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吴淞烟雨 +好友
少年时代看沪剧,青年时代演沪剧,中年时代评沪剧。并非沪剧知音,只是沪剧友人。

深情缅怀革命先烈•共同追忆红岩精神——沪剧《江姐》观赏辅导讲座

热度 15已有 1544 次阅读2010-7-22 16:25 谈戏说曲

2008622日)

 

吴淞烟雨

沪剧《江姐》剧照(长宁沪剧团版,陈甦萍饰江姐,吴梅影饰孙明霞,吴淞烟雨摄)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这首歌的题目是《红梅赞》,它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举国上下、万口传唱的著名的唱段。

这首主题歌以“红梅”为歌咏对象,托物言志,以“梅”喻人,表达了江姐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尚情怀。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历史吧!

 

一、中国的丹娘——江姐

    

      江竹筠(江姐)烈士                 《黑牢诗篇》 

    江姐生于1920年,如果她没有牺牲,现在应该是88岁。按年龄,像我们这一代人该称江姐“阿姨”或者是“姑姑”;而现在的青少年应该称江姐为“奶奶”或“祖奶奶”才对。可是几代中国人,无论老幼都称她江姐。“江姐”成了新中国的一个专用名词,几代人都这样称呼她。

江姐是获得民主和自由的中国人对她的敬称与爱称。过去我们称她是丹娘的化身,是中国的贞德,是英雄的典型,是崇拜的偶像。江姐的事迹激动过无数人的革命情怀,影视中的江姐的形象唤起了多少青年人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可是江姐作为一种崇高精神,一种理想象征,一种人格的典范,在今天,在我们心中不仅丝毫没有被时光消磨,反而显得更加光彩夺目,楚楚动人。

她是美的标志:她那齐耳的乌黑短发,红色的毛衣,蓝色的旗袍,朴素本色的天然美,足以使那些被名牌包裹着的靓女俊男黯然失色;她是美的典范:她那为理想而战斗,为信仰而捐躯的神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风骨,足以令纸醉金迷的腐败者,追名逐利的贪婪之辈那龌龊、卑微的灵魂无地自容;她是美的化身:她把对丈夫、对孩子、对同志、对人民的真情热爱化作对信仰的无限忠诚 ……这些就是我们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仍然要用戏曲的艺术形式重新排演《江姐》的原因。

江姐,原名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3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经过3个月的复习,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江竹筠的十指,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

江竹筠受酷刑拷问之后,难友诗人蔡梦慰用竹签蘸红药水在草纸上写下了《黑牢诗篇》,表达了对江竹筠的敬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可以使皮肉烧焦,可以使筋骨折断,

     铁的棍子,木的杠子,撬不开紧咬着的嘴唇!

     那是千百个战士的安全线呵,

     用刺刀来剖腹吧,

     挖得出来的,也只有又红又热的心肝!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江竹筠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194911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二、江姐的艺术形象

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解放以后,人们并没有忘记江姐等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无产阶级革命前驱,并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缅怀他们、歌颂他们。我们先从长篇小说《红岩》谈起——

 (一)长篇小说《红岩》

        

     长篇小说《红岩》                                    歌剧《江姐》剧本及唱腔

 

长篇小说《红岩》的作者是杨益言和罗广斌。杨益言是19489月被捕的,关在渣滓洞楼上第二号牢房。他和以前关在这里的16间牢房里的近300多名革命先烈,受尽了军统特务的严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当时,年仅23岁的杨益言刚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胸怀救国之路回到故乡重庆,就被国民党特务盯住了。他是渣滓洞监狱中在19491127日国民党特务大屠杀前被亲友多方营救出的幸存者之一。小说《红岩》另一作者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被捕以后被关押在渣滓洞前不远的白公馆。当时的白公馆是关押“政治要犯”的地方。就在194911 27日深夜军统特务先对渣滓洞进行大屠杀时,由于兵力不够,把白公馆的所有看守特务人员抽调到渣滓洞集中起来屠杀共产党人,在白公馆敌特务空虚的情况下,罗广斌等18 名革命同志趁机打开牢门越狱而跑。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杨益言在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他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8年,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让中国青年出版社派人到重庆向罗广斌、杨益言等约稿,鼓励他们用长篇小说形式将重庆集中营里革命先烈与军统特务斗争这一历史题材充分准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同一年,重庆市委正式通知罗广斌、杨益言从事创作。在此之前,这两位年轻人在全国几家报纸上,根据当年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中的所见所闻和经历写了些纪实性文章。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小说《红岩》的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前夕,重庆地下党组织的革命志士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与国民党特务、军警展开顽强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鲜血和生命。作品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正是烈士们的鲜血把巍峨耸立的红岩染得更加红艳,犹如一部波澜壮阔、激越悲壮的革命乐章。

      连环画《江姐》

 

