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归 发表于 2011-1-10 16:55:57

关于上海沪剧社的一些补充

寻访了一些1941年1月上海沪剧社成立的史料后,还觉得要弄清楚一些问题,于是又在网上查找了一下,明白了一些当时的关系。

一、赞助启事是谁起草的?
先是研究一下1941年1月5日《申报》上刊登的广告全文∶
闻兰亭、虞洽卿、蔡洪生、张法尧、杨顺铨、范恒德、严春堂、张善琨、柳中浩、王景虎、李祖莱、余祥琴为赞助上海沪剧社成立启事地方戏剧以通俗之故,深入民间,普遍群众。申曲之风靡一时,有由来矣。顾以下里巴人设备简陋,弗为通人雅士所重。夏连良君知其然也,蓄志加以改善,藉以发扬文化,辅助社教,爰以巨资苦心筹划,商聘申曲名旦王雅琴等,假座皇后剧院,表演改良申曲,并征请电影界、话剧界艺术专家参加指导,举凡编剧、导演、服装、道具、灯光、配乐种种,舞台设施力争上游,务求美化,以新型的高尚艺术提高娱乐水准,庶几雅俗共赏,为文化之先驱,裨社教于万一。同人等以其励志可嘉,合予赞助,谨布区区,尚希公鉴。
这一排赞助者中未必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那就是那位“夏连良君”干的了。
其实,我们现在对夏连良也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新光戏院老板,“小八股党”芮庆荣的徒弟,1949年后被当作流氓戏霸枪决。还有一些信息有待核实,如∶1925年在电影《秋声泪影》、1926年在电影《电影女明星》演角色的夏连良是不是就是他?那个在电影业中会化妆、会摄影的夏连良如果是后来的新光戏院老板夏连良,那么,他就应该是个演艺界的内行了。据说,那夏连良还喜欢字画,与大画家吴湖帆、江寒汀很熟,手中有江寒汀的几百幅仿虚谷的画,还有一幅吴湖帆送他的《峒关蒲雪图》在2001年香港拍卖会拍了一百多万港元。而夏连良既在黑道中,也会有黑道之事,如有人揭发∶“他在抽头聚赌时,输者可以向他借“小额贷款”以还赌债。这个“一石两鸟”的毒计既可缓解参赌演员“燃眉之急”,更可借此控制演员合同,任其摆布。当时已经成名的解洪元、夏福林均有此惨痛教训,输得“回不了家庭,不敢见亲人”。”
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启事是夏连良组织写的,执笔者是编剧、导演或其他什么人,不然,文中一些专业术语不会用得那么熟练。

二、上海沪剧社的赞助者是些什么人?
有些人是熟悉的,有些人要查一下才知道来历不凡,还有一位叫王景虎的,一时还查不出来历。
闻兰亭,全国商会联合会执行委员、汪伪政府全国商业统制总会监事长。
虞洽卿,上海总商会会长,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
蔡洪生,青帮“通”字辈人物,帮会政治组织中华共进会的英美公共租界负责人。
张法尧,张啸林之子,留法国,回国做律师,弘毅中学校长。
杨顺铨,“卖鱼小顺”,十六铺开鱼行出身,柳中浩的过房爷,传说中小八股党八人之一。
范恒德,大舞台老板,传说中小八股党八人之一。
严春堂,以贩卖烟土起家,因爱好武术,结识当时拍摄武侠影片的彭飞和查瑞龙,1932年资助、支持他们成立艺华影业有限公司,并自任总经理。还邀请田汉、阳翰笙、夏衍等进该公司创作电影剧本,不到两年时间拍摄了《民族生存》、《肉搏》、《中国海的怒潮》、《烈焰》等反帝反封建题材的影片。是个与共产党合作的人士。
张善琨,新华影业公司总经理,兼任大世界娱乐场总经理。后为永华影业公司后台策划人,又创办长城影业公司。
柳中浩,建办金城大戏院,后又盖金都大戏院,国华影片公司总经理,后创办国泰影片公司。
李祖莱,张大千小舅子,美华酒楼董事长,盐业银行襄理,中国银行副理。
余祥琴,律师,国民党军统上海二站站长。后来也是一位与共产党合作者。
有了这样一些人来赞助,应该说在当时是很有力量的。

