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沪剧网 首页 网友原创 查看内容

月色浅淡 茉莉幽香—记著名沪剧演员邢月莉

2013-4-11 15:02| 发布者: 剑鸣视点| 查看: 2041| 评论: 64|原作者: 骏良

摘要: 月色浅淡茉莉幽香 ——记著名沪剧演员邢月莉 邢月莉,本名邢月琴(因与师姐重名,由老师作主,改名为月莉)。1935年生,上海市人。全国剧协会员,国家二级演员。如今她虽已满头银丝,却是步履轻捷,身形挺直,神清 ...

月色浅淡  茉莉幽香


——记著名沪剧演员邢月莉



邢月莉,本名邢月琴(因与师姐重名,由老师作主,改名为月莉)。1935年生,上海市人。全国剧协会员,国家二级演员。

如今她虽已满头银丝,却是步履轻捷,身形挺直,神清气爽,眉清目秀。若是白发染黑,看上去不过是五、六十岁光景。作为女演员的她,生活中从不随时尚潮流,不刻意修饰,不随意施粉黛,发式朴素,衣着大方。人家一直认为她是平凡的女干部,或是女教师,不是一个艳丽的文艺工作者。

邢月莉十五岁进上海艺华沪剧团(前身为文滨剧团)作为随团学员学艺,拜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小筱月珍为师。学艺期间,她刻苦努力,虚心好学,技艺迅速长进,很快就继剧团“金三角”(王雅琴王盘声、小筱月珍)后成为举足轻重的主要演员。

邢月莉擅演姑娘旦,年长后改演娘娘旦和老旦,但很少演反面人物。

她广采博收,融会贯通,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表演朴实大气、唱腔爽朗隽永的艺术风格。

她的表演有内在质朴的美。虽常演姑娘一类角色,却毫无娇态造作,东施效颦之感;肢体动作明快,行路不拖泥带水,大大方方。她嗓音明亮,吐字清晰,唱腔朴实无华,不强用装饰音;尤其是在较长一段唱腔中,往往是唱得明快,一泻千里,一气呵成,给人有流水般的清澈、隽永之感。

熟悉她的人,给她一个评价:唱戏和做人一样,中规中矩。

经过几年刻苦的舞台实践后,她成了团内不可或缺的演员。可以说她是沪剧表演艺术家王雅琴和小筱月珍的第二。她们的戏她能顶,她们不演主角时她能独挑大梁。她演过好多主角戏和重要的配角戏。如在《碧落黄泉》《铁汉娇娃》《南方来信》等戏中她都出演主角,而王雅琴和小筱月珍老师为培养青年演员,特别在这三个戏中为她同台配演:在《家》《丰收之后》《C3之梦》《红灯记》《被唾弃的人》和《雾中人》等剧中,她出演第二主角和重要配角。

她是个德、艺俱佳的好演员。

老一辈眼中的乖乖囡

邢家兄弟姐妹有六个,她是女孩子中的老大。母亲因要操劳家务,还要带好一帮子小孩,不得不辞去工作,在家做全职太太。全靠父亲一人工作来养活一家子。

父亲虽捧了一个“铁饭碗”——在邮局工作,每月收入110元。那个年代110元应该说是个高收入了,但家中人口众多,虽然吃饭没问题,但日子还是过得紧一点。

父亲秉性耿直,忠心一片。他爱国,在解放前堂堂正正做一个中国人,不为丰厚的报酬去做汉奸;解放后更是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他以身作则,家教极严。要求子女为人要诚实,对人讲宽厚;不讲违心话,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做人凭自己的本事吃饭,绝不靠拉拉扯扯求得什么。

邢月莉在这样家庭的氛围里成长,耳濡目染,也养成冰清玉洁的好品性。踏上社会后,邢月莉也按父亲教导的原则做人,矢志忠诚永不改。为人朴实,一生清白;对人诚恳,能帮人时多帮人;凡事有主见,不肯趋炎附势,不随风倒。

眼看老父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幼小的弟妹,邢月莉痛在心里。她不顾家庭的劝阻,主动休学。经人介绍,拜沪剧表演艺术家小筱月珍为师,作为随团学员。以自己的收入来补贴家庭。

