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悲剧”话《吃鸡》,噩梦之前有辉煌
2010-05-10 16:30:32 作者:朱小棣
中国古代哲学里凝聚的智慧,往往是需要经历了一辈子的个人辛酸和付出社会代价以后才能深切体验到的。就说老子的这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吧。当我今天喝着苦茶又一次品味话中味的时候,正是在读了以其小品《吃鸡》而全国家喻户晓的喜剧和哑剧演员王景愚的自述(《幕后:王景愚自述》,新世界出版社 1998年版)之后产生的强烈感受。
凡是看过中央电视台1983年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的人,没有不记得小品《吃鸡》的。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小品早在此21年以前就已诞生。其背景也非常滑稽幽默。那是在三年大饥荒接近尾声的1961年,王景愚所属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广州演出,天天受到特殊待遇,有“闷罐鸡”吃。可是由于鸡烧得不够烂,吃起来费劲。年轻的喜剧演员王景愚就在饭堂里做了一套模仿动作,把大伙全逗乐了。后来为了要搞春节联欢,在众人的提议下就整出了这么一个小品,还在 1962年北京饭店的元旦晚会上把周恩来、陈毅都逗得笑得喘不过气来。当场为之配戏、从他身上拔出鸡毛掸帚的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后来又在1963年秋通过当时还只有黑白电视的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出。不过那时还寥寥无几没几个电视观众,当然也没几个人知道电视播音员赵忠祥。此是后话,表过不提。
不料年历牌刚翻了几页,到了1966年的“文革”,就有人贴出大字报指责《吃鸡》是在污蔑大跃进使人民吃不饱饭、肯不动鸡,而鸡毛掸帚更是恶毒影射伟大领袖。吓得魂飞天外的王景愚赶紧连夜上工作组申辩。当时这支由部队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倒是没有找他的麻烦,还巧妙地让人利用新大字报盖上了旧大字报。可是伟大领袖一声令下,这工作组也成了刘少奇、邓小平派来的黑线人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对于“文革”浩劫,我除了亲身经历和阅读文字史料,迄今为止还未见过有如王景愚自述中这般生动传神、催人泪笑的记载。在那漆黑之夜,专政组长耀武扬威地面对“牛棚”中的“牛鬼蛇神”,要他们汇报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心得体会。第一个被点名发言的是一位女演员。她战战兢兢地说,“我最近重新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这篇东西”,“你等等!你在说什么?你说这篇‘东西’?!”那演员登时面色惨白,急忙改口说:“不,不,这篇不是东西,不,是东西,不能说不是东西”。语无伦次的她被专政组长狠狠抽了一记耳光,赶到门外的雪地里跪在领袖像前不停地叩首,“鼻血滴在雪地上,像一朵朵陡然绽放的红梅”。
要说这女演员胆敢污蔑伟大领袖,那可实在是冤枉。早在“文革”之前,因偶然的原因在领袖接见外宾时曾有幸与领袖握手的她,曾兴奋地三天舍不得洗手,“人们也都抢着与她握手,为了是沾一点伟大领袖巨手留下的温馨”。
历史终于翻过了这丑陋的一页。中央电视台1983年的首次春节联欢晚会上,王景愚被安排与马季、姜昆和刘晓庆一块儿担任主持人并各自表演一个节目。王先是自报了表演《吃鸡》,后来又觉得不妥,要求撤换,遭到一致反对。姜昆说,“你是不是吓出毛病来啦?”马季说,“是啊,景愚心有余悸”。王是一个台上念台词麻利而台下一紧张就结巴的主儿,这会儿舌头打不过弯来,说道:“不,我没心余悸,我心没余悸……”,而马季则安慰说:“不忙不忙,慢慢说。是‘心有余悸’我的没有!——怎么成日本话了!”就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中,《吃鸡》作为节目被定了下来。
随着《吃鸡》的播出,王景愚一夜成名,家喻户晓。除了名人效应的正面作用之外,这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以至于后来上街谁指认出他为吃鸡的他就跟谁急。其中主要原因是受到同行们的不解和讥讽,说他放弃喜剧的正道不走去搞下三烂的左道旁门,以为他就是为了赚几个臭钱。从此他仿佛一辈子在清刷自己,不停地想要解释、自辩,却又徒劳,以至于哀叹那是自己“人生的悲剧”。
写到这里,王景愚的个人故事除去引发我的同情之外,令我感悟更深的却是“祸”与“福”的辩证关系。其实,在个人生活的小小福祸以外,全社会的祸福因果才是真正值得玩味深省的地方。回顾文艺界的历史,王景愚的笔下曾经这样写道:“1963年春天,可以说是自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以后的十四年间文艺领域创作和演出最繁荣最活跃的一个春天”。是啊,这是一个何等辉煌的春天。那么,后来的“牛棚”噩梦又是怎么来的呢?可见乐极生悲,焉能不防。 2009年7月12日
转自百家湖网站
备注:作者系哈佛研究员,我的网络好友以及合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