三、参与改革的是哪些人?
而正因有闻兰亭、虞洽卿这些人赞助,才有电影、话剧界人士来与申曲界合作,而夏连良请来当导演的恰恰就是艺华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春堂的儿子严幼祥,他当时年纪不大,却有胆识、有远见,属于懂行的少老板。当时他还是上海电影制片业公会执行委员,1940年导演了处女作《刺秦王》。1938年上海“孤岛”时期,艺华公司继续拍片,但制片工作实际上已由严幼祥负责,继续摄制影片《凤求凰》、《三笑》等54部。
那改革的申曲界人士自然是有王雅琴等十四位演员了。据1984年时的回忆∶王雅琴、解洪元、孔嘉宾、俞麟童、赵云鸣等同志坚决支持改革。
同时,舞台工作人员也很有才华,且看∶
编剧戈戈,应是后来叫戈定波的导演,1940年由洪深编剧、戈定波导演了独幕剧《米》,戏中选了上官云珠出演,显现了上官云珠潜在的表演才华。有人说,戈定波是上官云珠演艺事业的“伯乐”。
布景由包天鸣负责,这位包天鸣也是一位资深布景师和美术设计,后来那部著名的电影《清宫秘史》的布景就是由他设计的,后来他在台湾从业,一部《董夫人》荣获1971年第九届台湾金马奖中的最佳黑白影片美术设计奖。
作词的胡知非更是一位老编导,当时他已六十岁,从文明戏转申曲界,又转越剧界,请他作词时已在姚水娟的戏班,他编的越剧《雷雨》开了女子越剧表演时装戏的先河。与同行陶贤、樊篱、闻钟并称为越剧界编剧“四金刚”。姚水娟在《泪洒相思地》中那几十个“我为他”的唱词就是他的杰作。1947年秋,复归沪剧界任编导。
担任舞台监督的陆介人(又叫陆沉),也是当时话剧界名人,是上海艺术剧团剧务部长。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的彩色故事片《爱情啊,你姓什么?》中他演老李。
做效果的王即絮也是位话剧演员,在电影《红粉金戈》中演过角色。
至于后来广告上补上的音乐∶张冬声,也是申曲界的老前辈,他竟是施兰亭的学生,绰号小喇叭,原是在施春轩班子里的。他在《魂断蓝桥》中应是负责乐队的伴奏工作。

四、上海沪剧社因何成立?
有一种说法∶1940年6月,大公医院院长顾耕眉寿诞,新光电影院经理夏连良借祝寿网罗十位申曲过房儿女,组织上海沪剧社,于1941年1月9日公演《魂断蓝桥》,从此申曲易名沪剧。
如这个说法存在,那么王雅琴等十四人中有十个人是夏连良的过房儿女?
还有一种说法∶夏连良利用他控制的势力,使用卑劣手段到各剧团去挖角,集中当时申曲界有声望的演员办起了上海沪剧社。文滨剧团不少演员也被挖走,受到影响。
如这两个说法存在,那么由申曲到沪剧的意义就矮化不少,什么引进电影、话剧等新文艺形式就成了附庸了。
而在那个赞助广告旁边还登着一个王雅琴的启事,如王雅琴等是受夏连良协迫,那应由他们来揭露此事。而从启事的刊登和王雅琴等支持申曲改革态度来看,胁迫、挖角不是主要的,如是胁迫就没有必要让王雅琴刊登启事。
而据1984年陆介人、戈定波等人写的《从申曲走向沪剧——忆《魂断蓝桥》首演》文章中讲∶ “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为孤岛,许多新文艺工作者组织演剧队,奔赴各地参加抗日救亡宣传。一些戏曲剧团也随着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变革。当时,一个新的申曲剧社成立,我们在一些朋友鼓励下参加了改革工作。申曲是从滩簧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不再光是说唱,而已开始演出有情节、有头有尾的完整剧目,已形成一种地方戏剧,再称为申曲已很不合适。申曲是上海的地方戏,上海简称“沪”,多数人认为称“沪剧”较为合适,于是剧社就定名为“上海沪剧社”。演什么剧目,确是个难题。当时有二种意见,一是∶专演进步戏;二是∶要适当考虑观众接受水平和当时环境,不能冒进。第二种意见占上风,选来选去选中了当时深受欢迎的外国电影《魂断蓝桥》。这个电影内容比较健康,格调较高,雅俗共赏。经过集体讨论,由戈戈执笔改编兼导演,作为沪剧首演剧目。
可见,在当时,不论是参与者还是原来的申曲演员都是很认真的。文中还说∶当时申曲界较有声誉的演员象王雅琴、解洪元、孔嘉宾、俞麟童、赵云鸣等同志坚决支持改革,克服重重困难,起了带头作用,促使这个戏能迅速而又顺利地和观众见面。
而我认为∶夏连良不管是出于多赚钱还是真有兴趣改革一下申曲,他投资来做上海沪剧社这件事,还是有益于申曲的进步的。正像我们现在评价以贩卖烟土起家的严春堂,他的艺华影业有限公司邀请田汉、阳翰笙、夏衍等创作电影剧本,拍摄了《民族生存》、《肉搏》、《中国海的怒潮》、《烈焰》等反帝反封建题材的影片,对电影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所以,对夏连良成立上海沪剧社,引进新文艺形式,也应有个符合历史现实的评价。

