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沪剧网 首页 网友原创 查看内容

从“沪剧会馆”为一个普通观众特殊参观而想起

2016-2-28 10:42| 发布者: 剑鸣视点| 查看: 4668| 评论: 17|原作者: 骏良

摘要: 久闻上海沪剧院在天平路院部的办公楼底下设立了一个“沪剧会馆”。一直想去参观,但不知是否每天对外开放。 昨天有事去淮海中路后,看一下时间,十点刚过。哎!离天平路很近,不是刚好顺便弯过去参观一下。据报上 ...
        久闻上海沪剧院在天平路院部的办公楼底下设立了一个“沪剧会馆”。一直想去参观,但不知是否每天对外开放。
        昨天有事去淮海中路后,看一下时间,十点刚过。哎!离天平路很近,不是刚好顺便弯过去参观一下。据报上介绍,我知道会馆是从上海沪剧院的淮海中路侧门进出的。
       在门口一看,古色古香的飞檐,与其风格相吻合的两扇大门旁嵌有一副对联,倒有点气派。可惜来的不是时候——铁将军把门。墙上也没标明开放的时间。遗憾!
       既然来了,总想了解一下再走。就走到沪剧院天平路的正门,想进去询问一下什么时候对外开放。正巧碰到演出经营部的李主任。他一见是我,很客气地招呼我去他办公室小坐。寒暄后,问我来意。我说慕名而来,想参观“沪剧会馆”,但遇到闭门谢客。
       他说,现在还没有固定的开放日子。你是沪剧老观众了,不能让你白走一趟,特事特办。随即马上联系院办公室,请人送来内室的门钥匙,他一对一地陪同我参观(观后他才告诉我,他是很忙的,上午在考虑演出安排,午后还要去郊区联系)。
       我说,我好大的面子,主任亲自陪同,给我一个人参观。他说,你是“特殊沪剧观众”,要特殊参观。
       我看沪剧院的整个房屋布局,估计原来是连体的、独立的高档场所。会馆设在底层,正门开在靠淮海中路的一边,后门直通院部的办公楼。
       我今天是标准的“走后门”。会馆的面积虽不大,但环境布置却相当典雅,是几间房打通连起来的,家具摆设也很精致。我打量四周,见一间房的墙上两边挂着老一辈沪剧表演艺术家放大了的生活照。除了剧院合并前的原人民沪剧团和爱华沪剧团多位名家外,其他剧团的名家如王盘声王雅琴杨飞飞顾月珍施春轩等等,一个也不少。看来上海沪剧院作为国家院团是尊重前辈艺人、颂扬他们为沪剧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另几间房布置了沪剧院和原人民沪剧团历年来演出的经典剧照,原爱华沪剧团的几幅名作剧照也在墙上。一些早期的作品,我受年龄限制,如《龙须沟》《董小宛》等没看过外,绝大多数的戏我都看过,有的还不止看过一遍。
       看了这些栩栩如生的剧照,我感到十分亲切,当年沪剧百花园里姹紫嫣红,繁花似锦。仿佛当年坐在剧场里看到的生动、热烈的场景就发生在昨天、前天。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沪剧啊沪剧,这种场面你何时能再现!许多老观众在翘首以待着呢。
      从五十年代后期到今天,我看着上海的六大沪剧团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是沪剧在这个兴旺历史时期的最好见证人。
我希望有关的各级领导和中青年沪剧工作者也来参观沪剧会馆,看看这些珍贵的剧照(当然还不包括其他剧团的许多优秀作品),比照现状,传承沪剧这个上海地标性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们肩上的责任重如山啊!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一系列极其重的要讲话。有幸的是上海沪剧院茅善玉院长代表上海文艺界也参加了这个纲领性的会议,亲耳聆听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个会议对文艺界来说是一个信号和机缘,文艺要发展,沪剧要复兴,而今迈步从头越,希望再迎来一个艳阳天!
       会馆里最大的一个厅看来是报上介绍的给孩子们学沪语的地方了(我在书架上取了一份“沪语训练营”的介绍)。
学习沪语从娃娃抓起,继承和发展沪剧也要从孩子们抓起。这就对头了。
      今天娃娃们在会馆里学沪语,明天极有可能从这里会培养出来几个沪剧演员来。
      听一个姓刘的朋友说,在读的新一届沪剧班要在今年暑期进行学习汇报演出了。他十八岁的儿子在学唱“解派”。他把录在手机里儿子演唱的录音放给我听。孩子的嗓音虽稚嫩了些,但“解派”的味道还是浓浓的。他说,学馆的老师抓得紧,儿子也好学。
      沪剧会馆抓学习沪语(报上介绍说也穿插了学沪剧唱段)、沪剧学馆连续在培养接班人,双管齐下。我看到了沪剧的希望,沪剧的明天。
       参观后李主任请我再坐一会儿聊聊。谈谈他的想法,听听我的意见。一会儿已到午饭时分。他挽留我吃他们的工作餐,我们边吃边谈。
        李主任的思路很清晰,与时俱进;对目前沪剧现状的分析,对工作对象的定位非常对路。沪剧要生存、要发展,市区的老观众已经定型了,是跑不掉的。但要多到郊县和邻近上海的地方去,多争取青年人,到大、中学校去是他工作的重点。
       对目前沪剧演出的题材和形式,他说要根据不同的观众层次、不同的年龄结构、不同的场合,作不同的安排。他按照这个思路,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
       今天我不是和大家讨论沪剧继承和发展问题。李主任谈了很多,一些想法也很前卫,以后可专题论述。
       李主任很客气地说,你是老观众了,看的戏多,信息和反馈也多,希望以后与他多交流和沟通。我说,承蒙你看得起,我可以这样做。
       因他下午还有安排,我想抓紧再提一个不成熟的建议。他不是说要开拓剧目题材的问题吗。我推荐一个现成的剧目——原爱华沪剧团演过的《桃李颂》。理由:
       一、剧目受欢迎
       这是爱华在文革前、六十年代二度演出的剧目。虽相隔五十多年了,但戏里有五、六个唱段非常受欢迎。沪剧爱好者在广泛传唱,可以说在有“沪剧大家唱”的地方,总有人在演唱这些段子;电台也经常播放它的录音。
       一部戏有一、二个段子在演后能传唱已经不错了。往往是好多戏演过后剧团不再重演,也没唱段流传开来。《桃李颂》有这么多唱段还久唱、久播不衰,这是不多的。可见这部戏在观众中是有顽强生命力的;