邢月莉有一股韧性,凡是经过深思熟虑、定下来的事,决不会再改变,而且要把它做好。既然学唱戏了,就一定要唱好。别人用十分功,她却要用十二分功。

当时艺华沪剧团有青年员工六十余人,好多人都和邢月莉一样在学艺。当时剧团每天日夜两场演出,有时还加早场。老师们很少有空来仔仔细细地教学生,大部分靠自己努力。她就经常拉住学艺的琴师,大家一起切磋。每天很早就到剧场练唱;或者走台步,练身段。抓住间隙时间,坚持多年,从不懈怠。就是剧团组织政治、艺术和文化考试,她也认真对待,考了第一名。

在家里,她也安排好时间,努力学舞蹈;自拆旧衣服,装上水袖,变换各种身段。

后来团里特别聘请昆曲名家张传芳老师来团,为青年演员教身段和台步等,她如鱼得水,认真地捕捉每一个要领。有一段时间她外借出去工作,可以不回团。但只要工作没冲突,她也不放弃机会,准时到团里学习。

剧团到农村巡回演出,吃得艰苦,睡在稻草铺上,她也不叫苦,反而抓紧时间多练基本功。

她还是一个有心人。剧团在演出时,她如没演出或暂时没演出任务,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在舞台的侧幕边上看他人的演出,不论是主角或配角。如何唱,如何做,一一看在眼里,琢磨一下。记在心里。

所以每逢女演员要“救场”时,邢月莉总是首选人物。关键地方对她讲一讲,她一拉就出,绝不会出洋相。

她说她为好多演员临时顶过主角和配角戏。笔者就碰到过一次看她顶的主角戏。

那是在六十年代初,学生时代的我看到报上登载了艺华沪剧团“王雅琴、王盘声、金耕泉……(主要演员的姓名和排序)”在群众剧场演出《黄浦怒潮》。因为一九五八年在新光剧场初演时这个剧目好评如潮,虽离我家较近,而我没时间去看,与它失之交臂。这次复演了,乘星期天我和妹妹赶个日场,早一些出门,去离家较远的四川北路上的群众剧场看他们再度演出。

那天我们去得早,买到了余票。没多久就全都售完了。但剧场大门口当天出了一个场、团联合紧急通告,说的是王雅琴病了,不能上台演出。今天“剧中阿瑛一角由邢月莉代演”等等。我想既来之则安之,况且邢月莉也是我喜爱的演员之一。那天她精神饱满,演出十分认真、到位。唱不脱板眼,词没吃“螺蛳”。自始至终,一点也看不出是临时的“顶角”。

后来艺华团又在新光剧场演出《黄浦怒潮》,这次女主角是王雅琴演出的。两次演出一对比下来,邢月莉确实是“顶”得好——拷贝不走样。

当时的年代强调“又红又专”,要政治挂帅。业务要好,政治也要好。团里的政治学习她从不放松。比如学《宪法》,政治测验等,她也认真自学,力争考第一名或成绩在九十分以上。所以“白专”的帽子套不上她。

神神秘秘地拍电影

既然到艺华沪剧团拜师学艺,她就抱一个死心眼,老老实实在“艺华”工作到底。外面花花世界,一切与她无缘。至于拍电影,跨剧团,她想也没想过。

一天团长王雅琴把她叫到化妆间里,说:“月莉啊,明天早上你们青年组的《冲喜》要加演早场,演一个片段,有人要来看,你作好准备吧。”领导安排要服从,她也没问什么。王雅琴又同时通知有关人员全部到场。

加演早场,在那个年代是司空见惯的事,大家不以为然,准备演出就是了。

第二天早上,她和大家一样,没什么顾忌,准备充分,按时上场。

等大幕一拉开,大家发觉异样:演职人员全副武装,像平时一样作正式演出,而台下却空空荡荡。在观众席的中间,只有五、六个人坐在中后座,边看戏、边说话。

团长安排的演出,不管台下观众多少,大家还是循规蹈矩地把戏演好。

那个时代人老实,大家不会去问为什么,邢月莉更是胆小,领导决定就是了。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一直没有下文。记忆也淡薄了,事情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过了好久,一天团长又找她,说:“月莉啊,你明天到愚园路人民沪剧团的团部去一次”。团长也没说清楚是为什么,她当然也不便问。

就这样神神秘秘。现在想,那时候的工作方法,可能是没有敲定下来的事,不便明说。

第二天,天气很冷。邢到了人民沪剧团的排练厅,没人接待。后来有人发现了她,就叫她穿上农村姑娘的衣服,不说情由,为她反复拍了好几张造型照片后,才叫她回去。又是一个“闷葫芦”。