五、《魂断蓝桥》演出前是怎样准备的?
由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主演的《魂断蓝桥》电影是1940年在美国首映,同年11月,电影在中国放映,反响异常热烈,很快掀起了一股《魂断蓝桥》的热潮。
改编成沪剧后的剧情并没有什么大改动,主角确定由解洪元饰罗伊,王雅琴饰玛拉。由于现在没有看到当时演出的戏单,所以还不知道另外十二个演员的角色分配。
剧社决定采用剧本制代替过去习惯用的幕表制,不但把唱词固定下来,就是对话也是规定好的。演员对按剧本排演,开始很不习惯。在发剧本给演员时,个别演员对我们说: 剧本看不懂,侬(你)不要派我角色。这也难怪,旧社会的申曲演员,多半是迫于生计去学艺的,很少读书机会。有的即使识字多,也是靠勤奋自学得来的。
剧团的排戏也进行了改革,采用话剧的排练方法:分析剧本、对台词、试唱腔、走地位、分幕排、总排、彩排等程序。个别演员尚不习惯于严格按照剧本所规定的台词和唱词去说、唱、演, 他们习惯于“自由发挥”或“台上见”。对此,话剧界的人还要耐心说服,对那些不必要的穿插和庸俗的嚎头, 还要劝他们“割爱”。
话剧界的人还以舞美设计必须服从戏情的需要为理由,抵制了后台老板夏连良为了多赚钱, 提出制作富丽炫耀的布景和奇装异服等以招徕观众的主意。
他们还向演员介绍话剧的化妆方法。而灯光、效果、布景等舞台艺术各部门都统一在导演的意图下发挥作用, 努力使沪剧的演出初步走上综合艺术的道路。
为使广大观众容易识别这是演出新沪剧,剧社还设计了一个标志, 中间用“标准沪剧”四个大字, 下面另加小字“改良申曲”。为的是让申曲老观众知道:沪剧社演的“申曲”,从内容到表演和过去申曲有所不同,有所创新。
正是这些改革使《魂断蓝桥》与申曲传统演出相比有面目一新之感。

六、沪剧的名称由谁先提出?
本来从上海沪剧社成立,使申曲改名为沪剧,这一点无疑义,反正正式叫是在1月9日,还是在前一年发起时叫都以沪剧社为标准。陆介人、戈定波等人写的《从申曲走向沪剧——忆《魂断蓝桥》首演》文章中讲∶多数人认为称“沪剧”较为合适,于是剧社就定名为“上海沪剧社”。这是讲当时成立时这一名称是大家讨论的,也没有说是某一人先提出来的。
但据高义龙说∶1940年1月《申曲画报》刊登“浦滨楼主”的文章,建议改称沪剧,以与平(京)剧、越剧等剧种的称谓相适应。
《申曲画报》民国二十八年(1939)7月创刊,民国三十年(1941)6月停刊。共出二百二十七期。并在“终刊启事”中,告诉读者,将从7月1日起将三日刊改为日报(即后来的《申曲日报》)。
现在还没有找到这篇文章,但可以认为这是最早提到“沪剧”两个字吧!

七、上海沪剧社有过哪些活动?
《魂断蓝桥》演出后,上海沪剧社还有哪些活动呢?
据高义龙说∶由于日寇对话剧界、电影界的管制和压迫日甚,一些话剧、电影界人士到沪剧界,如戈戈就与梅熹、陆沉从事改良申曲,于1941年6月到上海沪剧社排演了根据夏衍同名话剧改编的《上海屋檐下》(仍为幕表),并开始引进现代话剧的导演方式。6月19月,《上海屋檐下》在皇后剧场首演。
据解波说∶话剧《岳飞》被禁,沪剧易名为《风波亭》堂皇面世,在当局尚未醒悟之前,先赢得连日客满,观众挤破售票房,淤塞戏院前的马路。一时间,上海沪剧社众所瞩目,正场花旦王雅琴、小生解洪元双星灿烂。
解洪元活跃于申曲向沪剧的转折路口,迅速成为沪剧四大小生之一。他不仅在台上西装古装便装潇洒自如,而且担当了后台主任、剧务部成员等职,全力推动沪剧更贴近东方巴黎大都会的脉搏。
确实,解洪元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说了幕表,改名《窃国盗嫂》(又名《银宫惨史》),他自己演太子,演于皇后剧场,一曲五音联弹“太子哭坟”颇有创造。
到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夏连良为招徕观众,还在璇宫剧场举办上海沪剧社成立一周年纪念演出,盛邀周璇、顾兰君、李丽华等影星剪彩,推出大型惊险剧目《新美人计》。参加演出的有∶王雅琴、凌爱珍、王玉琴、孔嘉滨、朱士林、金耕泉、俞麟童、崔文轩、华德山、解洪元、杨云霞、赵云鸣、戴雪琴、顾月珍等。
后来,上海沪剧社还演过《相见恨晚》等戏。
据后来的《沪剧志》说∶上海沪剧社解散的原因是“因为受流氓戏霸夏连良的控制,对演员进行各种迫害,终因人心涣散,演出质量每况愈下,于1943年2月底宣告解散。”

