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8-16 03:03:39

建议朱俭有兴趣就来看一下

尚长荣孟广禄安平的启示——行当突破拓宽戏路之思考

转贴按语——

这是我贴在自己博客中的一个帖子。为了说明范先生对我的攻击“隔行如隔山”不应该跑出来指手画脚的回复,也为了让我所关注的人士对我不至于有那些一味冷嘲热讽却对振兴沪剧不感兴趣的人同样的指责,更是为了给他和她有一点信心。看看我的思路我的创意是否就是一钱不值。

尚长荣孟广禄安平的启示——行当突破拓宽戏路之思考

(我引用了两条跟贴,分别来自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剧本》副主编,中国戏剧场网站创办人和中国剧协党组副书记)

*************************************************************

尚老是我最敬重的一位戏曲演员,大家名人。



一直关注他和他的精品。从曹操到魏征到于成龙,这些都是百看不厌的好戏!否则怎么叫精品呢。



孟广禄和安平算低一辈吧。都是好手,孟广禄二度梅更是在意料之中。现在将他们仨串在一起,想说些什么呢。就说说我对戏曲行当突破拓宽戏路的一个想法。



事情得从我听了孟广禄演唱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开始。那时候我就在想——文革时那就是青衣专唱,非常好听。也算是京剧革命化吧---一种别具一格的京歌,曲调优美动听,再加上伟人所写的词儿,任是谁也不敢说个不字。当然那时候就是想不到别的行当也能唱——风雨送春归........



后来就是听到老生翘楚于魁智他唱《卜算子》,再后来就是孟广禄的净行。居然都那么动听那么优美。尤其是有一种气势在里面。梅花梅花,已经不是女性的象征,更加凸现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英雄无畏。那是因为男性的嗓门和女性的嗓门尤其是京剧旦角的嗓门完全不同。老生已然不一样,那么花脸的粗犷特别有味道。因此,也跟那首词反其意而用之一个道理,换个行当来演唱别具风味。



反其道而用之的例子在张君秋老先生那儿也有体现。他唱的《忆秦娥》——娄山关,青衣唱腔竟然唱得回肠荡气,大气磅礴。



再跳回来,尚老的曹操是白脸勾画魏征是红脸勾画到了于成龙就是素面朝天。孟广禄的郑和则是从未见过的俊脸——我曾盛赞好一个漂亮的太监,从未有过的太监脸蛋和气派!安平的韩信是一个突破,把原本在追韩信里的老生应工(我记得我看周信芳老先生的萧何时,是贺梦梨的韩信而他肯定不是花脸行当是老生现在当导演)改为花脸应工,并且和萧何的女儿轰轰烈烈地搞婚外恋。



由此可见,由净角演员来出演原本由老生小生出演的脚色大有可为大有前途。为何花脸行当只限于古代的窦尔墩曹操之类,近代现代就只是雷刚李勇奇鸠山诸民谊呢?



大胆地设想一下,既然孟广禄的卜算子对路,安平的韩信能替代生角,尚长荣的于成龙不用勾脸,从今往后京剧舞台上涌现出一批原本是老生行当的脚色由净角演员来出演,不就能一改苍凉为粗犷,换了一种口味呢。想当初,那霸王不就有杨小楼和金少山各擅胜场。



再联想到我们的越剧舞台,至今是细腻柔美,眼下更是独具软糯魅力尹派领先潇洒刚强的徐派相对少见。为何越剧老生戏为主角的就是《金山战鼓》呢?为何赵氏孤儿里的程婴就不能老生应工呢。连得当年徐玉兰出演关汉卿老生打扮却是小生唱法,这应该发人深思。



记得我写的一篇网文“海派的一次亲密接触”里写到赵志刚的痞子蔡在描写四个男子的四段唱词时候用了四种不同的流派——其中一种就是他最初入行时候唱的老生。尽管导演只安排他唱一段(我记得只是四句),但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浑然天成毫无别扭。



那么,一旦时代要求越剧的变革适应潮流,改变那种(不需要一下子彻底改变而是潜移默化)软糯糯的南朝金粉腔,而是强调(或者说是掺沙子)粗犷强调豪放等做派,那么老生恰当地取代原本小生的脚色也未尝不是一种思路。



我相信《韩非子》《秋色渐浓》的第一男主角假如由老生演员来演绎,未必就不如小生演员。现在就可以在脑海中浮现起老生演员表达出来韩非子的慷慨吴仕达的悲愤----这好比让张桂凤来演当年的屈原未尝不可。



恐怕那样就不会存在同样一个吴仕达,章瑞虹演不过张建国的问题。



很可能这就是一条思路,一条可行的改革思路。



顺便说一句——这次越女争锋索性排除老生老旦,那以后谁会高高兴兴地来报考献身这两个行当呢?



————————————————————————————————这个话题很有探讨价值。


————————————————————————————————问题提得好,有理有据,未尝不是一条路子。当然,京剧的问题更复杂一些,已经形成了的规范要打破,难度也大,老戏迷可能会不答应。不过,在一些新编历史剧中不妨一试,而现代戏中就要非试不可了。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8-18 20:01:50

这儿,范先生为何不来指责“隔行如隔山”呢?!

恐怕他不知道这个——触类旁通!科技界很多发明创造出于偶然并非本行专家的专利恰恰是隔行人。

另外范先生的这种指责,干吗不去问问现在的一些领导人物?他们有多少是在行的?他们是不是隔行如隔山呢。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8-23 19:49:48

这儿,范先生为何不来指责“隔行如隔山”呢?!

恐怕他不知道这个——触类旁通!科技界很多发明创造出于偶然并非本行专家的专利恰恰是隔行人。

另外范先生的这种指责,干吗不去问问现在的一些领导人物?他们有多少 ...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8-18 20:01 http://www.chinahuj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不愿理你了,还在无羞无耻地胡说,有人说你是跳梁小丑,我倒觉得用过街老鼠比较贴切.真是无知更无畏的杰出典范,要想在中国沪剧网上吸引别人眼球,只有靠自己真才实学,不是靠吹,骗,胡扯,瞎说,信口雌黄.俗话说一粒老鼠屎,毁了一锅粥.中国沪剧网有你这样的畸才,真是我们中国沪剧网的悲哀!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8-25 05:01:07

又升级了!!!

从跳梁小丑到过街老鼠。怎么没有人人喊打呢?

就你在那儿上串下跳一味谩骂!

这个网站的风气好怪啊!

凡先生,我就瞪着眼看谁个跟在后面来打这只“过街老鼠”?!

如果三个月(时间够宽的)里没有被打死,那末你的攻击显然是1,无效;2,捏造。

我可以给你一个建议,赶紧发动你的粉丝再注册几个马甲或者采用专设群发软件,那么炮轰的效用就会大大改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议朱俭有兴趣就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