又过了一个阶段,王雅琴团长又对她说“月莉啊,你明天起团里不用来了,直接到愚园路报到,那里有任务。”

第二天上午邢月莉到了人民沪剧团,邵滨孙老师接待了她,给她一个《罗汉钱》的剧本,说要拍电影,要她演剧中人“燕燕”。今天开始作分镜头排练。到这时她才大梦初醒,过去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她去参加拍电影。

她只听说过《罗汉钱》从北京载誉归来。天呐,至于戏的内容、人物、人与人的关系等等她都不清楚。剧本刚刚拿到手,今天马上就要开拍,这怎么行?邢月莉头脑里一头糊水、白纸一张。

匆匆忙忙上阵,前因后果都不知道,却叫她唱“燕燕做媒”。唱毕,一位权威人士还当着许多人面前凶斥她“燕燕做媒”唱得慢。本来她刚来,情况还不熟悉,思想上一点没准备,已十分焦急和拘谨,可还在当众贬褒她的不是。她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脸上发烫,恨不得有洞可钻。就是平时排戏,都是有备而来的。这样的局促上马,要拍电影,她实在受不了

等拍戏告一个段落,邢月莉找到副导演。说:“我不懂拍电影,带坏整个戏不好。明天我不来了,你们请别人吧。”

这位体贴人的女副导演黄晨见她认真的模样,笑着说:“你不用焦急,我们相信你是肯定演得好的。选你来是顾而已导演和我看中你的。你胆子要大。明天你到我家里来,我给你先说说戏,分析燕燕这个人物的多面性”。

当天排练结束后,乐队的几位老师都来鼓励邢月莉,说:“你肯定是能演好戏的”。同时告诉她,演“燕燕”这个角色还是他们向电影制片厂的两位导演推荐的呢。

后来他们就约二位导演同来看她演的戏。戏是王雅琴主演的《等你归来》。王演母亲,邢演她懂事又朴实的女儿。导演说见了舞台上的邢月莉,顿觉眼睛一亮——这就是他们要寻找的“燕燕”。

当人民沪剧团的《罗汉钱》要拍电影时,一直在为“燕燕”一角而找寻合适的演员。乐队老师一致推荐了团外的邢月莉。以至后来就发生了人民沪剧团几位乐师约了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来看她演出《冲喜》片段的事。

毕竟邢月莉悟性十足,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丢掉了思想顾虑,迅速地进入了角色,圆满地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任务。

拍完电影后,她又回到自己剧团后,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邢月莉还是原来的邢月莉,一切照旧。

        

青年演员开始演主角了

整风运动后,上海文艺界出现了新气象,一批新人开始崭露头角,邢月莉也是这个时候脱颖而出的。

文化部门的领导根据上级的精神,召集各剧团负责人会议进行贯彻,要求各剧团排出计划,培养新人;请老演员带教青年演员,逐步让他们挑大梁,任主角。

王雅琴团长和团内的几个老前辈十分开明,对文化局的负责人说,我们与领导不谋而合了,我们早就有这个安排,人选也有了。王雅琴还说,请盘声先带领,我和几位老同志可以助演。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邢月莉、刘志麟、邹致源、张剑菁、陈瑜、朱美恂等先后在剧中挑起大梁。有时“金三角”三人与青年演员同台演出:青年演主角,她们演配角;有时候与青年演员平分秋色;有时候她们不演主角,完全让青年演。

邢月莉演第一个主角戏是《青春之歌》(这和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同名),剧情是反映的大学生下农村思想改造的一部戏。王盘声和她分别演男女大学生主角,小筱月珍演老太,王雅琴没有演出。

戏是在春节期间演的,一天演三场。卖座是好的,可是几天演下来,实在太疲劳了,人觉得昏头昏脑,吃饭也没滋味。哪像现在,一个月也不知有几场演出。接下来演的是《庵堂相会》,邢月莉和王盘声分演男女主角。王雅琴和小筱月珍都没参加演出。这次的票房收入也是好的。

这两次演主角不是在青年组专场,而是与名家搭班,邢月莉心里感觉诚惶诚恐,有点拘谨。几位老师都十分关心她,事先为她打气。盘声老师更是热情鼓励、耐心指点。她总算迈开了演主角的第一步,同时自己平时积累的技艺和招式都施展出来了,有了发挥的余地。

