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声 发表于 2010-7-26 09:22:50

【转帖】方言 (作者:闾丘露薇)

回到上海,亲戚朋友带着孩子聚会,言谈之间,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仔细一想,原来我们这些地地道道上海出生长大的人,在用普通话聊天,原因是因为,在座的小朋友们,都是用国语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沟通,当然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叔叔阿姨们了.

想起自己在上海读书的日子,小学和中学,虽然上课都是用普通话,但是下了课,老师和同学之间,理所当然的用上海话沟通,虽然老一辈的普通话,很多人还带着浓厚的上海口音,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普通话和上海话同时使用,并没有任何问题,

外滩画报专栏 ---------------- 回到上海,亲戚朋友带着孩子聚会,言谈之间,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仔细一想,原来我们这些地地道道上海出生长大的人,在用普通话聊天,原因是因为,在座的小朋友们,都是用国语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沟通,当然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叔叔阿姨们了. 想起自己在上海读书的日子,小学和中学,虽然上课都是用普通话,但是下了课,老师和同学之间,理所当然的用上海话沟通,虽然老一辈的普通话,很多人还带着浓厚的上海口音,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普通话和上海话同时使用,并没有任何问题, 不知道为何这些小上海人不说上海话了,是家长老师担心掌握不好普通话,未来没有办法和其他城市接轨?还是担心会影响了外语的学习?但是看看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教育口号,香港学生的目标是掌握好両文三语,中英文书写,广东话,英文以及普通话的口头表达,再看看新加坡,那些的学生,除了两文三语,多少还都会听会说一些闽南话,还有马来语,方言,从来都没有阻碍过学习其他的语言,没有阻碍过交流. 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语言,是这个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语言丢失了,那
不知道为何这些小上海人不说上海话了,是家长老师担心掌握不好普通话,未来没有办法和其他城市接轨?还是担心会影响了外语的学习?但是看看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教育口号,香港学生的目标是掌握好両文三语,中英文书写,广东话,英文以及普通话的口头表达,再看看新加坡,那些的学生,除了两文三语,多少还都会听会说一些闽南话,还有马来语,方言,从来都没有阻碍过学习其他的语言,没有阻碍过交流.

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语言,是这个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语言丢失了,那么这个地方的文化也就不完整了.方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是无法用文字来详细描写的,就好像周星驰的电影,虽然普通话对白在中国内地曾经非常流行,但是对于懂得广东话的人们来说,这些变成了普通话的对白,已经失去了让他们会心一笑的东西,而事实上,太多的广东话俚语,翻译成了普通话,也就索然无味了.也因为这样,当周立波用普通话主持他的电视节目之后,他也就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他自称自己所创立的海派清口,也因为语言的关系,消失了.

因为语言,所以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即便这些城市的建筑,规划是如何的相似,城市里面的人,面貌却是完全不同的.我真的很难想像, 一个不再说上海话的上海,到底还有哪些地方有自己的海派特色,不再说上海话的上海人,不知道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自己的身分.如果连自己这个城市的语言都爱不起来,都不珍惜的话,实在无法想像,对于这个城市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刻.

也因为这样,当广州人对于那些要把普通话取代广州话的行为,或者说是意图表现出极大的反感的时候,我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感情,因为这些保护广州话的人们,对于这个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那些骑楼已经留不住了,如果再失去了语言,那么这个城市的文化就完完全全没有了灵魂.

不敢想像,有一天,香港的所有电视台,电台,电影,还有所有的香港人,都开始不说粤语了,虽然我知道,我身边就有不少人希望有这样的一天,因为他们拒绝学习粤语,甚至觉得,正是这种语言的隔阂,让他们觉得无法融入这个城市,做一个香港人.而他们把这些,归咎于这个城市透过语言来制造这样的疏离感.

我倒觉得,如果他们的思维能够掉转一下,先把自己当成香港人,把这个城市真正当成自己的家,那么,他们自然而然的会接受这种对他们来说陌生的语言,因为这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也是香港人这个身分的一部分.这样的道理,在其他的城市,甚至国家,都是一样.

原文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9d5da0100jr37.html

滩簧西乡调 发表于 2010-7-26 12:22:30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0-7-26 12:25 编辑

回复 1# 雁声
       拜读后很有同感并向闾丘露薇致以敬意。联想起前不久在广东发生的关于粤语存亡激辩事,就想:我们上海有人愿意、且敢于为沪语的存亡如此喊出“保卫”吗?!上海的媒体又敢否、能否让这保卫声喊给大众听?!


广州政协建议广州台改播普通话 引粤语存亡激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年07月19日

[提要] 7月5日,广东省政协常委会专题报告提交书面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引发激烈讨论。“粤语沦陷”,“保卫粤语”,“广州人面临集体失忆”种种字眼频现媒体,充斥焦虑感。有专家认为,这背后还有市民对岭南文化保护不力的担忧,力撑粤语的后面,是对传统文化遗失的痛心 …[网友热议“粤普之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浓浓的乡音洗不掉悠久的岁月印痕和独特的地域情愫。腔调各异的方言,在历史淘洗和文明冲击下,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民族记忆。
  然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演进之下,古老的方言正呈现出逐渐式微的态势——人口流动冲击方言的地域框架,年轻一代逐渐疏离方言,在大城市尤甚。方言何去何从?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直击身陷“说话”风波的大城市,探讨当今的大城市人该如何“说话”。

  争论缘起

  7月5日,广州市政协召开会议,政协常委会专题报告提交书面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
  不少人以为要取消广州电视台主频道的粤语播出。广州市政协立即回应并做出解释。
  但激昂情绪依然涌动,“粤语沦陷”,“保卫粤语”,“广州人面临集体失忆”……种种“耸人听闻”的字眼频现媒体,充斥着焦虑感。
  日前,一批广州本地“80后”来到市中心人民公园,以“快闪”方式齐唱粤语歌,以让更多人关注粤语和广州文化。
  7月11日晚8时,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节目设置投票“粤语真的岌岌可危吗?”不到半小时,五千多观众投票说“是”。
  争论还波及整个粤港澳地区,以及粤语移民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其波及范围之广,论争热度之高,用市政协一位官员的话来说:几乎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建议或者提案。

  粤语沦陷?