在小说《红岩》中,以烈士江竹筠为原型的“江姐”名叫江雪琴,江姐的丈夫名叫彭松涛。小说《红岩》问世以后,不久就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红岩》还被绘制成连环画,甚至漫画,可见《红岩》的深入人心。

(二)歌剧《江姐》

      歌剧《江姐》

 

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编著和排演的7场歌剧《江姐》首演于北京。7场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巅峰之作。该剧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首演于北京。剧中基本情节取自长篇小说《红岩》。故事描写全国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共产党员江雪琴受命到华蓥山领导游击队坚持斗争迎接解放。此时,她的丈夫彭松涛却惨遭国民党杀害,强忍悲痛的江姐不久也由于叛徒甫志高出卖而被捕。狱中,她和难友们没有屈服于惨无人道的威逼和刑法,以无畏的气概和激越的人格以及人生最后也是最壮丽的辉煌给末路中的反动派以有力的回击。为了革命利益,在敌人的酷刑面前坚贞不屈,慷慨高歌,从容就义。

7场歌剧《江姐》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出现了万人空巷看《江姐》的艺术效应。此后,各地方戏剧种争相移植。其中,由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筱俊亭联袂和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以及由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分别领衔的版本都曾风靡一时。196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歌剧《江姐》的剧本和曲谱。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为同名歌剧艺术片。

歌剧《江姐》自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以来,已经经历了41年时间。在风风雨雨的41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歌剧《江姐》驰誉海内外,196410月,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观看了演出。19651月,邓小平同志在广州观看歌剧《江姐》。

 (三)故事片《烈火中永生》和电视剧《红岩》

  

  电影《烈火中永生》海报(赵丹饰许云峰,于蓝饰江姐)

    电视连续剧《红岩》镜头(宋春丽饰江姐)

 

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成功拍摄了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故事片《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于1965年首映。剧中四川地下革命工作者许云峰由我国电影史上“重量级”的著名电影演员赵丹扮演,他曾经成功饰演历史人物李时珍、林则徐、聂耳等;而江姐江雪琴则由著名电影演员于蓝扮演。世纪之交,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电视电影《红岩》在中央电视台一台隆重播出,剧中江姐则由著名影视演员宋春丽主演。

(四)各地地方剧种移植演出《江姐》

    京剧《江姐》(程派青衣张火丁饰演江姐)

    交响清唱剧《江姐》

 

歌剧《江姐》1964年公演以后,全国几乎所有的地方剧种都先后进行了移植演出。这种移植方便快捷,现成的剧本配上剧种的音乐和套腔就成了。惟独京剧没有移植,因为京剧唱腔的格律极为规矩,讲究上下句都要在辙上,还得上句仄声,下句平声。2001年,中国京剧院把《江姐》作为庆祝建党80周年的重点剧目,歌剧《江姐》剧作者阎肃担任京剧《江姐》唱腔设计的戏曲音乐家万瑞兴、导演谢平安等一起商议切磋,前后用了一个多月,在歌剧《江姐》剧本的基础上,对唱词和场景做了有机而有效地改编。京剧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行当齐全,戏才好看,但如果用歌剧里的主要人物来套京剧的行当,旦角中青衣(江姐)、老旦(双枪老太婆),净角(游击队长蓝胡子)、丑角(蒋对章)都有,独独缺少重要的老生一行。阎肃大笔一挥,让在歌剧里始终隐身幕后的彭松涛昂首走到台前,江姐“仰望城楼上人头高挂”的场面也改为她混在围观人群中,亲眼目睹丈夫壮烈牺牲的全过程。京剧《江姐》成功演出后,不久又被拍成了京剧戏曲电影。

(五)舞剧《红梅赞》

    舞剧《红梅赞》

 

再来看看舞剧《红梅赞》。舞剧《红梅赞》取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发生在重庆歌乐山下渣滓洞狱中的真实事件,是歌剧《江姐》的姊妹篇。

粗重的锁链。黑暗的铁牢,不屈的志士在英勇地抗争。他们当中可以看到一对年轻的恋人,“小萝卜头”和他妈妈,“监狱之花”的母亲(开场时还是临近分娩的孕妇),“老大哥”、“齐晓轩”、“成岗”……和一位“疯老头”。其中最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是备受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当然也有在敌人威逼利诱下变节偷生的叛徒。

敌人末日临近,开始了疯狂的屠杀。志士们在烈火中永生。当胜利的曙光照耀大地的时候,彩虹搭起天梯,红日展开笑脸,万里长空,忠魂起舞。为了新的世界,为了新的中国,无怨无悔,欢庆新春。

 

三、关于沪剧《江姐》的欣赏

     

    沪剧《江姐》(长宁版,陈甦萍饰江姐)          沪剧《江姐》(长宁版,严凤芳饰双枪老太婆)

