花在雷雨交加中的绝恋绽放。她被囚禁的、枯竭的心灵在茫茫寻找中迸发出血艳火花,在周萍身上交织成了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用火炽的热情和一颗强悍的心,做一次困兽的斗。用似唱非唱、似说非说的唱法——这正是评弹弹唱的特点——来表达人物的情感,缩短乐器弹奏音乐过门,以情托声,以声传情,酣畅淋漓唱出了蘩漪十八年的孤独与痛苦,渴望与追求,唱出了蘩漪的无奈与无悔,唱出了她绝望的叛逆:“母子相恋在三年前,一夜恩情胜千年。”“我不是你的后母,是你的姐。” “我今朝无怨更无悔,我窃喜一段真情见了天。”

在原剧中,蘩漪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拉出周冲来破坏。周冲不愿,蘩漪就骂他:“你不是我的儿子;你不像我,你——你简直是死猪!”“你真是糊涂虫,没有一点生气的。”对此,盛小云不赞同。她依据女性自身的体验,认为这不近人情,这使蘩漪不能获得观众同情。不管发生什么事,蘩漪对儿子始终是深爱的,她不愿伤害亲儿。根据盛小云的意见,在全剧最后蘩漪对周朴园、对周萍的大段唱后,周冲哭叫“妈妈,求求你!看在冲儿的面上,你就别说了!”执笔增加了一段对冲儿的唱:“一声妈妈心似绞,泪眼膜糊竟看不清冲儿在哪边?······我问心有愧独欠你;对不起冲儿!对不起冲儿!我要说上千万遍;面对娇儿口难言。” 盛小云用一句痛楚的高腔唱“千万遍”,唱出了蘩漪心中的愧疚,然后又转为低回婉转、如诉如泣:“我是面对娇儿口难言。”这段唱充分抒发了蘩漪的人性与母爱,对于蘩漪的爆发与挣扎之心是一个极好的丰富,将悲剧情感推向高潮。

                  2010年9月5日

                  苏州网师花苑读万卷堂

  

 

 

 

附:部分专家对评弹《雷雨》观后评价:

 

编导和表演都很到位,出乎意料的棒!使经典又一次鲜活起来。

         ——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戏剧影视学家

这个戏完成了从话剧到评弹、从30年代到21世纪今天的两个转变,既演出了爱情的真挚和复杂,又刻画了人性更深层次的东西,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

         ——钱理群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

话剧与评弹的这种结合,是非常成功,了不得。

          ——舒 乙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文史专家

他们的出色演绎使话剧经典和评弹艺术得到了一次携手的机会!

          ——王育生 《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这种改编既忠实于原著,又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心理描写方面对原著的精神是一种推进。

                    ——谢柏梁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主任

阐释精准,学术性强。

           ——童道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戏剧理论家

以蘩与萍为主线取舍创作得当,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感人,胜于原著,唱腔委婉,荡气回肠!

           ——邹 红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戏剧理论家

表演好,改编好。评弹把这个故事最集中最核心的东西,在一个凝聚的焦点中把心灵的冲撞,面对面地给您呈现出来。整个表演达到一种话剧无法呈现的艺术状态。

           ——刘 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史家

           

看了评弹《雷雨》,很兴奋,我觉得评弹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当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被说白与唱相结合,都被挖出来了,人物表现越来越好。评弹是有生命力的。

        ——吴福辉  现代文学史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戏剧研究——国内第一家戏剧研究学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