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3-13 20:53:30

四十多年前的三次盛会(上)

四十多年前,上海沪剧界接连有三次盛会。那盛大的境况远远超过上海滩上其他剧种。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也为了对得起邵老关注沪剧振兴的临终遗言,把原先准备明年的写作计划予以大幅度地提前。

第一场盛会是沪剧翻箱底的活动,也就是后来被大力批判的封资修反动文艺路线回潮代表之一。那次盛会的特色是好多老戏登场,久已缀演的戏目凡是认为尚可以有借鉴意义的搬出来演了好多。再一个特色是早已不登台演出的真正老一代艺人请出来了好多。

不可能罗列全部戏单,只能在此简略地回忆一些盛况。

骨子老戏《男落庵》通常只演“借黄糠”一折,这次全部搬演,且阵容整齐。记得是有石筱英演大女儿,杨飞飞演小女儿,解洪元演父亲,可能是金耕泉演娘舅。

另一处骨子老戏是《连环记》。不是貂蝉吕布的《连环计》,而是写沪上风情的骗卖年轻寡妇一事。其中媳妇由小筱月珍扮演,卖婆则由杨美梅扮演。杨美梅是著名老艺人,擅长演风骚旦彩旦。她在其中唱一曲“寄生草”,我记得唱词是——

小小卖婆天生巧,
手提网篮肩背包。
走乡村啊,太太奶奶连声叫,
我卖点呀,胭脂花粉香肥皂。
问太太啊,时式包头要不要?
问小姐啊,这朵鲜花好不好?
——价佃正相巧。

后来,我把这一段移花接木改头换面搬到了我编写的红楼新戏《刘姥姥三返芥豆村》里,成为这样一段唱词:

手提网篮肩背包,
小小卖婆嘴巴俏。
走乡串村满处跑,
太太奶奶连声叫。
胭脂香粉颜色娇,
动问小姐要不要?
时式花样正相巧,
若谈价钱保你笑!

“寄生草”是沪剧曲调中比较难唱的一只小调。沪剧解放后第一部电影《罗汉钱》中艾艾和小晚对唱的著名唱段“金黄澄亮罗汉钱”也就是用的“寄生草”曲调。

金黄澄亮罗汉钱,
小巧玲珑惹人爱。
惹人爱啊,你我两人心相连,
心相连啊,好比月亮团团圆。
团团圆啊,中间有个四方眼,
四方眼啊,照见一个李小晚,
——对我笑口开。

“对我(筱爱琴)笑口开”的在舞台上是人沪演员顾智春,在银幕上的则换成是原长江沪剧团当家小生刘正道。可惜在镜头前他笑得有点尴尬。

再一部大戏是著名传统戏目《陆雅臣》。里面扮演陆雅臣娘子的都是久离舞台的老艺人。分AB制演出,A角就是我好好婆戴雪琴,原艺华沪剧团著名反派演员向美玲的先生;B角是施派创始人施春轩的太太施文韵。本来,施春轩有意和我好婆交往,但最后也没有成功。(当然,成功了就不会有我。)施春轩的妹妹施春娥一直感到非常遗憾,有时还凑空来看望我们。再后来,施春轩因突然中风亡故在常熟浴室里,那是他主演施派名剧《顾鼎臣》的时候,长江沪剧团只能临时改演《花弄影》(汪秀英主演的名剧)救场。也是巧合,江苏常熟正是我的出生地。

《陆雅臣》里有一段著名唱段就是“陆雅臣叹五更”。陆雅臣穷途末路,从一更叹到五更,准备上吊自尽。在那一次的盛会中,叹五更分别由五位沪剧著名生角演员来演唱。这是从未有过的安排——我记得这五位演员应该是施春轩筱文滨解洪元赵春芳(就是新闻晨报误认为是邵滨孙爱人的那位)王盘声。他们五人分别代表了施派文派解派赵派和王派。那时候于今被称为沪剧泰斗的邵滨孙资格尚浅,还轮不上他挤进小生前五名里去。

chen9001 发表于 2009-4-8 10:51:04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09-4-8 10:52 编辑

[商榷]文章最后一句写道:"那时候于今被称为沪剧泰斗的邵滨孙资格尚浅,还轮不上他挤进小生前五名里去。"

此言不能认同.邵先生早在解放前"文滨剧团"时期就已经很红了,"红"到哪能?据我已故的姑夫所言,他作为筱文滨的大弟子,在文滨剧团是"唔没工钿"的----不是勿拿钞票,而是"想拿多少就多少"!

话再说回来,"陆雅臣叹五更",一人一更只能五个人,沪剧界团结之风一向好于其他剧种,我就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文革刚结束不久,专业演员纷纷重返舞台,那时专业与业余同台机会很多,某次我们与沪剧圈的演员在一起演出,在后台沪剧女演员平辈的都以姐妹相称,见比自己辈分高的都敬称"娘娘"的.上帖中所列的五人,分别包含了"长江"\"人民"\"勤艺"\"艺华"四个剧团,正是体现了大协作的精神,与"资格深浅"毫无关联.

再举一个例子,十八位演员合作的"同宗台会"里没有丁是娥,难道也是因为她"资格尚浅"而"还轮不上"吗?

