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茅善玉院长: 您好 恕我冒昧打扰你,不好意思,见谅。 值此岁末年初之际,送走龙年,迎来蛇年,在我心中永恒的是沪剧,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请我把这最诚挚的祝福送给你,祝你沪剧艺术长青。 日前,我有幸受邀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观看了由茅威涛携原生代演员封箱巡演的大型越剧《西厢记》,这种在剧场内能感受到演员与观众间的气息交互与默契程度,此起彼伏的掌声,热烈酣畅的情景,令我心灵震撼,思绪久不平静。 这里且不说创建于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无数殊荣,誉满海内外的辉煌业绩,也无须介绍《西厢记》归为”诗化越剧”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已标志着艺术时代与美学追求完美结合的成果。就言我们上海本乡本土的沪剧剧种,与之相比,自感逊色,,纠结羞愧。这里除了有区域文化的限制,地方政府部门的不重视,沪语流失十分严重以外,还没从真正传承优秀文化与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高度去认识。沪语应从娃娃抓起,沪剧应从娃娃兴趣班抓起,为什么近年来上海戏曲学校,已有好几届都没能招到当地喜欢唱沪剧的好苗苗呢,记得您在一次电视专访中这样解释,这是当前大环境的问题,或许是市场经济冲击的客观原因。 我前两年曾去浙江嵊泗采风,见到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景象,当地人一到晚上,整个小镇的街坊邻里大红灯笼高高挂,几乎是三米一家、五米一户地拉起胡琴,敲着鼓板,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唱开越剧,年龄小的只有4、5岁,年龄大的也有80余岁,在街上还能见到好几个亭、阁建筑物连成一片,众多戏迷在此演戏,众多观众在此互动,好一番戏剧兴盛的场面。我把此景曾告诉我的戏剧人士,老师与我的理解均为同辙,或许是浙江人普遍喜爱地方家乡戏的缘故吧,他们一天不唱越剧要比一天不吃饭还要难受。 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少不了文化的复兴。上海是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国际大都市,有着优秀人文与历史底蕴,传承文化,保护遗产也是当今时代赋予给这个城市的使命。振兴沪剧时不我待,繁荣沪剧须靠政府扶持,海纳百川学其先进经验,传承文化应尽快落到实处。本来越剧与沪剧是两个地方的曲种,有着不同的地方特色与不同的唱腔,各有千秋,没有可比高低之分。但我还是想从这次观赏越剧《西厢记》谈起,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一是演出高雅场所呈现优雅氛围,剧场内座无虚席且满堂喝彩; 二是观众来自各地,最远的来自香港和东南亚国家与地区; 三是观众年龄层也有明显区分,除了有耄耋老人外,还有不少是在读的中学生与大学生; 四是进场前会讲浙江话的年轻人不少,他们号称自己是铁杆戏迷,从浙江一路追来,放弃上班工日,不看当下两场不过瘾; 五是茅威涛携原生代演员封箱巡演的大型越剧唱腔韵味十足,旋律优美; 六是剧本如火纯青,演员阵容强大齐崭,戏装多彩靓丽; 七是上海电视台在第二天新闻联播中就报道了这次演出的盛况。 我真心期待上海政府部门能为振兴沪剧拿出新的举措,顺民心、顺民意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与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是上海必不可少的战略任务。但愿沪剧界不敢示弱,积极迎头赶上,要向好的兄弟戏曲剧种学习,吸取人家宝贵经验,备足粮草是上场获胜的先决条件,出人、出戏、出成果,是沪剧界向上海人民交上一份出色答卷的最好诠释,上海广大观众会时刻记住你。 最后,我想用”势如破竹”这个成语,结束书信。祝愿沪剧事业在您的领军指挥下,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就像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用古言概括:”今兵威已震,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此致 敬礼 一个忠实的沪剧戏迷 乙九丸 2013年1月13日于沪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