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专访: 资深戏迷准备为沪剧名家举办 两场个人演唱会 前两天我在中国沪剧网的“沪剧音频”栏目内看到资深戏迷、一代沪剧宗师筱文滨的关门弟子李伟强(网名“文派传人”)要为其师举办“文派”专场演唱会的报道,颇有感触,思考有余,特撰本文。一告网友。知其良苦用心,并向沪剧网友提前透露一些他的“内部消息”。二为其积极作为点赞,希望大家尽力支持和参与。 现在专业院团为前辈、名家举办个人演唱专场乃是常事,观众早已见多怪不怪了。 院团(包括主唱者)准备充分了、认真投入了,而不是敷衍了事的,那演出质量一定是上乘的。观众看了后,觉得院团(包括主唱者)对流派传承工作是到位了,也真正体现了某一个流派特色,买票来看是值得的。反之观众看了后说这种演唱会还是不办的好:院团(包括主唱者)等承办者借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搞了大排场,有的还出高价请了跨界的人马,形式化地搞了一下。反正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自己不拿出钱也不心痛。不管效果如何,反响怎样。总算演出上有了新作为,指标也完成了,年末总结也有业绩可写,对上对下总算有个交代了。而一些演员平时演唱的与这个要颂扬的流派浑身不搭界,也没有潜心去钻研这个流派唱腔的精髓,只要我不坐冷板凳,奉命演出,应付过去就可以了。院团则不管这个演员唱得好不好,他的条件是否适合唱这个流派。一句话大家“拉了篮里就是菜”,混过算数,完全是在“捣浆糊”。 我对专业院团的沪剧演唱会是每场必看,几乎不落空。我认为是有上面这样的情况。也感到近年来的沪剧流派演唱会的质量跟过去八十、九十年代比真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说希望以后要搞沪剧流派演唱会,特别是专业院团,一定要搞得好。如条件不具备,时间不成熟,宁缺毋滥,不要搞了。要不要让观众看了中途就没劲“打瞌睡”或是一出剧场就“骂山门”。而且近年来沪剧的票价应该说是不菲的,看沪剧的是中年工薪阶层和退休人员居多,买一张票来看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大家希望举办一些沪剧发展史上有过贡献的前辈、但没有人为他们举办过演唱会的,在现在为他们进行艺术传承。这样一是颂扬他们的功绩,二是可以让后辈学习、借鉴,三是传统剧目、优秀遗产不至于失传。 可喜的是终于“冷镬里爆出了热粒星”。明知有些前辈、名家的流派演唱会没人搞过,是难搞的;有的专业院团不想搞,或不敢搞,也搞不出的。焦点在此,偏偏是有人主动去接这个“烫手山芋”、敢啃“硬骨头”。这个勇敢者就是“文派传人”李伟强。 说来也巧。沪剧网友、媒体人“乙九丸”(李耀宇)先生近日出了一本新书《感觉上海——说事就诗365首》,30日下午相邀现在深居简出、很少在公众场合出现的我参加他的新书签售会。在热烈、隆重的气氛中碰到了李伟强老师。因网上介绍他要为其师举办文派演唱会的事只露了一个头,要知其详如何,还听下回分解。我认为这是个新闻热点。会后我立马抓住这个机会对他作专们采访。 李老师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为我详细介绍了演唱会的安排。从中我不仅了解了“文派”演唱会的个中情况,还带出了一个沪剧网友们和戏迷们喜闻乐见的“副产品”。 有关文派演唱会的情况网友们可参阅他在沪剧网中的“沪剧音频”栏目内刊登的内容,他已经开诚布公了。我把采访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补充一下。 我是孤陋寡闻的。就目前而言,活跃在沪剧舞台上,经常演唱“文派”的演员几乎没有,不论是专业的或业余的。一是筱文滨先生谢世的年代已经久远了,好多中青年人对他不了解;二是限于那个年代的条件,他留存的音响资料极少,这不利于推广;三是有的文派优秀弟子如沈仁伟等,由于年事已高,不再登台。 作为筱文滨的关门嫡传弟子,李伟强深谙其师流派的精髓,加上本身的刻苦钻研,认真琢磨,又广泛采集乃师的录音资料,故具满腹的“文派”真谛,又是年富力强。他完全可以继承乃师之衣钵。 