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zhenmin 发表于 2010-1-21 16:12:56

筱爱琴

已故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筱爱琴,是一位德艺双馨深受广大沪剧观众喜爱的演员,很可惜,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沪剧舞台坠落了一颗巨星。1988年筱爱琴的女儿邵智慧(小筱爱琴)撰文回忆母亲。
    邵智慧从小热爱表演艺术,曾在中福会少年宫艺术团参加演出,文革后担任延安剧场(共舞台)经理。在纪念筱爱琴的演唱会上她演出的《星星之火》杨桂英、《巧遇记》秀兰,从扮相、唱腔、音色到一招一式,跟筱爱琴像极了,一出场我们都惊呆了。
    将此文打字后转贴,以表达我们对筱爱琴的怀念之情。
                                 忆母亲筱爱琴
                                          ——邵智慧(小筱爱琴)
    光阴荏苒,沪剧著名演员、我的母亲筱爱琴含冤离开人世已经整整20年了。母亲从1938年起从事沪剧工作,建国后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勤奋学习,潜心艺术,在舞台上先后塑造了《白毛女》中的喜儿,《罗汉钱》中艾艾,《王贵与李香香》中的香香,《母亲》中的华芳,《战士在故乡》中的林秀英,《雷雨》中的四凤,《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毕秀姑,《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江姐》中的江雪琴等一系列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形象,享誉戏曲界。尤其是1959年在《星星之火》中扮演的杨桂英,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因此参加了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母亲为沪剧事业做出的贡献,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光明磊落的人生,在广大观众、亲朋好友和同行中可说有口皆碑。
                                    风雨艰难步艺程
母亲原名吴彩珍,1928年出生在扬州的一个医生家庭,筱爱琴是艺名。当母亲出世未满10个月,已外祖父病故,家计无法维持,外祖母便带着母亲和舅舅迢迢千里到上海谋生。旧上海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外祖母拖着母亲曾在纱厂做工,从这个厂转到那个厂,受尽了生活的折磨。1935年,外祖母在一位申曲演员家帮做家务,日久情深,形同一家,母亲与他家的女儿以姐妹相称,由此与申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始,母亲随口学唱,但唱腔中的基本调没有胡琴伴奏,不容易唱正,于是请了姓马的老师拉琴帮忙。虽然马老师不要报酬,但总不能叫人家俄着肚皮教唱呀,外祖母看看天气热,就偷偷将自己的棉被当掉,买点酒菜来款待马老师。马老师教唱是认真的,一次教唱“三送”曲调,母亲一连数遍没有唱正,马老师有点生气了,外祖母便说:“再唱不好,马老师,你替我打”母亲听后心里紧张了,结果越唱越不正,声音也发抖了。马老师气得放下了胡琴,外祖母见此便忍痛第一次用鸡毛掸帚打了自己的女儿。母亲边哭边拖住马老师,恳切地说:“老师,您不要走,我明天一定唱好三送!”当晚,母亲坚持练唱,夜深了,怕影响人家休息,便到弄堂口去唱,直到唱正了才回家。第二天,马老师听母亲唱的字正腔顺,便满意地笑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母亲学会了几只开篇,经人说情,一位滩簧戏班主同意母亲在戏班子里唱开篇、做杂差。母亲为了想有上台的机会,在戏班里日日夜夜加紧练唱,几天后便随戏班子到松江县小昆山演出,迈出了艺程的第一步。
                                       多学几招才能站住脚
    旧社会滩簧戏人手很少,母亲搭的班只有四个女演员,五个男演员,一把胡琴,以致三弦。母亲意识到自己如果只会唱开篇,不多学几招在戏班里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决心学会敲板。旧戏班里称“板”为老郎(祖师爷),演出时才敲板,其余时间不准动用。母亲求艺心切,在天亮前,偷偷地将板拿到山上去学,不料第二天被戏班主撞见,认为触犯了“祖师爷”,顿时大发雷霆,惊动了全班。母亲吓得魂不附体,苦苦哀求班主饶恕。在老前辈们的求情下,班主才答应让母亲烧一副香烛,罚掉五元钱饭钿,跪了二小时,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但母亲要学会敲板的决心从未动摇,在前辈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两片毛竹,削成代用板,专心学练,不久终于学会了敲板。
    抗战爆发后,外祖母带着我母亲到青浦乡下避难,在一家亲戚开的小茶馆谋生,母亲帮他家拉风箱。但仍念念不忘学戏,半夜就起床拉风箱,茶馆早市一过,就到六里以外的一位琴师家学唱,中午再赶回来。不管是拉风箱还是上山挖野菜,她从不放过练唱的机会,渐渐的居然吸引了不少茶客。
                                  进儿童申曲班
    1938年春,外祖母带我母亲回到上海。一次,我母亲听人说“小囡班”在大世界里演出,很受欢迎,这消息深深吸引着她。 “小囡班”是丁婉娥创办的“儿童申曲班”,丁老师要求甚严,凡进小囡班的演员都能学到点本事。当时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等都在里面。我母亲日夜思念想要进小囡班,外祖母了解到母亲的心思后,千方百计托人介绍。介绍人说,今小囡班要考试的。母亲十分自信地说:“我已学会了十几出老戏,考就考!”话虽这么说,但到了丁老师家却显得手足无措。老师先安慰她不要紧张,然后考试,唱一曲《西厢开篇》。开始时母亲不敢朝老师看,声音较低,但随着紧张心情逐步消失,越唱越好,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母亲如愿以偿。当时她才八岁,是所有小演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个月后就在幕表戏《珍珠塔》中扮演采萍一角,获得好评。
