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沪剧网 首页 网友原创 查看内容

写给敦煌女儿

2013-8-23 08:42| 发布者: 剑鸣视点| 查看: 1317| 评论: 32|原作者: susanna

摘要: 写给《敦煌女儿》 再次看了《敦煌女儿》一剧,我不知道新的版本有多少改变,但是,那第一稿真让我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如下: 1. 演员的表演缺乏层次感 我觉得茅善玉的表演不能说是成功的。 ...
   写给《敦煌女儿》
再次看了《敦煌女儿》一剧,我不知道新的版本有多少改变,但是,那第一稿真让我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如下:
1.        演员的表演缺乏层次感
我觉得茅善玉的表演不能说是成功的。有几点:
年龄层次感不强.化妆极其失败,怎么一出场就那么苍老!那个众人谈心的画面顶了那一头假发,简直荒唐!怎么在敦煌她总是这么颤颤巍巍的,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这一点让人非常不能理解。也许那样一种斜坡的舞台设计不利于演员的表演,但是,这一点应该不是一种最大的阻碍。似乎,台压了人,而不是托了戏;
人物的身份感不强。我看到mtv里的樊老,那么亲切,那么淡定,我想年轻的她应该也是一个很智慧很娴静的人吧,看过杨绛,看过樊老,那一代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与这个时代相离的理想的光芒。我觉得茅茅不是没有这种气质,过去的她在台上也不是这么聒噪的,其实她现在演这个角色也算正当其时,但是茅茅似乎总是不服老,以五旬之身拼命演出少女的情态,可算难为她了,只是要适合这个人物,人物比天大。其实,樊锦诗是一个知识分子,她有淡泊的内在,大气的情怀,朴素的外表,知性的流露,但是,茅善玉似乎未能表现出这一点,那种夸张总让我想起昔日的那些千金小姐,而她的表情似乎并未投入人物之中,好像总是游离于情感之外,不自然,不深情,油水分离。我心中的樊锦诗应该是纯真的,坚定的,朴素的,拿腔作调的表演一定是不适合的。茅茅应该沉下心来,认真揣摩人物,演出一个真正的樊锦诗。我非常敬佩樊老,我觉得舞台上的这个人物根本没有立起来,非常失望。
2、剧本有硬伤
其实,演员有时是非常被动的,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细细看来,剧本似乎缺乏高潮,缺乏戏剧矛盾冲突,这样,两小时的戏就会显得非常松散,平平淡淡,松松垮垮,可有可无。其实,矛盾是有的,比如家庭,比如文革,比如金钱,比如诱惑,但是,在貌似伟岸的布景下,这一切都被湮没了。文本的问句也不够美,很口语化。其实,艺术应该是高于生活的,尤其对于樊老这样的情怀,我好伤心。我好遗憾。一个史诗般的作品非得做得这么平民,到底是什么风格?
3、音乐是短板
这个戏的唱腔乏善可陈。记得《石榴裙下》演出时,我们会时时被剧中人的精彩演唱打动,但是,这个戏显然在唱腔上没有特点。茅善玉的唱段也少,结束时,我的耳畔似乎还回荡着她的沙哑,却没有什么美丽的声音。其他几位流畅度还好些,是不是茅茅太累了,嗓子是革命的本钱啊,保护好!其实,沪剧沪剧,就是以唱为主的,没有了唱段,戏剧就再无存在的必要。几个抒情的唱段都没处理好,例如夫妻对话,怎么就这么唱唱就行了,这么快,这么粗糙,让人情何以堪!沪剧院没有好的作曲,可以去请啊,奚耿虎老师不是沪剧院出来的吗,为什么不能去请呢?放下身段又怎样?我觉得沪剧院近年来的几个戏实际问题都在音乐上,遥想当年万智卿老师在世,那是风华绝代,可惜可惜,我们再难重闻天籁,伤心伤心。我始终认为,沪剧音乐的美好是沪剧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水袖,没有身段的沪剧,最后连唱腔都没有了,她还有什么?抒情委婉的江南清韵怎能悄然逝去,这个戏的音乐实在不美,实在平淡,好伤心!
我不知道陈导这几年到底对沪剧有多少理解?有多少进步?为什么你的戏总让我感到不太像沪剧呢?茅茅,其实,我是你最铁的粉丝,从七岁至今,不离不弃,但是,这个戏我实在看得难受,看得憋屈,看得不甘。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沪剧!但是,请认真朴实地唱沪剧,唱响真正的沪剧。如今的沪剧很弱势,我们看着心痛。我怀念徐伯涛老师流畅委婉的演唱,我怀念茅茅在璇子里柔美动听的旋律,我怀念莉莉老师寻娘记里深情之至的表达,我怀念惠中老师的娇嗲,怀念惠琴老师的端庄悠扬。回首,值得回味的美好实在太多。我何其幸运,从七十年代走来,伴随沪剧走过金色的年华,但也何其不幸,亲眼目睹感受着他的衰败。我觉得作为一个铁杆沪剧迷,我实在不能看着沪剧就这么被边缘化,被众人攻击,我的心在流血,真的。
希望沪剧《敦煌女儿》有长足的进步。

本文内容由 susanna 提供

我有话说......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