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沪剧雷雨观后感
老版本的雷雨无论是丁老师王老师版本的还是张杏声马莉莉早就看过多遍了看了新版本的雷雨感觉还是不错的1大量的经典唱词被对话替代
2老版本更侧重于唱而现在的版本演的功力要求更多
3唱腔的重大改变不知道编曲老师的出发点是否代表了沪剧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多的唱腔 更像是在独白我的个人感觉不是很适应 也许是老版本太深入人心的缘故新唱腔总觉得不够有力
4茅善玉朱俭陈瑜洪豆豆 在同一套音响设备下各自的唱功泾渭分明 沪剧的演唱是功力的体现 {:4_176:}{:4_176:}{:4_176:} 1大量的经典唱词被对话替代 ...
ray39 发表于 2010-9-22 17:31 http://www.chinahuj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是否真的要把沪剧弄回到“话剧+唱”去?当年《雷雨》的经典就在于它把台词编成了体现各种内容(如对话、内心活动等)的唱段,且充满了沪剧味。而今却又……难不成是“复辟”?! 回复 3# 滩簧西乡调
深有同感!设计安排大段的唱是沪剧的表演艺术特色! 回复 4# lizhenmin
乡土气息是沪剧的生存根本 唱腔是沪剧的核心魅力 但从雷雨的导演思路来看 其侧重点式在表现剧本 或者说 导演摒弃了沪剧传统的大段唱的风格 改变为独白或者类似于独白的唱腔 而且由于独白比唱腔要快得多 也许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 真不知道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 是否是沪剧的福音 多次阐述过,千万不能改遍成现代“歌剧加话剧”。要创新,让年轻人来观看,必须在“沪剧滩簧的基础上”加“天籁通透的嗓音”。 艺术的转化让人不介其意.过去的歌曲诗情富有艺术美感.现在的歌曲像什么?
沪剧更是如此.改化像剧不剧.歌不歌.听上去总归不适意.谢谢那些作曲老师你们帮帮忙.在作曲时别忘了他是沪剧.别写得吃力杀.让人背后在叽骂.照样画葫萝都没画好.太差劲了吧. {:4_176:}{:4_176:}{:4_176:}{:4_176:} ray39 老师分析很有道理{:4_164:}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0-9-23 11:38 编辑
艺术的转化让人不介其意.过去的歌曲诗情富有艺术美感.现在的歌曲像什么?
沪剧更是如此.改化像剧不剧.歌不歌 ...
映春成林 发表于 2010-9-23 06:32 http://www.chinahuj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导演不必一定要请大导演,关键在与是否懂沪剧!
请来个不十分懂沪剧的,还真不如让一个十分懂沪剧的“小”导演来得好!我们过去那些成为经典的沪剧又有哪一出是那些“大导演”导的呢!
有些作曲自己不在新剧中好好写出一些“像沪剧”的东西来,还要把前人极为成功的经典,来个什么所谓的“加工、配器”,糟蹋得一塌糊涂!!悲哀哦!!!
当年“沪剧《雷雨》戏曲化的成功还表现在唱段的安排组织上。戏曲顾名思义,曲在戏里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和话剧主要依靠语言艺术有很大的区别。沪剧更是一个擅长于唱的戏曲剧种。唱是沪剧塑造人物、吸引观众的重要艺术手段。《雷雨》的沪剧演出,各个唱段的设置安排妥帖自然、顺利成章,丝毫没有给人话剧加唱的感觉。再加上唱腔设计、曲调选择的匠心独运,反复推敲,戏里很多唱段优美动听,深受观众喜爱,至今传唱不息。这个戏之所以能够成为沪剧舞台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一些优秀唱段的存在和流行,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真不知茅院长他们要干什么啊!!难道为了改造成一个“茅版”《雷雨》就要这样糟蹋“大会串版"《雷雨》吗?
再摘一段网友xzhao2的评论,说得多有道理啊!
