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使用伴奏音频 “卡拉OK”,原本是为居家自娱自乐唱歌消遣而研发。戏曲使用“卡拉OK”伴奏方式(过去是磁带,现今为碟片),专业演出与业余“白相”应该是各有不同原因的,这里不加展开。 要强调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戏曲唱段都适合用伴奏碟,譬如:有大段清板的沪剧基本调。 那年许帼华个人演唱会,《阿必大》“弹棉花”放的是伴带,结果好几个地方“脱开来”了,包括“过门”处也会“出毛病”(比方伴奏碟做的是“两记半板”的过门,演员一记半板接唱了,用现场乐队绝对是不错的,但现在就不行啦)。 说唱也是如此。黄永生用伴奏带伴《金铃塔》,也在“绕口”接落腔时不止一次发生过不同步的现象。 业余的呢?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次在徐家汇街道文化中心,听一个说唱爱好者用伴奏碟唱《山》(有现场小乐队的,那时正好轮到让他们休息片刻),结果“狠”到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配拢”过。唱毕黄先生上台,说:“能这样坚持唱到底,我老佩服伊的!” 7.12.我们参加了天平“红戏会”。整场演出除了第一个节目,其余都用伴奏碟。我是坐在乐队伴奏区看的,沪剧《母子岭》“手拿一朵红玫瑰”与另一个节目能做到同步配合(唱“红玫瑰”的俞惠娣事后对我说:“思想极紧张,独怕脱开来”),其余可说只只有毛病,大多是演唱比伴奏慢(尤其是齐唱,一个人“拖”了便整个一道慢了下来);还有一个普遍问题是“过门”到了未“出口”,为了“跟牢”伴奏音乐而造成唱句缺字不完整(以后电台会播放,大家可以听一听)。 解决之道:平时多多练习,做到连唱词带过门统统背出来。换言之,用伴奏音频,比平时与现场乐队合作要多化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乐队时你是“主”他们会跟你(碰着只知道照谱“死做”的另当别论);而使用伴带,它是“机器”,除了演唱者去“就”伴奏音乐,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在一般人看来,磁带容易“轧带”,碟片不会有此问题。其实不然,我再说个真实的故事。 2007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们一位乐队朋友的子女结婚,婚礼假座上海宾馆。 节目方面,除了我们丝竹乐队演奏喜庆音乐以及为男方的一位亲戚伴奏说唱,主人还邀请了一档独脚戏(青滑的Yao与Yang)和沪剧名家M、越剧名家W。谁知轮到某女演员清唱时,碟片摆上去却放不出声音(换一张备用碟也无济于事),婚庆主持人急,那演员更急。一位懂行的“老法师”道出原因——机器与碟片不兼容。 万幸的是这个宾馆除了厅里有一套机器,厅外还有一条备用扩音线路,把碟片拿去一放,终于避免了尴尬。 这次天平“红戏会”的音响师做得很到位,他将所有伴奏音乐都“拷”进了电脑,这样播放时就有了“双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