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人 发表于 2009-9-18 20:14:02

向佩玲

前几期我已介绍苏州出生的沪剧名角名师有------
小筱月珍
王盘生
万智卿
周根生
韩玉敏
许帼华
还有一位--向佩玲 今附上剧照和有关她的介绍,至此暂告一段落以后将转向续发沪剧老前辈史料。


向佩玲苏州人。 五十年代初考人上海中艺沪剧团,因拜向美玲为师故改名向佩玲。当时行内称向佩玲唱腔像丁是娥,做功像石筱英.1959年在沪剧青年会演上被称名.后入艺校专门培养沪剧班人材,像茅善玉.孙徐春.倪幸佳.吕贤丽等都经过向老师的追培.一直到九十年代都是把全部精力扑在培养青年演员岗位上.她在沪剧舞台上有杰出的表现有---女看灯.借黄糠.罗汉钱.和沪剧--争上十三陵等.         向佩玲师傅---向美玲               










争上十三陵


   介绍向佩玲和女看灯《音频》

attach://3618.mp3

滩簧 发表于 2009-9-18 20:45:26

音频里的女看灯好像是王惠均唱的

阊门人 发表于 2009-9-18 21:42:37

2# 滩簧

应是王,视频上介绍在向表演,王配音的.可能专题介绍上无向的录音,王在向指导下的唱段.

阿德哥 发表于 2009-9-18 22:25:28

3# 阊门人


谢谢楼主提供了怎么好的资料。:victory:
现在想起我们以前开学典礼的场景,向佩玲老师和丁国宾老师对我们所说的话。

小月 发表于 2009-9-19 08:43:53

向佩玲老师现在那里还在世?
丁国滨老师不在了吧??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9-19 13:08:10

向老师老师很健康啊,
丁国滨已经谢世多年了

阊门人 发表于 2009-9-19 20:12:57

还有一位也是苏州人就是----袁滨忠.有关他的生平各网友介绍很多在此不重复了.我感到他唱腔最特别尽人难忘.他的特点归纳起来是-----演唱时滋润甜糯,字正腔园,柔中有刚,声情并茂.他在爱华的演出请见贝贝网友的老戏单,本人也正在补充发表中在此不表了.

叶子 发表于 2009-9-19 22:48:35

向佩玲在文革后曾应邀参加电视剧“王先生到上海”的拍摄,任主角王师母。,体型已经很胖的了。

cqy 发表于 2009-9-20 09:40:37

向佩玲曾经和解洪元唱过“秋香送茶”,很好听的,可惜没有录音。
我已经把向佩玲、许帼华唱的“女看灯”上传了。

小朱朱 发表于 2009-9-20 20:29:51

前几年一个很红的唱沪剧的小朋友朱鳞飞就是向向老师学的

娄江沙子 发表于 2009-9-20 21:08:04

确是王惠均唱的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9-21 03:17:12

我听过秋香送茶,相当好。

向佩玲跟着向美玲一起到我好好婆家去拜过年。好好婆戴雪琴是向佩玲师祖——师傅的师傅。

原本舞台上的燕燕,拍电影换成邢月莉。

阊门人 发表于 2009-9-21 20:56:13

12# blogfeiyunpu

依你以往发的帖看来,我认定你是戏曲艺术之家名门后代.不仅是票友而对沪上戏曲尤其是申曲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有着先驱引导但愿你为沪剧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刚成长起来的中国沪剧网作更多支持和指导.

mjj1223 发表于 2010-1-11 13:51:04

我曾观看过向佩玲的《芦荡火种》,她演的阿庆嫂确有丁是娥的神韵.

lizhenmin 发表于 2010-1-22 13:39:19

向佩玲原名徐琪,苏州人,生于1933年。她母亲早亡,由祖母抚养,从小喜爱文艺。1950年由姑母带着考取中艺沪剧团,拜长期与石筱英合作的向美玲为师,改名向佩玲。向佩玲的成长同样受到各方面的关怀,领导上要求她唱腔学丁是娥,表演学石筱英。丁是娥、石筱英都曾经手把手教过她。她曾在《罗汉钱》中演过燕燕,在《寒梅吐艳》中演过盛寒梅,在《借黄糠》中演过大囡。她还经常为丁是娥和石筱英的B角参加《鸡毛飞上天》和《叛逆女性》的演出。
    真正使向佩玲走红出名的是1959年上海青年演员汇演,她主演的《争上十三陵》和《女看灯》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荣获汇演的青年演员奖。在《争上十三陵》中向佩玲演的是一个与婆婆争着去参加水库工地劳动的媳妇芝英。她努力把握这个戏的喜剧风格,表演充满善意又带俏皮,唱腔处理轻快诙谐,生动地表现了新时代新型的婆媳关系。她还运用戏曲程式使观众感受到水库工地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女看灯》是沪剧观众熟悉的折子戏,戏里的赋子板长达250句,要一口气唱完很见功力。过去艺人演这个戏重唱不重做,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向佩玲在导演帮助下尝试赋子板里加舞蹈,载歌载舞来表演,这对演员来说当然增加了难度。向佩玲不仅赋子板唱得字正腔圆,快而不乱,而且舞姿优美,以精细的云步和雀步描绘各种灯名和少女偷看上门未婚夫的惊喜情绪,紧紧扣住观众心弦。这个折子戏经向佩玲发展创造后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以后青年演员基本上都按照向佩玲的路子演出。王惠君演出的《女看灯》曾得到向佩玲亲授,也在市青年演员汇演中得过奖。70年代后,由于体形变化,向佩玲不再参加演出,但她心系沪剧事业,把全部精力放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从沪剧学馆74届茅善玉、孙徐春、吕贤丽和倪幸佳到戏校沪剧班92届顾奇军、洪立勇、居峰、程臻、黄丽娅、朱俭都得过她的指导。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向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