从今后她演出的戏码就加重了,舞台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邢月莉开始有了观众基础。团内也有人说她演啥像啥。这时的她,仍然一点也不敢懈怠。艺无止境,父亲要她认真唱戏的教诲一直印在她的脑海里。她说:“自己是艺华培养的,老师们都很关心我。我演戏就要在艺华,不演戏就去当工人。”

老师们高风亮节,一心扶植小辈,给她有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余地,观众对她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她演女主角的戏越来越多。如《雾海血泪》《光辉的道路》《红曼巴》《豹子湾战斗》等。

老一辈让台不等于一直不演戏或者一直演配角戏。他们有时也演主角,那邢月莉就演重要的配角。如《春到草原》《冰娘惨史》《金沙江畔》《不准出生的人》等剧中,都有邢月莉精彩的演出。

六十年代的上半期是艺华沪剧团最有生气的年代。邢月莉和好多青年演员在艺术上都逐步成熟了,在老艺术家的带领下,挑起了剧团的“半边天”。

如《庵堂相会》,原来演女主角的王雅琴让台不演,由王盘声带领邢月莉同演男、女主角;《铁汉娇娃》是王盘声和邢月莉演主角,王雅琴演配角;《金银花开》男主角王盘声让台,由小筱月珍带领刘志麟分饰主角,王雅琴演配角;《碧落黄泉》是王盘声带领张剑菁同演主角(张剑菁在这部戏中第一次演主角);《借黄糠》《秋海棠》是王盘声、王雅琴带张剑菁演出,三人平分秋色;后来演《不准出身的人》,这部戏中,陈瑜在代替张剑菁演的角色后也开始冒尖了。

邢月莉影响特别深的是在一九六六年,剧团在“共舞台”演出《南方来信》一剧,她演主角——越南姑娘“阿霞”,“金三角”的三位老艺术家一起为她助演,并且海报上还把她的名字放在他们的前面。邢月莉真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多么可敬的老艺术家们,她表示一定要好好演戏,才对得起他们。

以上对青年演员的种种安排,观众反响很好,票房收入一点也没影响。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一批青年演员。观众了解了他们,熟悉了他们。艺华沪剧团作为一个有影响、有特色的沪剧团体真是后继有人。

在非常的日子里

正当六十年代前半期大力培养青年演员,大力提倡演现代戏时,突然“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席卷祖国大地。一下子一切都颠倒了,说不清,到不明。人们从心底里发出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

剧团内部开始造反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反动艺术权威”统统被打倒、靠边。剧团改名为“战斗沪剧团”。

造反初期还是由青年演员们根据革命样板戏改编演出《红灯记》和一些小戏,没多久就停止演出了,开始进入“斗、批、改”阶段。剧团除了“造反派”外,一下子分成三派:“保守派”、“走资派”和“有问题的人”。

邢月莉属于“保守派”。你造你的反,我在做我认为应该做的事,而且做的事在太阳底下完全摊得开来。

后来“工宣队”进驻了,“斗、批、改”也深入了。有“权”的人找邢月莉谈话,要她揭发某人某事。她摇摇头,说不知道。她还是不改以往的秉性,“我不会讨好某些人,说话要有根据,不能诬陷别人”。

有些看不过的事,邢月莉却要硬出头,管闲事。比如有一个旧社会过来的女演员,过去有些一般的问题,却被上纲上线批斗。她病得厉害,又在拉肚子。邢月莉说,“人家这么大的年纪,又病得这个摸样,你们还忍心斗她?”造反派听了她的话,就住手了。问:“谁陪她去看病?”邢月莉马上接口说,“我陪她去!”不仅陪她就医、化验、配药,还送她回家。邢月莉就是这样的人,锦上添花的事不做,有难的却帮人家一把。

“艺华”虽改名为“战斗”,但同其他文艺团体比较,总体来说,造反期间还是比较温和。“走资派”和“反动艺术权威”没受到特别大的冲击,多数群众没受到大的苦难,也没发生过恶性事件。

“斗、批、改”的后阶段,剧团人员一股脑儿被下放到崇明的“黄浦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改造思想。

