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d5239
发表于 2013-3-25 12:00:58
为白玉兰及梅花奖而奏响前奏,总结是必要的,但如此兴师动众的反复座谈或研讨,其投入又一部剧作的投入(精力与经济)也差不多了。
乔良
发表于 2013-3-25 12:37:45
编剧李莉介绍《挑山女人》的创作过程,以及与宝山沪剧团多年合作的心得······
乔良
发表于 2013-3-25 12:52:39
文艺评论家龚和德提出:“《挑山女人》作为一部优秀的现代剧值得我们重视和总结。艺术家的加工,对原始的素材是一种提升,对观众更有启发意义。剧中挑山女人给人感觉非常真实,创作者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更是告诉观众,生命的意义在于担当。剧中女主人公对苦难的担当,对子女前途的担当,对社会、对国家责任的担当,这种精神,对观众很有启发意义。”
乔良
发表于 2013-3-25 13:25:59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赵忱说:“我还没有看过舞台演出,但我看了这个剧的视频资料,觉得非常震撼。我数度流泪,被女主人公的苦难生活、对子女以及社会责任的担当、深深地牵引着。上海对《挑山女人》如此重视和扶持、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座谈会,是我从前很少见到的。这使我看到,从上海市委到各级领导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和关切。我是安徽人,这部剧也是讲安徽女人的故事,作为安徽人的女儿,我要向上海致敬,因为上海如此重视宝山沪剧团这样的基层剧团,重视一部问世不久的现实题材新作,这是沪剧这个剧种的幸事。
乔良
发表于 2013-3-25 13:27:33
未完待续
ffdsdwe
发表于 2013-3-25 19:18:29
{:1_299:}{:1_299:}
上海沪哥
发表于 2013-3-25 22:26:25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芸倩
发表于 2013-3-26 09:04:23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滩簧西乡调
发表于 2013-3-26 10:27:30
回复 乔良 的帖子
本人十分荣幸地作为观众代表应邀参加会议并发言。谈了两点,一个是谈一谈作为一个观众看了这台戏的感受,第二呢是作为一个沪剧戏迷对沪剧现状有点感叹。作为一个观众,我认为:《挑山女人》的成功首先是在其选材上——一个家庭故事,一个女性主角,一段坎坷经历;其次,《挑山女人》的成功也在其戏剧结构上——一条悲剧主线上,恰如其分地排列着几个泪点;《挑山女人》的成功还在其全局处理上——舞美、音乐等或有突破或仍强调特色。
关于第二点,我认为,目前的沪剧是处于窘状的。不景气也罢,日渐式微也好,作为上海特产戏曲的沪剧,是不应该的。观众有失望,有叹息。但《挑山女人》给了我们一定的希望,今天这个会更给了我们展望。我们一些观众、一些戏迷在自救,只要去看看每天活跃在最基层的民间沪剧团队、沙龙,以及在网上的那些个沪剧聊天(演唱)室,就可以感受到市民,是多么盼望、多么欢迎、多么渴求享受沪剧哦!但这仅仅是民间的热闹,专业方面还远远不够满足沪剧观众、沪剧迷的需要。
百姓欢迎沪剧,是欢迎《挑山女人》这样的好沪剧。一方面,我们希望专业沪剧院团要多多地复演传统经典、多多地创排新戏;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新创作的沪剧,既能与时俱进,但又绝对要保留沪剧的特色。所谓的改革,不是说不要,但不要走得太远。沪剧沪剧,它首先是个剧,要有人们爱听的好故事,要有传得开留得下的好唱腔,要有树得起是可信的人物,要有能让人回味无穷的戏,更要有显著的上海特色,因为它姓“沪”……
最后本人代表松江戏迷殷切地希望华雯——这位松江女儿,多回娘家来送戏,让我们在松江与“王美英”同哭同乐!
xiangsheng1947
发表于 2013-3-26 13:12:43
{:1_299:}{:1_299:}{:1_299:}期盼能看到更多的如《挑山的女人》这样的直面人生、直通人情、直抵人心的好戏,更期望以此为契机,振兴沪剧,繁荣沪剧!{:1_299:}{:1_299:}{:1_299:}
薄薄
发表于 2013-3-26 15:23:05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又见蔷薇开
发表于 2013-3-26 20:43:43
为好作品而喝彩!!!{: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乔良
发表于 2013-3-26 21:26:03
杨部长正在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发言······
乔良
发表于 2013-3-26 21:51:46
戏剧评论家、《中国戏剧》总编赓续华也高度评价《挑山女人》评论研讨会的召开,她认为这体现了三个意识:剧种意识、草根意识和审美意识。她说:“上海以《挑山女人》为契机,着力振兴沪剧这一本地剧种,体现了上海的文化自信。上海可谓时尚、精致的代名词,但上海依旧能创作《挑山女人》这种表现来自安徽农村妇女的剧目,说明上海宽广的胸怀。《挑山女人》的审美,在价值观上是向上、向善的,非常好。二十多年前在北京看过华雯《东方女性》里的方我素,哪个美啊······但今天的王美英更美。在此要祝贺宝山沪剧团、祝贺华雯。
frankwyj
发表于 2013-3-28 10:19:41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