                               在艺术新天地里驰骋
    如果说我母亲在中艺沪剧团已显锋芒,那么真正使她的艺术天赋和才华得到充分发挥的,却是在新中国诞生以后。解放后,她在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不仅积极投入戏改工作,而且在艺术上执著追求,精益求精。她努力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坚持练声;虚心学习京昆优美的身段和舞蹈动作,坚持练功。每演一部戏,每塑造一个角色,都注意写“角色自传”和演出日记,认真总结演出经验,使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断丰满,各具个性。
    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决定演出《罗汉钱》、《雷雨》、何《星星之火》三个优秀剧目。我母亲分别扮演“艾艾”、“四凤”和“杨桂英”。按理这些角色对她来说,应该是驾轻就熟的,然而她却刻意求新求深。《罗汉钱》一剧曾在1952年参加过首届全国戏曲会演,1956年拍成电影,前者的风格是作喜剧处理的,后者的风格是正剧,而此次演出,则是在喜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美。母亲说:“我爱艾艾这个角色,她为着争取婚姻自主敢于毫无顾忌地突破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封建陈规,敢于向具有封建残余思想的村长大胆地抨击,向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者王助理员作坚决的斗争,我更爱她依靠党、信任党的一股热忱。”在这种创作激情的驱使下,母亲再次精心塑造的崭新的青年妇女形象在舞台上出现了,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扬。1953年,母亲再《雷雨》中曾饰演“四凤”,这次复演,她进一步揣摩角色心理,并吸收杨飞飞扮演四凤的特点,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大胆创新,因此她扮演的四凤在性格上更加明朗,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更好的表达了原著的精神,受到观众的欢迎。
    《星星之火》中,杨桂英这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我母亲在艺术上造诣上达到了新的高峰。在这之前,母亲以擅演少女见长,为塑造好杨桂英这个中年妇女,她在著名导演朱端钧的帮助下,积极吸取其他演员的长处,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因为母亲有过同杨桂英类似的遭遇,对往事的回忆丰富了母亲的感情,加深了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在剧中她发挥了清丽流畅、色彩丰富的独特唱腔,表演朴实无华,使角色血肉丰满,真实可信,为人们所称道。她自己曾说:“这时我觉得自己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不再是在做戏。”后来《星星之火》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杨桂英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广大观众心目之中。
                        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艺术养料
    母亲虽是著名演员,但在生活中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关心别人胜于自己。我清楚记得,有一年剧团里一位主要青年演员的孩子无人照管,为了让这位演员一心扑在艺术上,母亲就将这孩子领到家中抚养,并要我们像亲弟弟一样照顾他,从而解除了该演员的后顾之忧,安心于演出。
母亲深深明白,火热的生活是艺术永不枯竭的源泉。无论是在农村、工厂或部队,都留下过母亲的足迹。她曾同裔式娟、陆阿狗等先进人物一起劳动,一起过民主生活;她曾到农村劳动,白天在田里,晚上睡猪棚,看到贫农老妈妈学文化眼睛看不清,就买了眼镜送给她。母亲还到杭州部队一面当卫生员,一面学军事知识,回团后帮助同志们打针,看些小毛病。她曾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战壕里为最可爱的人演出,为他们写家信,为他们洗衣缝补。直到现在,好多当年的志愿军的同志还深深怀念着她。通过投身于现实生活,母亲对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从而为在舞台上塑造具有时代风貌的新角色找到了充分的生活依据和表演基础。
    正当母亲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立志再攀高峰之时,“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夺去了年仅40岁的母亲的生命。但母亲的艺术才华及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和光明磊落的一生事迹,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映春成林 发表于 2010-1-21 17:46:37