邢月莉是吃得起苦的人,到了那儿,劳动就劳动呗。吃力了,睡一晚就好。“别人能过,我也能过。”反而是一身轻松,从没有异想天开,也没想过重返心爱的舞台。

哎,事实-是你不去想什么,偏偏有事会找上门来。

“红灯”亮了

一天早晨,大家集队,准备出工。连长突然宣布:“王盘声、邢月莉、张剑菁,你们三人不用出工了。马上收拾行李,听见吗?马上!马上回上海,去爱华沪剧团报到。”

她认为从此与沪剧无缘了,但随便怎样也想不到又回到沪剧圈子里了。

随着文革的深入,上海的文艺团体,除了市属的,其他所有区、县剧团早就全部解散了。爱华沪剧团独领风骚,因演《红灯记》有功,一直未散伙,继续在演出。

袁滨忠没了,又不让凌爱珍演出,单靠“爱华”原来的人马,《红灯记》剧组力量就显得薄弱了。再说已经改演“李奶奶”的韩玉敏马上要到北京去开四届人大会议。市里领导考虑,为让“红灯”继续发光,从其他区、县剧团统一调人,充实剧组的力量。决定从“艺华”调来王盘声、邢月莉、张剑菁,“努力”调来张杏声,“崇明”调来徐伯涛,从杨浦区调来扬剧演员王军;考虑《红灯记》演出最后有武装斗争的开打场面,沪剧显然不是长处,同时又从扬剧团调来武打演员。这样剧组的阵容就坚强了。在延安剧场(原“共舞台”)连续演出“红灯记”几个月。门口“满座”的红灯天天亮着

剧中人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鸠山分三组阵容演出:

A、王盘声 马莉莉 韩玉敏和王军

B、张杏声 王珊妹 李仲英和王军       

C、徐伯涛 张剑菁 邢月莉和王军

爱华团的凌大可开始演过几场鸠山,没多久病了。后来鸠山基本上是王军演的。别看王军是唱扬剧的,唱起沪剧来到也蛮顺的。

这个根据京剧样板戏剧本移植演出的“红灯记”我看了几遍(其实当时也没有其他沪剧可看),但没看过徐伯涛的演出。听说他只演过一场。后来三组人马的组合也打乱演出,几个演员的演出我都看过。因为三个组的演员都是实力派,所以“红灯”亮了好长时间,引得其他剧团的“眼红”。这里不得不佩服爱华沪剧团的老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凌爱珍为《红灯记》的诞生、成长煞费苦心,也是该剧的编剧凌大可、夏剑青的莫大功劳,更是以凌爱珍、袁滨忠、韩玉敏、凌大可等为代表的所有演、职人员辛勤努力的结果。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邢月莉的个人演剧史上却留下了这么难忘的一笔,作为沪剧演员,她是幸运的。

又到了一个新的剧团

正当邢月莉继续认认真真地演戏,老老实实地做人时,市里领导来宣布:自一九七三年一月起,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和爱华沪剧团合并,组建成上海沪剧团(后来升格为上海沪剧院)。邢月莉随了新爱华沪剧团的大部分成员进了上海沪剧团。剧团在组建时,刘银发吴素秋等演员也充实进来了。

人多了,戏却不多。正好七四年办起了学馆(这是文革后第一次举办的沪剧学馆。就是茅善玉等一批74届同学),学馆由陈剑云负责,教师配备都是实力派的演员。女教师是石筱英、向佩玲、邢月莉、石红、张丽娟等,男教师是解洪元、邵滨孙和王盘声等。

邢月莉作为业务课的主教老师,就兢兢业业地把心思扑在培养接班人上。教的业务课是《红灯记》等。她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她认为学艺不刻苦,怎能在舞台上见?

在学馆一段生涯还是比较顺利的,她和同学们朝夕相处,有深厚的感情。但领导上决定还是让她回舞台第一线去。

在上海沪剧团她演的第一部戏是与“四人帮”余孽作斗争的《被唾弃的人》。邢月莉在戏里饰演的是一个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党支部书记鈡育英。十年浩劫后她与并肩战斗的教师林蕴华(丁是娥饰演)再次相见时,一段“并肩战斗到黎明”唱得荡气回肠。

上海沪剧团并团、扩团后的演员实在太多了,尤其是女演员。由于种种原因,好多人有特长的演员一直论不上演主角和重要的配角,有的改了工种,有的在默默无闻中过渡到退休;有的只能远走高飞,离开剧团。

