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沪剧网上好几位热心琴师在筹办第六次琴师聚会,也激动一番。 我总担心中国戏曲先无琴师后无演员,回想十年前在三山会馆看昆曲,昆剧团有一班乐队穿上长衫上偏楼演奏,让我有一番穿越到民国的感觉。十年后不知昆曲还有这样的乐队否? 这次筹办琴师聚会,我想提个建议是:抢救戏曲乐队的遗产也是迫在眉睫之事,戏曲琴师应有责任组织自保,以团体形式把中国戏曲音乐的丰富遗产保存传习下去。 在民国时有古琴爱好者组织今虞琴社,团结了一批古琴爱好者,使古琴又延续了好多年。 上海和江浙一带的戏曲琴师大多已年过半百,理应在传曲、传人方面有所作为。 戏曲琴师的琴社是琴师自己的一个研究团体,不为谋利,所以也不用去作社团登记,也不用挂靠而显得更有艺术的独立性。 琴社是戏曲琴师交流琴艺的地方,也是互相学习传统、创作新曲的地方,所以我想琴师们还是乐意相聚,不会有门派之见的。 而在琴社建立后能吸引更多戏曲剧种的琴师们来参与交流,对中国戏曲音乐乃至中国民族音乐都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琴社是个松散型研究组织,所以只要有几个热心人任干事协商办理交流活动的事务工作即可。因为非盈利,费用AA制,也减少争权夺利的机会。而有关研究活动也是琴师们志愿参加,有关利益或均分或集体所有,力求公正。 而琴社的一个重大抢救文化遗产工程是:把前辈的曲谱和民间曲谱整理成多媒体作品,以便流传和继承。 所以,我衷心祝愿这个琴社能尽早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