       二、题材教育性强
       戏的时代背景写是四十年代后期反内战、迎全国解放的事。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领袖穆汉祥为主的大学生们,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配合全国解放,排除来自校内外的各种势力,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故事。适合对大家,尤其对是对青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配合庆祝建党、建国活动时演出为佳;
       三、演出成本低
       这是写大学生为主的戏,尤其是服装一项比较朴素,比西装旗袍戏化费少。原爱华演出时男演员以寸衫、布裤、翻领衫为主,个别的穿长衫,女演员以浅蓝、淡灰、藏青等布旗袍等为主。为迎合现在观众审美要求,可略作添加改动;舞、美不豪华,灯光和效果也简单;
       四、沪剧院有独特的人才优势
       戏中的大学生与现在青年团演员的年龄相仿,容易演。满台俊男靓女,生气勃勃。体现“人无我有、一家独好”沪剧院的人才优势。这是其他沪剧团体无法具备的。
      青年团的演员可全部出动。据我个人看法,现有优秀青年演员基本上都能对上角色。原来袁滨忠韩玉敏的角色可由丁叶波、王祎雯演,凌爱珍的由朱麟飞演(当然可设A、B角)。王森、金世杰、施佳杰、韩朝群等对号入座都非常得体。
      戏里最后一场,主人公在牺牲前有大段唱腔“党啊!我的母亲”,把在监牢里一人独处、赴刑场前的冷清场面由袁滨忠一曲唱完而推向高潮,这时戏才结束。让观众在受到强烈鼓舞下,而不是满怀悲伤地离开剧场。
       为了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同时让袁派的继承人钱思剑有一个发挥的机会,也增强戏的号召力,由他来加盟,演出最后一场,那就更好了。
换位思考,就是青年团作配角,依靠现有的中青年演员来演也能胜任。钱思剑、李建华、凌月刚、吕贤丽徐蓉程臻王丽君等出场也可以。当年爱华演出时,演员的年龄早过了青春靓丽时期,化妆后造型也是很好的。
        五、能争取青年观众
        这个戏原来的观众基础较好,可先在市区演出几场,吸引老观众,扩大影响。更重要的着眼点是要争取年轻的观众。可安排到大、专院校去演出。也可组织高年级的中学生观看。让青年人了解沪剧,进而热爱沪剧。
       主人公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领袖,作为烈士,现在校园里还竖着他的雕像。我想演出这个戏会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的配合和支持。
       这样的题材其他大专院校也会欢迎的。所以说不可能是只演了几场就草草结束了。
       六、其他有利因素
       1、当年主创人员有几位还健在。
        原剧作者倪耀初随爱华团并入沪剧院,在本院退休。他还保留着原剧本(去年他还送了我一本复印件)。可请他根据现在演出的要求,对剧本进行压缩、增补、修改,我想他决不会推诿。
       导演也可请原来的王育老师。她和倪耀初一样进沪剧院的,也在本院退休。她已经为青年团排过《红灯记》等几部戏了,对该团演员非常熟悉。由她来执导这部戏,很容易与青年们沟通。
       戏里主要演员韩玉敏老师也健在,前年她还在青年团收徒,也经常参加沪剧院的大活动。她艺高,责任性强,请她作辅导老师是最恰当的事了。
其他还有几位老同志,还保留着沪剧情结,请他们提供、回忆一些演出的情况,他们肯定会支持的;
        2、《桃李颂》还有留有完整的录音可借鉴、参考
         当年录音设备条件差,剧场的噪声多,以致全剧的录音的质量不很理想,但还能听得出。
        因我事先没作准备,因此有感而发。看来李主任被我说得动情了,他向我再三致谢,并向院部推荐。
      今天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沪剧观众却享受到参观“沪剧会馆”的特殊待遇,又有机会提出建议,真是荣幸啊!我把它写出来,与广大网友共享。
                                                                                                                                                                                                                     骏 良
                                                                                                                                                                                                     2016年2月27日晚
我有话说......
  • 沪梦缘 2016-2-28 09:09
    陈老师的这篇记事性的报道非常好文笔相当赞!阅读后让沪剧戏迷对我们上海沪剧今后的发展增强了心信,并且据理举荐了优秀剧《桃李颂》我力顶陈老师!
  • 滩簧西乡调 2016-2-28 10:19
    陈老师所言极是!也顶一记!
  • 沪剧吧老迷 2016-2-28 11:51
    骏良老师的建议很有创意!
  • 留玉米 2016-2-28 14:06
    谢谢骏良老师上传
  • 开心沙龙 2016-2-28 15:10
    谢谢老师上传精彩报道让大家分享!老师醉心于沪剧情真意切,令人动容!老师的建议非常有创意!沪剧院能采纳的话那是件幸事!祝老师的愿望能实现!老师的愿望也代表了广大沪剧爱好者的愿望!
  • zxhanmimi 2016-2-28 15:12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