邢月莉还算幸运,剧中有名有姓,有重要配角演,能唱上几句。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重返艺华沪剧团

就在1978——79年期间,文艺界的春天开始复苏。好多剧种的区县剧团开始重建。它们先后打出了“某某区文艺宣传队”的旗号,进行小型演出。这样的演出队在长宁区、卢湾区、静安区、虹口区、徐汇区等都有。黄浦区也不例外。

原艺华沪剧团的王雅琴、小筱月珍、邹致源、高伟谷等演员组合原剧团其他人员,用“黄浦区文艺宣传队”名义演出了《于无声处》《借黄糠》《第二次握手》等大小剧目。后经文化部门的批准,正式成立了“新艺华沪剧团”。

考虑到演出阵容力量和搭档习惯,邀请王盘声和邢月莉回团。“娘家人”的邀请和恋“家”之情,他俩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团里绝大部分是老人马,也引进少数其他团的人。复团初,大家齐心合力,摔掉“文革”的桎梏,全心扑在演出上,倒是红红火火。

新艺华沪剧团重建后也演出了好几部大戏。邢月莉出演了几部主角和重要配角的大戏。如复演了《碧落黄泉》《铁汉娇娃》和《冰娘惨史》,新演了《C3之梦》《归人之恋《风流英豪》等。

庆幸的是在“文革”后,邢月莉又留下了几部大戏的音像资料。《碧落黄泉》《风流英豪》有录像片,《铁汉娇娃》被电台重新录了音。加上电台“文革”前的录音,网友们可一睹邢月莉的风采。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和团内的问题,恢复不久的新艺华沪剧团于1981年 10月在共舞台演出《风流英豪》后成了绝响,宣布解散。

热爱艺华沪剧团、愿意终身为沪剧服务的邢月莉心内五味杂陈……

何去何从

剧团解散了,像一叶孤舟。邢月莉经组织的安排,进了黄浦区的沪光电影院,开始了出售电影票的新生涯。每当遇到了艺术质量高的电影,邢月莉会抽时间去观看。

她从谢晋导演的影片里学到了好多东西,受益匪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我以后还有机会上舞台的话,借鉴谢导的电影艺术,我肯定在表演上有新的突破。

这个阶段又成了邢月莉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时期。

但她毕竟是一直从事文艺工作,一心扑在舞台上的。她不甘心电影票房是她的终身职业。她向领导上提出,她从文艺工作中来,仍旧要回到文艺工作中去。

领导上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因为黄浦区内无合适的文艺团体可落实,就安排她到黄浦区文化馆从事群众文艺工作。基本上是对口的,邢月莉高高兴兴地去报到了。她在那里也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在评职称时,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邢月莉不高估自己,老老实实地自报了二级演员的职称,结果也顺顺利利地通过了。

         

演出的最后一部戏

邢月莉做人坦坦荡荡,与世无争,无非份之想。只想在群众文艺工作中度过她的工作一生,直至退休。

还是上面讲过得一句话,你不去想它,事情也会找上门来。

上海沪剧院一团要排演新戏和一些小戏。团长马莉莉叫陆敬业来请邢月莉重新“出山”。

“这么多年没登台了,我能行吗?况且我装了假牙,要影响演出质量的。” 邢月莉坦率地表明心迹。陆说“我们相信你的实力,是多年不演了,去排练场试试吧。”

在排练场上,邢月莉投入了彩排。“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她的实力经过“调试”后重新爆发出来了。

她参演的大戏就是后来口碑很好的、题材另类的《雾中人》。邢月莉在剧中演重要配角,村里的老支书。

戏里,马莉莉非常出彩,邢月莉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尤其是戏里一段邢月莉和马莉莉演母女        的对唱“黄杨木梳梳头”的感情戏,唱得观众热泪直下。后来这个唱段在业余大家唱中也很快流传开来了。

这个戏演出成功了。接下来要拍成电视连续剧。马莉莉对她说,“你的角色不换人,做好准备工作吧”。

沪剧连续电视剧《雾中人》顺利拍完。无论是专业或观众,对这部戏的评介非常高。而“黄杨木梳梳头”的一场感情戏,在近镜头前,演员的面部表情更展示了无限深情,观众每看到这里,为母女俩(其实是战友)的革命豪情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还说,马莉莉和邢月莉的演技没话说了,把革命两代人的思想感情表演得淋漓尽致。