  三把“火”烧热“粤普之争”
  这条建议只是广州市政协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35条中的一条。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7月5日阐述事情并发微博:“母语告急!岭南文化垂危!!粤语何去何从或许今天见分晓!!!”短短几个小时,这条微博便有上千条评论和数千条转载。
  事实上,此次粤语和普通话之争经过了三个阶段,三把“火”让论争越演越烈。
  第一把“火”烧在今年6月,广州市政协针对亚运软环境相关问题开始进行调研、调查时,在其网站挂出了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观众希望广州电视台继续沿用粤语播报方式。
  当时,曾因主持广州台《新闻日日睇》栏目在本地颇有拥趸的传媒人陈扬在微博上发出疾呼,呼吁市民前往市政协网站上参与该调查,捍卫粤语。帖子上写道:粤语沦陷,广州TV将出现“天坑”!
  7月5日,广州市政协书面建议给这把“火”加了把劲儿。更多的广州人似乎读出了广州电视台粤语播音要被弱化和取消的意思。尽管广州市政协解释,是建议在综合频道和主要频道的主要时段改为普通话播音,如中午12时至下午2时、晚上7时至10时。但市民还是质疑,“这样的安排意味着黄金时段没有粤语。”
  7月9日,当地媒体再添油加“火”,以《同声同气祖孙俩竟变“鸡同鸭讲”》为题报道了广州越秀区执信南路小学“封杀”粤语一事,讲述了老广州祖孙语言不通、新广州人想学粤语而无环境的经历。
  广州电视台在市政协书面建议出来后,连续几天在主要时段新闻以客观报道形式表明观点:“建议一出,就受到不少市民的质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广州方言和岭南文化的延续。”
  22年前,作为毗邻港澳的特殊地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广州电视台用粤语播音。现在广州台拥有8个频道,但作为主频道的综合频道除15分钟含广告的普通话新闻和中国城市报道栏目外,没有普通话节目。伴随新一代广州人成长,广州电视台也成为“新客家”学习粤语的去处。
  广州市民虞桥十多年前从老家江苏到广东工作。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粤语的他,也不赞同广州台改讲普通话:“广州台当然要用广州话,普通话看中央台、卫视就可以。粤语台本来就少,改成普通话就没有了广州特色。”
  家住广州荔湾区逢源街的广州老市民黎阿伯说得更直接:“有好多外地人来广东都想学讲广东话,只要电视台加上中文字幕就可以了,就算听不懂但可以看字幕,还学番(粤语:学会)一两句广东话,你话几好(粤语:你说多好)?”

  推普必灭粤?

  论争是对文化保护的担忧
  在广东,粤语主要包括广府话、客家话和潮汕话,但一般认为,粤语主要是指在粤港澳地区通用的广府话,也叫白话。
  白话同时也是国际通行的语言,英文名为Cantonese。由于历史原因,早期海外华人很大部分来自广东,粤语也就成为几百年来漂洋过海的岭南人后裔,以及海外华人,同声同气、同根同源的一种文化。现在澳大利亚,粤语是继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之后的第四大语言,在美国是英语、西班牙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有6700万,围绕粤语文化形成一个强大经济圈。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撑着粤港澳为中心的岭南文化,有着顽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而这一次,粤语似乎“四面楚歌”,加剧了粤语圈的文化焦虑。一向低调淡泊、“天塌下来当被盖”的老广急了!
  广州电视台主播王燕连发微博:“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是广州人都要撑粤语。”
  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也没有想到,因为这份建议,他会成为网友人肉搜索的对象,还被冠以“碎粤神偷”的称号。于是,原来持开放姿态的纪可光,后来也开始谢绝采访。
  也有冷静的市民质疑广州台改播普通话关系粤语存亡之说,广州市民张洁敏问道:“推普当真就等于要灭亡白话,当真就是当尽灭广府文化吗?这里面有必然的对立关系吗?”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出生在广州,他认为自己的感受有些代表性:“粤语与本地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果粤语没落,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我怕广州人到时会集体失忆。”他建议应该对电视频道播普通话做“加法”:即加多一个普通话频道,而不是减掉粤语频道。
  在韩志鹏看来,“粤普之争”的背后还有市民对岭南文化保护不力的担忧。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粤语教师陈裕年表示,粤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特色,很多优美的音乐都可以用粤语唱出,相比普通话,粤语声调比较丰富,九声六调,说起话来更加抑扬顿挫。
  代表着岭南文化符号的骑楼、西关大屋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粤曲、广东音乐变成卡拉OK;一盅两件的茶楼改造成不开茶市的酒店餐厅,一批百年老字号因地铁一号线而集体消失……除却岭南建筑、曲艺、饮食文化逐渐淡出生活,岭南画派、岭南工艺、岭南盆景等也渐渐失去了传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系一位教授说,粤语区的愤怒后面是对岭南文化式微的集体发泄;力撑粤语的后面,是对传统文化遗失的痛心。

雀鸣轩 发表于 2011-11-12 09:53:00

此贴至今一年多了,总有了回应,政府好象在遂步重视,今天有报登摘,关心上海话,应从娃娃抓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方言 (作者:闾丘露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