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申城又见红叶(下)
四.“袁”水解渴:华团长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碾转难眠,发狠直接向区宣传部袁部长求救,袁部长发话了,“还是搞吧,不行就区内自己演”。像
一杯酸梅汤,有点甜、有点酸,但不管如何总是解渴的。于是华团长突发奇想,请示了文广局领导,请来了王先生,告诉他如此这般,希望他出马重写。王先生喜欢听华雯唱戏,见她急成这样,二话没说,欣然受命。于是二人电话不断,边说边写,边写边排,边排变改,总于有点像样了。可见艺术创作,核心的决心和坚持,领导的宽容和支持,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五.张“王”失措:
经过说不尽的磨难,戏终于出来了,领导们和相关人员在排练厅就看得掉泪了,要印说明书了,在编剧一栏犯难了,演出本绝大部分乃是王先生执笔的,其中有华总监、沈导演、包括曹书记的增删,也有部分是沈导演亲自动手写的,这中间又有王先生、华总监及曹书记的增删。通观全剧,就是没有张编剧的东西。于是张编剧发怒了,关照文广局主管付局长,“不管是谁写的,编剧一栏只能写我张某人一个名字”。那付局长不知就理,大概想我堂堂付局长定个名字有啥不可以的。好,只要你不吵不闹。让我这个戏太太平平上演,你说写谁的就写谁。就这样,编剧一栏写上了张编剧的大名。当权术与艺术混搭起来,无知和无私溶为一体的时候,其实是很可笑的。希望他们在写英雄唱英雄的时候,也能想一想,自己如何做人?
(本文转载的) {:1_299:}{:1_299:}{:1_299:}谢谢上传!{:1_299:}{:1_299:}{:1_299:}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1_299:}{:1_299:}{:1_299:}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注意到编剧界的一个惯常现象。
期待像洛杉矶那个编剧协会的时代早日来临。 大家有兴趣有时间可以到央视戏曲频道找评剧红叶来对比一下。
我的观点是——
1,沪剧红叶魂远胜于评剧红叶;
2,但是,现在评剧比沪剧吃香,刘秀荣在整个戏曲界地位高于华团,因此,央视转播;
3,上海总体对沪剧宣传不给力,尤其是对宝山。
4,今天才知道18这个数字,佩服!
5,衷心祝愿杀出芦苇荡转战长三角。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2-7-18 00:42 编辑
参看锡剧江南雨——
有两个编剧。
第一个是原稿编剧三人;
第二个是著名编剧一人。
总共出现的是四个人。
我不清楚的是究竟谁是演出本的编剧。因为我买的影碟上没有写明。
后来,听说获奖了,是著名编剧署名。 {:1_299:}{:1_299:}{:1_299:}可见艺术创作,核心的决心和坚持,领导的宽容和支持,是成败的关键所在!{:1_299:}{:1_299:}{:1_299:} 谢谢上传“赞"!{:1_287:}{:1_287:}{:1_287:} {:1_299:}{:1_299:}{:1_299:} 回复 郑经祥 的帖子
原来领导是这么容易当的,太不负责任了吧,和王英相比........,建议他多去看看。做一个好官。太官僚了! 我之前看过宝山沪剧团的(红叶魂),写的非常感人!就您所说的王先生的大名是值得让广大的沪剧粉丝们知道并为他拍手叫好的! {:1_299:}{:1_299:}{:1_299:}{:1_299:}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