上个世纪60年代,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把歌剧《江姐》移植为沪剧《江姐》。今年5月,长宁沪剧团为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复排了红色经典沪剧《江姐》。512日,学校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和老师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前往逸夫舞台观看了沪剧《江姐》。学校党总支、政教处和团委决定在524日和25日利用我校的剧场优势,引进这出戏,并组织高一、高二全体同学观看。这以后,我区的兄弟学校吴淞二中、和衷中学、淞谊中学等也借我们的剧场组织同学前来观看沪剧《江姐》。

如果要欣赏沪剧,不懂得一点上海方言,欣赏起来就大打折扣。我国的汉语大致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与闽方言。吴方言在汉语中占据第二位,其历史也相当悠长。中国的戏曲幽兰——昆曲,即起源于吴方言区的江苏昆山。上海方言即称为“沪语”,它是吴方言中的一个分支。沪剧就是运用上海方言表演的剧种。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观看沪剧《江姐》?我想,除了通过观看《江姐》,学习和承传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以外,还有几点也是重要因素:

第一,通过沪剧《江姐》的欣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语文教学中必然涉及的四大文学样式之一的戏剧的特点。也就是同学们在观赏沪剧《江姐》的时候,可以直观地了解戏剧矛盾(或者叫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对推进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等重要戏剧特征。

第二,推广普通话,不等于排除方言。能够表现一个族群的文化特点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民族的传统节日,另一个就是区域的地方语言。我们在报纸上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信息,上海方言正在流失和缺失,现在的上海青少年中已经很少有人能讲一口比较流利和规范的上海方言了,以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很难物色到一名“沪语”播音员;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沪剧团也很难招到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的青少年作为接班人。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让上海的青少年学会讲上海话;甚至有学者呼吁,在中小学开设上海方言课程。我个人是比较赞同这种观点的,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在学校、在公共场合我们必须讲普通话;但是,保护方言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家庭、在私下里学讲上海话、会讲上海话也应该予以肯定。经常上网的同学一定知道,网上还有上海方言等级测试。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上海,在机场讲话的时候就和他的夫人先后用上海方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对上海人民的问候。记得宋楚瑜先生用上海话说“今朝来到上海,我伲斜气开心”。香港等地公民也以会讲上海话感到自豪。可见上海方言的魅力和影响。

第三,会讲上海话,对我们学习古诗词,了解古诗词中平、上、去、入的声调也很有帮助。因为在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而古诗词中的“入”声在上海方言中大量保留着,这对我们正确把握诗词格律、尤其是研究古诗词平平仄仄大有裨益。

从沪剧演唱的角度而言,沪剧的演唱和上海方言的特点相结合是十分紧密的。首先表现在用气和语气的表达,常有直接的关联。哪里要停顿,哪里要换气,哪里要过板连唱,都非常讲究。而在总体上又是强调一气呵成,使人听后淋漓痛快,这是沪剧唱腔的特色之一。其次,就是上海话的调门比较低,因此沪剧演员演唱主要是用本嗓演唱的,比较多的是口腔与胸腔共鸣。沪剧唱腔音域并不是很宽,所以沪剧唱腔犹如讲话似的,听来十分亲切。除了发声与共鸣以外,咬字也是沪剧唱腔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沪剧唱腔与语言结合的比较紧密,咬字几乎和平时讲话相仿,因此,平时上海话讲得比较标准,在演唱上就不成问题,在这一点上要比京剧、昆剧等其他剧种容易一些。

同学们,经典剧目《江姐》既没有武侠的刺激,又没有戏说帝王的搞笑,更没有青春偶像的甜腻,她却能给人崇高的震撼和灵魂的净化。我相信,沪剧《江姐》能给现代人一种久违的朴素之美和一种动人心灵的回归之美。

 

四、缅怀革命先烈,追忆红岩精神

对江姐等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们会明白: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我校校友、“红岩烈士”薛传道 

 

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们要感谢《江姐》,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使我们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共产党人江姐一心为党为民,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生是共产党人,死仍是共产党人。革命烈士用鲜血铸就的红岩精神,是我们的生动教材。先烈们对革命事业的那份执着,对党的忠诚,对信仰的追求在今天仍然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的教育意义。

请看,在2004年,上海歌剧院在上海大剧院复演歌剧《江姐》,使我们再次获得强烈的思想震撼和美妙的艺术享受,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尽管台上一代新人换旧人,舞台上急管繁弦,慷慨悲壮,一样动听,一样好看,《江姐》依然震撼人心。环顾台下的观众,多是黑发青年人,但是,每一场戏落幕,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剧中所反映的斗争生活已成往事,离开今天青年人的生活已很遥远,但是,观众们依然看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这出戏的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江姐》决不是仅有一个形式美的外壳。许多青年观众被这出戏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江姐》之不朽的原因所在。

一台好戏,它的生命力是如此长久,真是殊为难得。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是最公正和最有权威的考官。正因为《江姐》保持了它的历史真实,就更为真切动人。《江姐》已成为中国戏剧艺术中的一个经典作品。

最后,让我引用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今天的讲座——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