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鸣轩 发表于 2013-7-25 09:27:27

回复 雀鸣轩 的帖子

实际上每一本传统戏并不是千篇一例,拿王盘声先生早期的<连环记>中的白功,他对学生讲,秀卿一死就拿我褐(音)脱仔,迭个褐字一定要咬正,勿然这戏就唱勿好。为啥要用这个字,因为一个时期代表一段历史,语言用的正确,观众越认可越真实。
像<阿必大><陆雅臣..>比<庵堂相会>乡土气更浓一点,因为角色勿同,人物内才勿同。这些戏都有特定的本子,演得越近越好,在角色内能超越那更好了

叶子 发表于 2013-7-28 14:38:25

雀鸣轩 发表于 2013-7-24 19: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沈仁伟的是继筱文滨先生后的一部经典,他成于各式流派,不拘于各种流派,将自身长处发挥 ...

.........但也不会像现在表现读成表显。

说起有年轻演员把表现读成表显,使我想起了比如“茅善玉”,上海话一般是叫“茅船玉”,但一次在电台采访里听到06级沪剧班同学念成了“茅山芋”,这种变态的上海话出自唱“上海戏“的专业演员之口,很是令人啼笑皆非与吃惊。
这些同学说是扬州人安徽人其实只是籍贯而已,除了少数几个来自南通常州,大多都是从小生长在上海,王森是来自上海淞虹小学,根本不是某位自作聪明者讲王森是从扬州招来,沪剧院呢也是在放噱头,也自会还有人再次误导。
常说养不教父之过,同样,学生出洋相,教戏的老师有责任吗?有否尽到责、一丝不放过了?据说向佩玲教出的学生都是有腔有调的,很可惜如今这样的老师是非常的少了。

花儿朵朵开 发表于 2013-8-2 22:59:15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关于茅善玉 “茅山芋” 我听过电台的采访 这帮小青年说的是刚刚进入戏校学习的时候闹的笑话 我认为很可爱 这也是他们成长中的调味剂 相信现在这帮经过五年学习时间优秀年轻人说的上海话肯定很有进步

知音梦 发表于 2013-8-4 19:48:34

{:1_299:}{:1_299:}{:1_299:}

517838318@qq.co 发表于 2013-8-9 11:18:12

王森在年轻一辈的演员还是相当不错的,很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口音会调整过来的,拭目以待!{:1_287:}{:1_287:}{:1_287:}

金陵塔 发表于 2013-8-13 21:09:20

回复 517838318@qq.co 的帖子

事实上是归韵不准,听着是有点难受

zxhanmimi 发表于 2014-8-11 10:00:11

雀鸣轩 发表于 2013-7-25 09:27
回复 雀鸣轩 的帖子

实际上每一本传统戏并不是千篇一例,拿王盘声先生早期的中的白功,他对学生讲,秀卿一 ...

“茅山芋”令人啼笑皆非!

黎建南 发表于 2014-8-11 23:29:43

任何一个地方剧种,方言就是它的生命!

chen9001 发表于 2014-8-12 20:03:23

雀鸣轩 发表于 2013-7-25 09:27
回复 雀鸣轩 的帖子

实际上每一本传统戏并不是千篇一例,拿王盘声先生早期的中的白功,他对学生讲,秀卿一 ...

棺材入土掩埋,就用"褐"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王森的“娘舅赋”该用什么口音来唱比较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