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blogfeiyunpu +好友
赵燮雨,网名主持。曾为上海工大副教授,专利代理人以及证券主管。现从事戏曲剧本电影剧本创作,并致力于推出红楼高学。email: zhuchi.bob@gmail.com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奖者名单

热度 9已有 659 次阅读2011-2-16 05:56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性的戏曲会演。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1952年10月6日--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京剧、评剧、越剧、川剧、豫剧等23个剧种的1600多个演员,演出了82个剧目,包括传统戏63个,新编历史剧11个,现代戏8个。     此章主席像四周布满鲜花,体现了文艺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方针。正面的红色是珐琅彩。这枚章背面编号有四位数,可以推算,最大发行量9999枚。

     一九五二年文化部举办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山西省文化厅把全省各晋剧团的著名演员集中一起组成了山西观摩演出代表团,经过排练,赴京参加了会演,所演剧目,本戏《蝴蝶杯》、回戏《打金枝》、折子戏《赠剑》。参加会演的演员: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乔国瑞、王银柱、张美琴、孙福娥、刘仙伶、冀萍、任玉铃、马秋仙、程玉英、筱桂芬、阎艾成、李喜龙。乐队组成人员有:申天福、冯万福、白晋山、张生严、张根只、陈晋元、刘柱、杜步信、王松林、药宪成。

    此次会演共历时三个月并进行了全国演员评奖。会演期间,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参加会演的全体同志并一起照了像。会演结束后,人员分散各自归团。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离京赴朝,总团团长为贺龙,老舍为14人总团副团长,刘芝明任文艺工作团总团长,马彦祥任文艺工作团副总团长。

    参加慰问团的北京市的艺术家有:梅兰芳、洪深、陈沂、史东山、程砚秋(第一总分团副团长)、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新凤霞、陈书舫、喻宜萱、王昆、张君秋、良小楼、白凤鸣、关学曾、尹福来、顾荣甫、魏喜奎、王世臣、李忆兰、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艺术家有:周信芳(任副总团长)、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汉高盛麟、陈鹤峰、王玉蓉、于宗琨、陈伯华;以及袁金凯、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市文艺处干部江山、考诚分别担任慰问团评剧团的协理员、辅导员赴朝协助工作与体验生活。

    在朝鲜前线,周信芳、梅兰芳合演《打渔杀家》,周信芳、马连良合演《群英会·借东风》,程砚秋演出《骂殿》、《三击掌》,程砚秋、马连良合演《审头刺汤》、《法门寺》、《甘露寺》、《桑园会》等剧,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亲切接见。各艺术表演团体在朝经过两个多月的慰问演出后,先行陆续回国。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奖者名单

 一、荣誉奖: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瑶卿、盖叫天。
 二、剧本奖(九个):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创作室集体改编,执笔者徐进、陈羽、宋之由、成容、弘英,原改编者南薇;
     评剧《小女婿》,剧作者曹克英;
     沪剧《罗汉钱》,上海市文化局艺术事业管理处创作研究室集体改编,执笔者宗华、文牧、幸之;
     川剧《柳荫记》,集体改编者西南演出代表团;
     京剧《将相和》,改编者王颉竹、翁偶虹;
     淮剧《王贵与李香香》,上海市文化局艺术事业管理处创作室集体改编,执笔者王健民、唐继师;
     越剧《西厢记》,改编者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文化部文工团越剧团;
     楚剧《葛麻》,改编者武汉市楚剧工作团;
     秦腔《游龟山》,改编者马健翎。
 三、演出奖

    一等(四个):
    京剧《雁荡山》,演出者东北演出代表团——东北京剧实验剧团;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者华东演出代表团——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
    评剧《小女婿》,演出者东北演出代表团——东北评剧实验剧团;
    京剧《三岔口》,演出者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第二团。
    二等(十八个):

    沪剧《罗汉钱》,演出者华东演出代表团——上海沪剧团;
    淮剧《王贵与李香香》,演出者华东演出代表团——上海淮剧团;
    京剧《白蛇传》,演出者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
    越剧《白蛇传》,演出者华东演出代表团——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
    豫剧《花木兰》,演出者西北演出代表团——香玉剧社;
    沪剧《白毛女》,演出者华东演出代表团——上海沪剧团;
    秦腔《游龟山》,演出者西北演出代表团;
    楚剧《葛麻》,演出者中南演出代表团——武汉市楚剧工作团;
    桂剧《拾玉镯》演出者中南演出代表团;
    闽剧《钗头凤》,演出者华东演出代表团;
    川剧《秋江》,演出者西南演出代表团;
    川剧《评雪辨踪》,演出者西南演出代表团;
    粤剧《表忠》,演出者中南演出代表团;
    汉剧《宇宙锋》,演出者中南演出代表团;
    淮剧《蓝桥会》,演出者华东演出代表团——上海淮剧团;
    晋剧《打金枝》,演出者山西演出代表团;   
    湘剧《琵琶上路》,演出者中南演出代表团;
    湖南花鼓《刘海砍樵》,演出者中南演出代表团。
    三等(六个):
    秦腔《一家人》,演出者西北演出代表团;
    河北梆子《秦香莲》,演出者天津演出代表团;
    晋剧《蝴蝶杯》,演出者山西演出代表团;
    京剧《兵符记》,演出者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第二团;
    评剧《女教师》,演出者首都实验评剧团;
    曲艺剧《新事新办》,演出者天津市曲艺工作团。
 四、演员奖(以下按剧种为序)
    一等(三十四个):