雁声 发表于 2009-4-8 12:48:41

我同意陈老师的意见。从资历上说,他至少排在王盘声之前的。所以我认为邵没参与这次联唱,原因并不是作者所说的“还轮不上他挤进小生前五名里去”。
邵滨孙在解放前,文滨剧团两部被拍成电影的戏《贤慧媳妇》和《恨海难填》,邵滨孙都是主演之一。四十年代,邵滨孙与解洪元、卫鸣岐、赵春芳就并称申曲“四大小生”了。
另外,叹五更由五位演员联唱,也不是从未有过的安排,解放前也有“叹五更”的五位演员联唱形式。

作者所说的这次汇演,根据沪剧志记载,可能是1957年1月8日至19日,沪剧传统剧目第一次观摩演出在新光剧场举行。上演了《陆雅臣》、《男落庵》、《连环计》3出大戏和《卖冬菜》、《女看灯》、《捉牙虫》、《剪刀口》、《卖桃子》、《酒楼逼吊》、《练拳头》、《辕门赋》、《游码头》、《打花包》10出小戏。演员有筱文滨、施春轩、孔嘉宾、丁兰亭、施文韵、王筱新、宋美琴、沈筱英、金泉笙、曹掌生、刘子云、杨美梅、戴雪琴、施春娥、朱泉根、陈秀山等申曲时期著名老艺人,以及王盘声、石筱英、杨飞飞、小筱月珍、汪婵娟、许帼华、丁国斌、钱逸梦、向美玲等。共演出10场。

zhangou2002 发表于 2009-4-8 15:40:50

太强了,佩服.最好有他们的音频资料.

huang19840612 发表于 2009-5-30 22:15:02

根据沪剧志记载,可能是1957年1月8日至19日,沪剧传统剧目第一次观摩演出在新光剧场举行。上演了《陆雅臣》、《男落庵》、《连环计》3出大戏和《卖冬菜》、《女看灯》、《捉牙虫》、《剪刀口》、《卖桃子》、《酒楼逼吊》、《练拳头》、《辕门赋》、《游码头》、《打花包》10出小戏。演员有筱文滨、施春轩、孔嘉宾、丁兰亭、施文韵、王筱新、宋美琴、沈筱英、金泉笙、曹掌生、刘子云、杨美梅、戴雪琴、施春娥、朱泉根、陈秀山等申曲时期著名老艺人,以及王盘声、石筱英、杨飞飞、小筱月珍、汪婵娟、许帼华、丁国斌、钱逸梦、向美玲等。共演出10场。
这段话可靠吗?这些好像与1982年滩潢戏汇演剧目有重复,不知演员是否一样。

chen9001 发表于 2009-5-31 08:37:11

一般而言,如果没有新的结论,志书所述,应予采信.

当然,志书上载明的重大事件,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举个例子:沪剧以外的某个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现在对何时进行"改革",该剧种"发源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就有着不同的看法并列出其依据.
但,对志书上的记载如有疑问,恐怕要召开"学术研讨会"来解决了!

剑鸣视点 发表于 2009-5-31 10:35:57

“四十多年前的三次盛会”,通篇读过没有看到盛会具体的时间。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6-1 01:07:34

就是这一次。我因为不能绝对确定时间所以没有写明。地点是新光剧场,一点不错。

我好好婆专门请琴师到家里吊嗓子,这我记得很清楚。

俗话说停锣三天嗓子锈——越剧舞台姐妹唱词,何况停锣那么多年。所以必须有琴师来帮忙吊嗓子。

再后来,她在丽都演出就顺当多了。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6-1 01:09:23

钱逸梦向美玲都是艺华的老人马,很有演技的。两个都善演反派。

frankwyj 发表于 2009-6-1 17:20:42

楼上说得都没有错,邵比王年令长,出道也早,应该是王的师兄,但邵唱腔听来叫人不舒服,按我妈这一辈老人说"五斤吼六斤",而王的观众口碑绝对压倒多数,群众基础太好.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6-2 22:24:31

《按我妈这一辈老人说"五斤吼六斤"》,——太形象了!

纠正一下关于资格的问题。因为邵滨孙总是看上去比王盘声年轻,这大概是留在从小我脑海中的根深蒂固印象。抱歉了。

关于邵派,也很可能他不适合唱叹五更。还有一点很可能的就是大翻箱底中没有合适的戏目,所以你看除了老艺人请出来之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当红演员中好些人都没有出演。

我一开始就听我好婆好好婆在一起评论说邵派嗓子就像公鸭叫,- 所以邵滨孙要拜周信芳为师。在京剧界也很有对麒派不以为然的,特别是指嗓子唱腔,不涉及做工。

当然,对邵派的评价完全是见仁见智,青菜萝卜个人所爱。我最喜欢的邵派唱段是杨乃武----

曾记当年读经文

以及

手提羊毫心悲痛

至今一直怀念陈波,他去日本后有没有向周立波那样回来呢。

老钟 发表于 2009-9-4 15:40:06

应该是50年前的事了,怪不得我一点也想不起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十多年前的三次盛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