可惜这是邢月莉演出的最后一部戏,以后没见她参加什么演出了。

        

深居简出,安享天年

演了《雾中人》后,邢月莉真正深居简出,安享天年,一般的社交活动都不参加了。

去年民营艺华沪剧团重建,在再三邀请下,邢月莉出席了成立仪式,并代表剧团老同仁讲话。

邢月莉的丈夫是和她在同一剧团的刘志麟老师。刘老师也是艺华沪剧团的“硬里子”演员。可以说刘志麟也是王盘声的第二。往往好多角色,王盘声不演,就是刘志麟演的,而他也是唱“王派”的。如《三个母亲》,就是由王雅琴和刘志麟主演,《金银花开》是小筱月珍和刘志麟分饰男女主角;在《家》《冰娘惨史》和《嘉陵江英雄歌》等剧中,刘志麟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后来刘志麟退出了舞台,一直在搞行政工作。

长期以来,这对艺术夫妻家庭和睦,总是有商有量,切磋技艺,互相提高。

夫妇俩只有一个独子,虽定居于加拿大,但时常关心父母,电话问候不断。孙子随父母同去国外,但从小由爷爷和奶奶一手带大,故和二老十分亲热。

他们住在地段佳、进出方便、宽敞的高层房子里。朝南的大阳台,夏季凉风习习,十分舒畅;冬季在阳光的沐浴下,暖洋洋的。客厅较大,我开玩笑说,可以作为一般的排练厅了。

邢月莉夫妇做人低调,不喜张扬;书、报不离手,修养极好:也看看电视,议论议论。饮食、服饰等方面不挑剔,以素净、朴实为主。生活是很充足,很平静。我们沪剧观众衷心祝愿:为沪剧事业奋斗一辈子的夫妇俩健康长寿!

邢月莉平时言语不多,可能同笔者性格投缘,说起来却是滔滔不绝,内容涉及面广。她说话和唱戏的风格一样,爽爽朗朗,不但给人有一个可亲近的感觉,而且话里含有很深得做人道理,令人敬仰。

邢月莉的个性不像太阳一样热辣辣,而照得大地一片红彤彤;她的为人倒像生活在淡淡的、散发着清新空气的月光下,一支素净的茉莉花,透着幽幽的、芬芳的清香。


骏  良



2012年12月7日构思动笔


2013年1月15日晚上完成


2013年2月24日小修小改



附上一些邢月莉生活和工作照片,一睹其和家人的风采:

本文内容由 骏良 提供

我有话说......
  • 骏良 2013-4-11 11:56
    本帖最后由 骏良 于 2013-4-11 12:11 编辑

    回复 骏良 的帖子

    邢月莉老师证件照
    生活便照2.jpg


    [attach]44034[/attach]
  • 骏良 2013-4-11 11:58
    本帖最后由 骏良 于 2013-4-11 12:11 编辑

    回复 骏良 的帖子


    工作合影(前排左一邵智慧(小筱爱琴)、左二王雅琴、左三华玉秋、左四张惠玲,后排左一小筱月珍、左二本人(邢月莉)、左三王盘声)

    工作合影(前排左一邵智慧(小筱爱琴)、左二王雅琴、左三华玉秋、左四张惠玲,后排左.jpg

  • 骏良 2013-4-11 11:59
    回复 骏良 的帖子

    豹子湾战斗(饰演女主角杨红,右一王盘声)
    豹子湾战斗(饰演女主角杨红,右一王盘声)1.jpg

  • 骏良 2013-4-11 12:00
    回复 骏良 的帖子

    铁汉娇娃(饰演朱丽云,左一高伟谷、右一小筱月珍)
    铁汉娇娃(饰演朱丽云,左一高伟谷、右一小筱月珍)1.jpg

  • 骏良 2013-4-11 12:01
    回复 骏良 的帖子

    南方来信(饰演阿霞,右一王盘声)
    南方来信(饰演阿霞,右一王盘声)1.jpg

  • 骏良 2013-4-11 12:02
    回复 骏良 的帖子

    青春之歌(第一次在这部农村戏中饰演女主角,左一徐伟庆、右一王盘声、右二高伟谷)
    青春之歌(第一次在这部农村戏中饰演女主角,左一徐伟庆、右一王盘声、右二高伟谷)1..jpg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