    马连良(京剧)     李少春(京剧)    叶盛章(京剧)    吴素秋(京剧)     张云溪(京剧)     

    杨宝森(京剧)     谭富英(京剧)    裘盛戎(京剧)    张春华(京剧)

    范瑞娟(越剧)     徐玉兰(越剧)    傅全香(越剧)

    新凤霞(评剧)     韩少云(评剧)    鑫艳铃(评剧)

    文觉非(粤剧)     吕玉郎(粤剧)    罗品超(粤剧)     郎筠玉(粤剧)

    刘毓中(秦腔)     苏育民(秦腔)

    丁是娥(沪剧)     石筱英(沪剧)    

    周企何(川剧)     陈书舫(川剧)

    李桂云(河北梆子)韩俊卿(河北梆子)

    徐绍清(湘剧)     谭宝成(湘剧)

    丁果仙(晋剧)

    陈伯华(汉剧)

    筱文艳(淮剧)

    李铭玉(闽剧)

    尹  义(桂剧)

    二等(四十一个):

    李万春(京剧)     张君秋(京剧)     李宗义(京剧)     李盛藻(京剧)     刘秀荣(京剧)

    李洪春(京剧)     赵荣琛(京剧)     张世麟(京剧)     云燕铭(京剧)

    吴晓雷(川剧)     周裕祥(川剧)     曾荣华(川剧)     杨友鹤(川剧)     许倩云(川剧)

    刘成基(川剧)     袁玉坤(川剧)     

    王度芳(评剧)     李忆兰(评剧)     菊桂舫(评剧)     杨福盛(评剧)

    牛桂英(晋剧)     冀美莲(晋剧)     张美琴(晋剧)

    陈剑霞(湘剧)     李福祥(湘剧)     彭俐侬(湘剧)

    王文娟(越剧)     张桂凤(越剧)

    宋上华(秦腔)     张  云(秦腔)

    史  雷(眉户)     黄俊耀(眉户)    

    何叫天(淮剧)     武筱凤(淮剧)

    解洪元(沪剧)     筱爱琴(沪剧)      

    金宝环(河北梆子)       

    王秀兰(蒲剧)

    郭西珠(闽剧)

    熊剑啸(楚剧)

    谢玉君(桂剧)
    三等(四十五个):

    尹月樵(京剧)    李幼春(京剧)    李金泉(京剧)    李林童(京剧)    景荣庆(京剧)

    朱秉谦(京剧)    徐和才(京剧)    许湘生(京剧)    骆洪年(京剧)    娄振奎(京剧)

    叶盛长(京剧)    杨盛春(京剧)    赵炳啸(京剧)            

    郭凤英(晋剧)    梁小云(晋剧)    王银柱(晋剧)    刘仙玲(晋剧)

    孟遏云(秦腔)    张新华(秦腔)    杨金凤(秦腔)    刘易平(秦腔)

    吕瑞英(越剧)    吴小楼(越剧)    金采凤(越剧)

    谢文新(川剧)    戴雪如(川剧)    陈淡然(川剧)       

    余少君(楚剧)    李雅樵(楚剧)    关啸彬(楚剧)

    贾桂兰(河北梆子)胡满堂(河北梆子)

    杨占魁(淮剧)    顾少春(淮剧)

    刘万春(桂剧)    秦志精(桂剧)

    何冬保(湖南花鼓)萧重圭(湖南花鼓)   

    笑  倩(评剧)       

    赵义庭(豫剧)    

    胡桂林(汉剧)   

    杨福鹏(湘剧)

    彭国珍(滇剧)      

    田  林(眉户剧)

    邓筱兰(江西花鼓)    

 五、奖状(四十六个)(以下按剧种为序):

    尚小云(京剧)     于连泉(京剧)     李桂春(京剧)     尚和玉(京剧)     姜妙香(京剧)  

    荀慧生(京剧)     郝寿臣(京剧)     秦友梅(京剧)     陈鹤峰(京剧)     马德成(京剧)

    萧长华(京剧)     刘奎官(京剧)     高百岁(京剧)       

    喜彩莲(评剧)     黄  晶(评剧)     金开芳(评剧)     夏  青(评剧)

    周慕莲(川剧)     贾培之(川剧)     张德成(川剧)

    吴天保(汉剧)     李春森(汉剧)     傅心一(汉剧)

    朱传茗(昆曲)     韩世昌(昆曲)

    郭兰英(晋剧)     乔国瑞(晋剧)

    李翠芳(粤剧)     曾三多(粤剧)

    沈云陔(楚剧)     章炳炎(楚剧)

    王天民(秦腔)     

    王庆林(河北梆子)

    李  卜(眉户剧)

    邵滨荪(沪剧)            

    罗元德(湘剧)      

    林秀甫(桂剧)

    段二苗(上党梆子)      

    许少康(邕剧)         

    其他类型:

    曲剧《新事新办》的乐队            沪剧《罗汉钱》的乐队
    评剧《小女婿》的乐队          

    刘如曾(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音乐指挥)     

    徐菊华(京剧《雁荡山》编导)       李紫贵(京剧《白蛇传》导演)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美术设计者。
    

 来源晋剧百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