据我一空之见,可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文派”专题演唱会只有他有“本钱”能搞,而且他还有较强的会务组织能力,能搞好。这不是每个喜欢演唱《三国开篇》者都具备的(包括沪剧专业人士),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即使你有唱“文派”的好嗓子,但肚里货色没他多,这厚积薄发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他能举办“文派”演唱会的先决条件。 业余的戏迷在包办专业的活动,要搞这样规模的流派演唱会,这在沪剧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 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了好多朋友、企业家的支持,据说上海沪剧院也在各方面鼎力相助外,还包销一部分票子。这又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奇事。沪剧院能开门办演唱会,主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足见是为了繁荣沪剧事业、继承、发展流派的诚意。我为上海沪剧院鼓掌、叫好。看来茅院长出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全国文艺座谈会没有白去,贯彻党中央的精神是积极的。 有关这次演唱会的剧目大家可参见网上公布的内容,我不展开了。我强调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演唱会由李伟强担纲,一人唱到底,演唱的绝大部分是筱文滨先生的曲目,有的还是比较冷门的。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文派”的曲库。在他换彩衣的片刻时间里,还邀请嘉宾助唱。而嘉宾也特别愿意参与这场又特别意义的演唱会。 演唱会的伴奏初定用九个民族乐器。乐队的位置则放在舞台上。全场伴奏不用乐谱,完全是按原汁原味的传统唱腔即兴发挥。邀请名家乐师有主胡唐仁忠、鼓板王宝华老师等。 我称李伟强这个“文派传人”是个不可多得的“活宝”。像他这样熟悉“文派”、熟悉大部分男声流派、同时熟悉大部分女声流派的戏迷,在沪剧圈内(包括专业的)是位数不多的。我几次听他演唱男声、模仿女腔的各种流派,实在惟妙惟肖。人家尊称为“沪剧老观众”、几十年耳濡目染沪剧各种流派的我,也对他佩服至极。可见沪剧在民间也人才辈出,藏龙卧虎。 这个文派演唱会的好多曲目在演唱技巧上是高难度的,可以说一般的专业演员也望而生畏。有的曲目字幕也很难打,不仅要跟上极快的速度,而且不能打错一句,不然的话,后面全都乱套了。听说有专职打字幕的工作人员还没开演唱会就为打字幕而害怕了。 演唱会邀请熟悉传统戏的沪剧院老人马周中庸担任导演。演员一共只有七位,不是名家就是名票。 演出初定在今年六月份,准备举行两场,借座于天蟾逸夫舞台。 亲爱的戏迷朋友,欣赏这种传统的骨子老曲目,机会极少极少,你千万不要错过啊! 我对李老师说,到时候我来连看两场也不嫌多。我还要动员周围的喜爱沪剧的朋友一起来看,甚至动员外省市的沪剧网友也来欣赏喝彩。 李老师,请你抓紧时间对剧目再再作充分的加工、提高吧。当然你是胸有成竹,稳坐钓鱼台,早唱得滚瓜烂熟的了。“临上轿子再穿耳朵已经来不及了”。靠现在再学,再练是不可能的了。 这是其一。我上面说过的“副产品”是李伟强这个专门搞沪剧流派演唱会的“专业户”(我想可以这么说),除了文派演唱会外,他还想搞几个演唱会。 他和他太太、筱霞啡老师(沪剧网名“小荷花”、师从沪剧名家小筱月珍)主办的“东方明珠苑”已经成功举办过多期沪剧演唱会了。去年我被邀请参加了他们举办的“石筱英 邵滨孙 筱爱琴沪剧流派演唱会”。 在李伟强的计划里,今年还将举办几个沪剧流派演唱会。它们是近期的“丁是娥 解洪元”、计划中的“杨飞飞 赵春芳”和“凌爱珍 袁滨忠 韩玉敏”等名家的沪剧流派演唱会。 看来他大有把所有的沪剧名家演唱会都要搞遍之设想,而且都分步在安排、实施之中。我知道他是非常尊敬沪剧老前辈的。 丁解和杨赵的演唱会分别由上海沪剧院和杨赵的亲属举办过了。他尊重这些有杰出贡献的老艺术家,业余再来举办一次也不为多,据说还有新意呢。 