八、沪剧什么时候才被大家接受?
1941年1月9日上海沪剧社在皇后剧院《魂断蓝桥》,可以说是第一场沪剧。但沪剧这一名称并不是大家马上就接受的,叫惯“申曲”的人还是坚持叫“申曲”。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1月1日《沪剧周刊》创刊,应是原来编《申曲日报》的主编改变心意了吧!因为主编大阿福叶峰也是原来《申曲画报》、《申曲日报》的主编。
到了1947年6月,原来属于上海游艺协会的上海申曲歌剧研究会改为独立团体上海沪剧研究会,这时,申曲界改称沪剧界,才真正完成了由申曲到沪剧的名副其实之变。

另外说一件有意思的事,可见过去的人物关系有多少的复杂吧!在网上找到两个说法,凑在一起就是∶夏连良是拜“小八股党”之一的芮庆荣为老头子的,而沪剧泰斗王筱新也曾拜芮庆荣为师,如此则夏连良和王筱新是师兄弟了。但在成立上海沪剧社时,夏连良不找男角来撑门面,却找了王筱新的黄金搭档王雅琴,而此时王筱新却在文滨剧团中与筱文滨、筱月珍、沈筱英合作,不知其中有什么缘故?

总之,有关上海沪剧社的专题研究还有很多事可做,有些人物和发生的事还应继续查找文献才可核实。把25个月的《申报》翻一遍就可发现很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人和事。大家努力吧!

娄江沙子 发表于 2011-1-10 20:44:12

戏曲最盛期,还是在民国

小荷花 发表于 2011-1-10 22:09:00

谢谢子归老师介绍上海沪剧社的一些珍贵资料让大家共享!{:4_115:} {:4_115:} {:4_115:}

lizhenmin 发表于 2011-1-10 22:17:22

子归老师收集的资料非常详实,而且,有的有当时的《申报》等新闻资料印证,应该说是有根有据的。而一些老演员在八十年代回忆、口述当年的这段历史史实时,很肯能在具体年份上会有口误的,因为,当时的年号还是称民国几年,这是能理解的。
{:1_299:}{:1_299:}{:1_299:}

贝贝 发表于 2011-1-11 10:27:23

{:1_299:}

frankwyj 发表于 2011-1-11 11:01:16

子归老师的经典研究、分析很有看头,真希望网上多一些这样的精辟文章,而少些口水仗。{:1_299:}{:1_299:}{:1_287:}

chen9001 发表于 2011-1-11 13:21:38

我对这篇"摆事实,重史料,讲道理"的文章打10分!

个人认为,此文完全应该放到"沪剧博物馆"或史料馆存档.

旧时戏曲界人士,往往与"三教九流"有或多或少的牵连与瓜葛,而解放以来对人的"评价",常常过分"强化"了"政治标准".在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时代,这方面是否也应该适当的"纠偏"?

frankwyj 发表于 2011-1-11 13:40:49

是啊!那时人物脸谱化,小孩子都会问大人“好人?还是坏人”。在对人的定论上,完全不顾及当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作为一个演员,要在那个年代生存、走红,是如何艰难。在本文客观的叙述了一些少为人知的事实,给我们,特别年轻人上了一课。

雀鸣轩 发表于 2011-1-11 15:11:14

这一段沪剧历史,写得这么详实,谢谢子归。

335301 发表于 2011-1-11 20:04:53

子归老师写的关于上海沪剧社的补充是较为详细了,把上海滩的沪剧剧种建立及发展壮大,都非常清楚的告诉了我们热爱沪剧的沪剧迷们,也使我们了解沪剧在上海滩的影响力,多谢子归老师了。

zxhanmimi 发表于 2011-1-12 11:24:22

谢谢子归老师的分析研究和详细报导!{:1_287:}{:1_287:}{:1_287:}

古龙 发表于 2011-1-12 12:36:27

chen9001 发表于 2011-1-11 13: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对这篇"摆事实,重史料,讲道理"的文章打10分!

个人认为,此文完全应该放到"沪剧博物馆"或史料馆存档.


珍贵的史料,值得收藏!

申灏 发表于 2011-1-16 09:06:38

我对解波的书感兴趣就是希望从中多了解一些沪剧发展的脉络,尽管这不是她写这本书的唯一目的。
子归先生多方搜集资料,进行详尽的考证和梳理,丰富了沪剧发展史料,令人敬佩!

陆敬文 发表于 2011-5-23 10:45:33

这一珍贵资料很详实,值得一读,谢谢子归老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上海沪剧社的一些补充