这是沪剧的灾难.那时侯受伤害屈死的人无法讲了.这叫人怎么讲呢?这样好的前辈.冤呀.....深深怀念筱老师.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10-1-21 22:15:37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0-1-21 22:17 编辑

写得好极!

感谢分享。

关于我询问过的筱爱琴之死,至今未见有任何官方和民间的详细。

这跟另外两位沪剧界(显然这是指专业,不会包括民间)著名演员的文革迫害致死不同。那两位已经披露得比较充分。包括那个跳楼和那条围巾。

哦,再请问,原文出处?

lizhenmin 发表于 2010-1-22 08:38:27

当年我母亲得知筱爱琴去世消息,十分震惊和惋惜,因为她曾经到天厨味精厂辅导过我母亲演唱沪剧,我母亲认为筱爱琴为人正直,她不同于一般的旧艺人,而且像上海人说的“面皮薄”,所以经受不住莫须有的罪名的冲击,产生了“以死抗争,生不如死”的念头,非常可惜。

lizhenmin 发表于 2010-1-22 08:46:56

《忆母亲筱爱琴》一文,出自于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二辑)》——戏曲菁英(下)。

雄鹰 发表于 2010-1-22 13:46:52

{:4_115:}{:4_115:}

小精灵 发表于 2010-1-22 14:23:22

{:4_179:}{:4_179:}

映春成林 发表于 2010-1-22 17:01:20

可惜呀介好的人就是样不明不白的死了.这是沪剧界的损失.在这年头不明不白死的人真冤枉.但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能用痛心二字来表达.其他的就:挖分洋兴:了.再说就不好了
愿筱老师的后人记往当时整她的那些甲鱼.睁眼看看他们的收场.恶有恶报.时辰勿到.时辰一到合家老小.全部老掉.
愿你们化悲痛为力量.努力为沪剧作出贡献.

lizhenmin 发表于 2010-1-25 10:07:28

筱爱琴照片

福星 发表于 2010-2-3 19:45:11

我最爱听筱爱琴老师的唱段

绿叶 发表于 2010-2-4 13:55:56

{:4_115:}{:4_115:}{:4_115:}{:4_115:}{:4_115:}{:4_115:}

123456 发表于 2010-2-25 18:09:42

1# lizhenmin

我15岁迷上她至今69岁,她的唱和表演我和妹妹都如痴如醉,幸亏有几盘磁盘和碟片陪伴我几十年,为了听她唱我的收录机都用坏3台。筱爱琴啊你为何要走这条路,太让喜爱你的人伤心白了头。

123456 发表于 2010-2-25 18:17:28

9# lizhenmin
筱爱琴丽人的唱和表演是同类剧种中无人可比的,前无古人后无现人。

123456 发表于 2010-2-25 18:23:57

9# lizhenmin
很高兴今天收集到筱爱琴丽人这张亮丽扑实照片。

zxhanmimi 发表于 2010-3-30 18:49:57

回复 1# lizhenmin

这篇文章我在一个多月前已仔细阅读了,今天抽空写上两句。筱爱琴是我心中执爱的演员,我爱她又甜又糯的唱腔,我爱她朴实无华的舞台形象。她受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以致含冤而死,我一直为她鸣冤叫屈,我一直期望有篇像样的文章悼念她、纪念她。现在终于看到了这篇文章,我为筱爱琴老师感到高兴 !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筱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