我要重点说的是昨天他还与我专门谈起举办“凌爱珍 袁滨忠 韩玉敏沪剧流派演唱会”的事。事情是这样引起的: 2014年10月26日由我主编的《凌爱珍 袁滨忠 韩玉敏沪剧唱腔选》一书出版发行。在签名售书活动结束后,为扩大这三个流派的影响,又为签售活动增加娱乐性,就安排了以这三个流派为主的沪剧大家唱活动。我们事先有准备地约请了几位专业和业余演唱者,也有意让参会的读者临时可报名演唱。结果来了许多读者和朋友,把售书和演唱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因时间紧,排练少,演唱又带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故现场气氛是热呼呼的,好多人轮不到演唱。 活动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好多读者和戏迷拉住我的手说,希望这样有意义的演唱活动多举办几次;也有的希望我领头,组织“爱华沪剧沙龙”,定期演唱,让这三个流派发扬光大。 我十分感慨,想不到爱华沪剧团和人民沪剧团已经合并掉三十多年了,剧团早已不存在了。凌爱珍、袁滨忠这两位艺术家也故世三、四十年了,韩玉敏年事已高,很少登台。但他们在沪剧观众中的影响还是那么强烈,那么深远。 但我心里是有数的。这次演唱活动,准备工作不充分,排练没到位,发动面还不广,没有完全体现这三位艺术家的全面风采,好多节目质量没达不到高标准。当时只不过应景点缀一下气氛而已。 不过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心愿——什么时候再能为这三位艺术家举办一次高质量的演唱会? 谈何容易,组织工作要花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办到和办好的事。 我想到了李伟强。 明年12月28日是袁滨忠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的忌日。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举办演唱会是最好不过了。我请人把这个意图告诉给李伟强。信息是带到了,回复也来了,他决定承担这项工作。这天我和他谈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举办“爱华演唱会”的事。 那天我们谈了很久,初步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1、 明年是袁滨忠逝世五十周年。按我们南方人的习惯,有关活动“做九不做十”。 准备今年下半年的适当时候(尽量接近十二月份)举办“凌爱珍 袁滨忠 韩玉敏沪剧流派演唱会”。 考虑凌爱珍是袁滨忠的领路人,韩玉敏是袁滨忠的“黄金搭档”。三人各具流派特色。他们长期同台,相当益彰,演唱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三人组合演唱会十分合适的; 2、 在大范围里选择合适的专业和业余人选,演唱三人的曲目,力求精益求精; 3、 演唱曲目尽力挑选精华和没有发掘出来的精品。 比方说凌爱珍的,李伟强已经准备了她和筱文滨早期演唱的曲目以及凌爱珍早年演唱的《秋水明灯》《釵头凤》等剧目;袁滨忠和韩玉敏的也多选用流传比较少的曲目。以上这些曲目希望在这次演唱会后得到传承。 4、 根据我上次初步举行的活动来看,人气是足的,情绪是高涨的。这次活动希望有识志士齐来参与和帮助,挑选最佳的演唱方案和人选,提供各方面的材料和信息,集思广益共同来办好这次演唱会。 这次采访,使我信心十足。我相信“东方明珠苑”在李伟强夫妇的领导下,各种演唱会会越办越好;李伟强学习传统,继承、发扬传统的的理念会越来越深入人心。沪剧这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传承。 愿李伟强举办的演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对李伟强长期以来对沪剧在低迷时期做出的积极努力表示感谢! 预祝沪剧网友们合家健康、春节快乐! 骏 良 2016年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