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zrj4891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我的上海情结

热度 3已有 755 次阅读2009-5-28 21:37

上海,很多人向往的大都市。离我50公里,我的亲属几乎全在那里,可是我很少去。

在大学上学时,食堂供应糖煮山芋,好多人都抢着吃,我们苏南人就喜欢甜点,我也不例外。可和我同舍的一位无锡同学却从来不吃,照说无锡人的喜欢甜是出了名的,我颇感奇怪。他告诉我,在苏北插队8年,山芋是主食,那些年一年到头就吃那东东。以至于他一看见那玩意儿,胃酸就会大量分泌。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真是无所不在,我和上海的关系就和那无锡同学和山芋的关系似乎类同但又不同。

那年头种田上面布置的花样挺多的,而且一旦布置下来谁也不敢违反。秋天麦子下种后,上面布置要用上海垃圾作肥料。整个冬天,苏锡常地区的农村纷纷开船涌进上海,瞄准那弄堂口的一只只垃圾箱开展那争财夺宝的战斗。

到上海装垃圾那是公认的苦活,生产队的男人每班4人轮流上阵。因为我的身份特殊所以不参加轮流而是常驻,整个冬天我就来回于上海和生产队之间。

那是一条10吨的木船,规定每周来回一次,第一天一般上午5点开船,拼了命的拉纤可以在晚上10点左右到达上海沪宁路桥下的垃圾码头。接下来的4天负责把船装满,余下2天回生产队卸掉。

都说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竞争意识是如何如何的强。凡参加过上海垃圾大军的其实对竞争这个概念的认识丝毫不会比现代人差。那时上海的垃圾大军可称得上是千军万马,要在4天内装满那条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线路选择错误,正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呈现在你眼前的只会是一只只底翻天的垃圾箱,跑上一天或许就是空手而归。要在这般残酷的情况下取胜有很多学问需要研究。经验主要靠积累,象我这样整个滚打在垃圾中的人物毕竟不是很多,所以我们一般4天中还可以有那么半天或一天用来逛逛街。

首先,上海的那些街道、弄堂的入口、出口要非常熟悉,就象画一笔画那样,路线要合理,避免重复地来回而浪费时间,更不可进入死胡同去碰壁。其次,了解垃圾的分布,哪些地域人口密度大,属于贫困地区,煤球炉数量多(煤灰多),菜皮多。哪些地域人口密度小,属于高档地区,并已经用上煤气,根本没有煤灰,也很少有菜皮。另外还要了解各个地区大致的倒垃圾的时间,以达到准确无误。说起来很可笑,那时候碰上一只装满了垃圾的大垃圾箱,其兴奋的程度不亚于现在年底老板递上一个特大红包。凭着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我经常会和那3个同伴一起每天兴奋上好几次。

后来,只要去上海,总是很关心那些垃圾箱,和老婆在大上海逛马路时,看见弄堂会不由自主地跑进去看看那久违的老朋友,还必伸头观察一下那里面有多少货。好几次被老婆提醒是否需要去精神病院作个诊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先是垃圾箱里没有了煤灰,接着是没有了那上下两个口垃圾箱.到现在连弄堂也没有了.逛来逛去见不到一个老朋友,倒似乎很有点失落感。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