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里戏剧大舞台播放了宁波甬剧团青年演员的采访,大家看了以后纷纷表示出对其中青年演员苏醒的赞赏,尽管上海观众对甬剧的熟悉程度不如沪剧,对甬剧也不是很内行,却都异口同声说,苏醒不论是唱甬剧还是唱沪剧,都很有韵味。 韵味,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同样一个唱段,不同的人唱,往往会感觉到这个人唱有韵味,那个人却像唱歌,尽管并没有走音也没有跑调,像早期,观众就曾经评论过,吕贤丽尖尖的嗓子像唱歌,就不如茅善玉有味道。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很奇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所以连一些拉琴的老法师都说,韵味这个东西,连谱曲都是谱不出来的,只有靠唱的人自己发挥,自己的悟性。 戏曲韵味,真不是“作曲”的人谱123,我就唱哆来咪,你谱321,我就唱咪来哆这么简单。 唱戏讲究个“唱”,听戏讲究个“听”,音是原材料,字和腔就是产品,所谓“味儿”,既来自演员戏曲化的发声和用嗓,也来自戏曲化的咬字和行腔,演唱者的技巧贯穿其中。 以前学京戏,要唱出个“味儿”来,要让人听出你唱的的确是“余派“,的确是“程派”,为了一个字,一句唱词,反复琢磨一个星期一个月是平常事。 而现在青年演员学沪剧,老演员教学生,还有这个认真劲吗? 青年沪剧演员是不是也该向小剧种的青年甬剧演员学习点什么?为啥人家就要比你有韵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