曹禺老先生惊讶居然能够把话剧原有台词那么好的那么恰当地编写成沪剧的每一段唱词,既是那么通俗易懂唱来又是那么富有韵味。自然丝毫没有篡改曹禺原意。至今,这部著名看家戏目始终是经典——比如“盘凤”“向往”“哀求”等等,也是广大戏迷耳熟能详的唱段。
不可否认的是曲调优美动人。这是“唱”(唱念做打的首位)的功效,也是戏曲的费神之处。不像话剧开出口来就是,不需要作曲配器。最多有一些效果了不起了。
在话剧《雷雨》中演到鲁妈让四凤设下誓言——“永远不见周家的人!”和四凤一个人在设下毒誓之后的表演都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后面一段,话剧原本就是一句短短的话:“天哪”,就此一头扑在桌面上戏份到此结束。
而在沪剧《雷雨》中这一段有着整整一段静场唱。成就了杨飞飞的杨派经典代表作之一。“独对孤灯呆思忖,心乱似麻难安宁。娘亲要我罚了咒,难道我真的就不见周家的人?心里的苦楚向谁诉,……”
这样精彩的四凤自叹(演员还伴随着演唱绕桌儿缓缓移动有身段有动作)比之光喊一声“天哪”很容易看出来哪一个更有戏。
母女对唱的罚咒一段同样很精到。运用了“迷魂调”来表示出鲁妈和四凤同样痛苦的心情同样的被迫无奈。
曹禺先生的赞语正是对这样的再创作之莫大欣赏。 本帖最后由 weiyish 于 2010-9-24 22:46 编辑
难不成余编剧又想复辟其当年的新版《雷雨》吗?——有必要请自以为是的茅院长认真阅读《灯,总是亮着》,品味一下老丁当年对于新版《雷雨》的伤心至极! 难不成余编剧又想复辟其当年的新版《雷雨》吗?——有必要请自以为是的茅院长认真阅读《灯,总是亮着》,品 ...
weiyish 发表于 2010-9-24 22:40 http://www.chinahuj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可能的话,请摘录上来。我还未看过此书,很想知道。万分谢谢! 新版雷雨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玫瑰人生 : 犬也是四条腿呀.只不过小一点罢了.小即是精华懂吗?只不过我不想画虎.想画犬.你们能圯我怎样? 摘自《灯,总是亮着》P.284页:
......
只有当年三团的青年们,仗着年少气盛曾经演过一部新《雷雨》。八十年代中叶,颠覆和重塑是戏剧创作的风尚之一,新《雷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雷雨》中用唱词抒发的部分,它用念白;老《雷雨》中用念白表现的部分,它用唱腔。它向观者传达着一种很别扭的叛逆,一切都要反着来,一切都要拧着干。这种为颠覆而颠覆的极端行为,在如今看来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在当时却如一石击水,在剧院内外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观众自然不买账,而院里的老师们心里像压上了一块石头。有一天,我正在一团办公室工作,丁是娥老师从隔壁的创作室闷闷地踱进来,见到我,她看似随意地说:“新《雷雨》你去看过了吗?”
“我最近晚上一直在演出,还没去看。”
“哦......难道我们当年的《雷雨》连一句唱词也保留不下来了吗?莉莉,你想想,以丁老师的地位,当年要为繁漪加一段静场唱,难道不是轻而易举的么?但不合适,四凤独叹是合适的,从人物出发......”
我望着她,品味着这些没头没脑的话。她喃喃自语着又踱出去了,嘴里咕哝着“欺师灭祖......”
不久以后,沪剧票友在共舞台演出了一场“流派大会串版”《雷雨》。在后台,我意外地看到当年参加《雷雨》演出的老师们都在忙里忙外,丁是娥、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解洪元老师......在为自己的“继承者”指点着。剧场里,不管台上的业余演员水平如何,观众为熟悉的唱段激动不已。
这两场《雷雨》的境遇使我领悟到经典是不可随意颠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